本書在保持體系基本穩(wěn)定的基礎上對第二版各章節(jié)均做較大的調整,補充了很多新內容,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微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術,較多地介紹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動態(tài)。
本書約60萬字,共分12章,分別闡述各類微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繁殖、營養(yǎng)、代謝、生長、遺傳、生態(tài)、分類、鑒定、應用及傳染、免疫等方面的知識。《微生物學(第三版)》取材廣泛,重點突出,結構合理,條理清晰,概念準確,圖文并茂,科學性強,系統(tǒng)性好,理論聯(lián)系實際。
本書不僅適合作高等院校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等專業(yè)本科學生微生物學課程的教科書,而且還可以作相關專業(yè)的科研、教學、生產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本書是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教材共分十二章,內容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營養(yǎng),微生物的代謝,微生物的生長,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微生物的生態(tài),傳染與免疫,微生物的分類,微生物的應用等。本書體系嚴密,內容豐富,取材新穎,語言通俗。不僅適合作高等院校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等專業(yè)本科學生微生物學課程的教科書,而且還可以作相關專業(yè)的科研、教學、生產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目錄
第三版前言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jié) 微生物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1
一、微生物學的研究對象 1
二、微生物學的任務 4
第二節(jié) 微生物學的發(fā)展 5
一、我國古代人民對微生物的認識和利用 5
二、微生物的發(fā)現(xiàn) 6
三、微生物學的奠基 6
四、現(xiàn)代微生物學的發(fā)展 7
五、我國微生物學的簡況 11
習題 13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14
第一節(jié) 細菌 14
一、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和大小 14
二、細菌的細胞結構 17
三、細菌的繁殖方式 34
四、細菌的培養(yǎng)特征 35
五、重要代表菌 36
第二節(jié) 放線菌 38
一、放線菌的形態(tài)結構 39
二、放線菌的繁殖方式 40
三、放線菌的培養(yǎng)特征 40
四、放線菌的代表屬 41
第三節(jié) 古菌 42
一、古菌的形態(tài)和大小 42
二、古菌的細胞結構特點 42
三、古菌的遺傳學特征 44
四、古菌的主要類型 45
第四節(jié) 其他原核微生物 47
一、藍細菌 47
二、立克次氏體 49
三、支原體 50
四、衣原體 51
五、螺旋體 53
六、蛭弧菌 53
七、黏細菌 54
習題 55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56
第一節(jié) 酵母菌 56
一、酵母菌的形態(tài)與結構 57
二、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60
三、酵母菌的培養(yǎng)特征 62
四、重要代表菌 63
第二節(jié) 霉菌 64
一、霉菌的形態(tài)與結構 64
二、霉菌的繁殖方式 66
三、霉菌的培養(yǎng)特征 71
四、重要代表菌 72
第三節(jié) 擔子菌 75
一、擔子菌的形態(tài)與結構 76
二、擔子菌的繁殖方式 78
第四節(jié) 黏菌 79
一、黏菌的形態(tài)與結構 79
二、黏菌的生活周期 80
三、黏菌的培養(yǎng) 81
第五節(jié) 真核微生物與原核微生物的比較 81
習題 82
第四章 病毒 83
第一節(jié) 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 83
一、病毒的大小 83
二、病毒的形態(tài) 83
三、病毒的化學組成 84
四、病毒的結構 85
五、病毒的對稱性 86
六、包涵體 88
第二節(jié) 病毒的增殖 89
一、病毒的一般增殖過程 89
二、一步生長曲線 94
三、溫和噬菌體與溶源性細菌 95
四、理化因素對病毒感染性的影響 96
五、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 97
六、病毒與寄主的相互作用 98
第三節(jié) 病毒的分離和測定 98
一、病毒的分離與純化 98
