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書曾獲惠特布萊德文學獎,是石黒一雄早期名作,也是最具日本氣息的一部作品。
2.收錄作者為本書出版30周年撰寫的自序。
3.彩虹版還收入石黑一雄諾獎獲獎演說,一冊閱盡諾獎作家的寫作觀、成長史。
4.新版封面采用夜色朦朧中一只禪意十足的紅色燈籠,意境深遠,又極富東方氣息,可讀可藏。
前 言
我是于一九八一年九月,在倫敦謝菲德公園的一處地下室公寓里開始寫《浮世畫家》的。那年我二十六歲。我的第一部小說《遠山淡影》即將付印,但當時我并沒有明確的理由相信自己會成為一名專職作家。
那年夏天,我和洛娜回到倫敦(此前我們一直住在加的夫),在大城市找到了新的工作,但是沒有住所。幾年之前,我們倆都是一個松散的關(guān)系網(wǎng)的成員,這個關(guān)系網(wǎng)里的人年輕、左傾、另類,住在拉德布羅克叢林和哈默史密斯附近的臨時住房里,從事慈善工作或組織各種活動。那年夏天,我們就這樣來到這座城市,無憂無慮,相信在自己找到合適的房子之前,肯定能跟別人暫時合住,現(xiàn)在想來那種自信真是挺奇怪的。還好,并沒有什么事情來挑戰(zhàn)我們的自信,我們很快就在