二、病毒的檢出 99
三、病毒效價的測定 99
第四節(jié) 病毒的種類和分類 101
一、脊椎動物病毒 101
二、昆蟲病毒 101
三、植物病毒 102
四、微生物病毒 103
五、病毒的分類和命名 103
第五節(jié) 亞病毒 104
一、類病毒 104
二、衛(wèi)星病毒 105
三、衛(wèi)星RNA 105
四、朊病毒 106
第六節(jié) 病毒的應用及防治 107
一、病毒與人類健康 107
二、病毒與發(fā)酵工業(yè) 110
三、病毒與農業(yè)生產 110
四、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應用 111
習題 111
第五章 微生物的營養(yǎng) 113
第一節(jié) 微生物的營養(yǎng)要求 113
一、微生物細胞的化學組成 113
二、微生物的營養(yǎng)物質 114
第二節(jié) 微生物的營養(yǎng)類型 119
一、光能無機營養(yǎng)型 119
二、光能有機營養(yǎng)型 120
三、化能無機營養(yǎng)型 120
四、化能有機營養(yǎng)型 121
第三節(jié) 微生物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 121
一、單純擴散 122
二、促進擴散 122
三、主動運輸 123
四、基團轉位 124
五、膜泡運輸 126
第四節(jié) 培養(yǎng)基 126
一、配制培養(yǎng)基的原則 126
二、培養(yǎng)基的類型 129
習題 133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謝 134
第一節(jié) 微生物對有機物質的分解 134
一、纖維素的分解 134
二、淀粉的分解 135
三、果膠質的分解 136
四、木質素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分解 136
五、幾丁質的分解 136
六、蛋白質的分解 137
七、氨基酸的分解 137
八、烴類及有機農藥的分解 140
第二節(jié) 微生物的產能代謝 140
一、異養(yǎng)微生物的產能代謝 141
二、自養(yǎng)微生物的產能代謝 150
第三節(jié) 微生物的固氮作用 157
一、固氮微生物 158
二、固氮作用機理 159
第四節(jié) 微生物細胞物質的合成 161
一、糖類的生物合成 161
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165
三、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66
第五節(jié) 微生物的次生代謝 168
一、次生代謝 168
二、次生代謝產物的合成 168
第六節(jié) 微生物的代謝調節(jié) 170
一、微生物代謝調節(jié) 的方式 170
二、代謝調節(jié) 在發(fā)酵工業(yè)中的應用 174
習題 177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長 179
第一節(jié) 微生物純培養(yǎng)的生長 179
一、純培養(yǎng)的分離方法 179
二、微生物的培養(yǎng)方法 180
三、微生物的個體生長 182
四、微生物的同步生長 186
五、微生物的群體生長 187
六、營養(yǎng)物質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191
七、微生物的高密度培養(yǎng) 191
八、微生物的非可培養(yǎng)狀態(tài) 192
第二節(jié) 理化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192
一、物理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192
二、化學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196
第三節(jié) 微生物生長的控制 198
一、控制微生物生長的物理方法 198
二、控制微生物生長的化學方法 202
第四節(jié) 微生物細胞的分化 207
一、細菌芽孢的形成 207
二、真菌孢子的形成 208
三、黏菌形態(tài)的形成 208
習題 208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210
第一節(jié) 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 210
一、證明核酸是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的經(jīng)典實驗 210
二、遺傳物質在細胞中的存在方式 212
第二節(jié) 微生物的基因組 214
一、大腸桿菌的基因組 215
二、釀酒酵母的基因組 216
三、詹氏甲烷球菌的基因組 217
第三節(jié) 微生物的染色體外遺傳因子 217
一、質粒 217
二、可移動遺傳因子 221
第四節(jié) 微生物的突變 222
一、微生物突變體的主要類型 222
二、基因突變的特點 223
三、基因突變的機制 226
四、誘變劑與致癌物質 230
五、DNA損傷的修復 230
第五節(jié) 細菌的基因重組 232
一、轉化 232
二、轉導 233
三、接合 236
第六節(jié) 真菌的基因重組 238
一、有性生殖 239
二、準性生殖 239
第七節(jié) 微生物遺傳變異知識的應用 240
一、誘變育種 240
二、原生質體融合育種 242
三、雜交育種 243
四、代謝工程育種 243
五、基因工程 244
第八節(jié) 菌種的衰退、復壯和保藏 246
一、菌種的衰退與復壯 246
二、菌種的保藏 248
習題 250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態(tài) 251
第一節(jié) 自然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 251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251
二、水體中的微生物 253
三、空氣中的微生物 254
四、工農業(yè)產品中的微生物 255
五、生物體內外的正常菌群 257
六、極端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 259
七、菌種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261
八、原位研究法 261
第二節(jié)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循環(huán)中的作用 262
一、微生物在碳素循環(huán)中的作用 262
二、微生物在氮素循環(huán)中的作用 262
三、微生物在磷素循環(huán)中的作用 264
四、微生物在硫素循環(huán)中的作用 264
五、微生物在鐵素循環(huán)中的作用 265
六、微生物在其他元素循環(huán)中的作用 265
七、微生物在環(huán)境保護中的作用 265
八、環(huán)境污染對微生物的影響 269
第三節(jié) 微生物的生物環(huán)境 270
一、互生關系 270
二、共生關系 272
三、競爭關系 273
四、拮抗關系 273
五、寄生關系 274
六、獵食關系 274
習題 275
第十章 傳染與免疫 276
第一節(jié) 傳染 276
一、病原菌的致病作用 277
二、環(huán)境條件對病原菌傳染的影響 279
三、傳染的三種可能結局 280
第二節(jié) 非特異性免疫 280
一、生理屏障 281
二、吞噬細胞 281
三、正常體液中的抗微生物因素 283
四、炎癥反應 286
第三節(jié) 特異性免疫 286
一、抗原 286
二、免疫系統(tǒng) 289
三、特異性免疫的應答過程 293
四、抗體與體液免疫 294
五、特異性細胞免疫 300
六、免疫應答的病理反應 301
七、特異性免疫的獲得方式 304
第四節(jié) 免疫學方法及其應用 305
一、抗原抗體反應的一般規(guī)律 306
二、抗原抗體反應的主要類型 307
三、免疫預防 312
習題 313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分類 314
第一節(jié) 微生物的分類單元與命名 314
一、微生物的分類單元 314
二、微生物分類單元的命名 316
第二節(jié) 微生物的分類方法 317
一、經(jīng)典分類法 317
二、化學分類法 319
三、遺傳分類法 320
四、數(shù)值分類法 323
第三節(jié) 微生物的分類系統(tǒng) 325
一、細菌的分類系統(tǒng) 326
二、真菌的分類系統(tǒng) 329
第四節(jié) 微生物的鑒定 331
一、常規(guī)鑒定 331
二、快速鑒定 332
習題 333
第十二章 微生物的應用 334
第一節(jié) 微生物在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 334
一、微生物與土壤肥力 334
二、微生物與肥料 335
三、微生物飼料 338
四、微生物農藥 340
五、沼氣發(fā)酵 344
六、食用菌栽培 346
第二節(jié) 微生物在工業(yè)生產中的應用 351
一、微生物與食品制造 351
二、微生物與飲料生產 354
三、微生物與有機酸生產 356
四、微生物與氨基酸生產 357
五、微生物與酶制劑生產 358
六、微生物與濕法冶金 360
七、微生物與石油工業(yè) 361
八、微生物與能源生產 362
九、微生物與新材料 363
十、微生物與傳感器和DNA芯片 365
第三節(jié) 微生物在醫(yī)藥衛(wèi)生中的應用 366
一、生物制品 366
二、抗生素 370
三、維生素 372
四、葡萄糖酐 373
五、干擾素 373
六、核苷酸 374
七、其他藥物 374
八、疾病的診斷 374
第四節(jié) 微生物在環(huán)境保護中的應用 375
一、微生物與污水處理 375
二、微生物對固體污染物的降解和轉化 385
三、微生物與廢氣處理 389
四、微生物與廢物資源化 390
五、微生物與生物修復 391
六、微生物與環(huán)境監(jiān)測 392
第五節(jié) 微生物與基因工程 395
一、微生物與基因工程的關系 395
二、基因工程的應用 395
習題 397
主要參考文獻 399
附錄常用微生物的名稱 400
一、細菌 400
二、放線菌 401
三、酵母菌 401
四、霉菌 401
五、病毒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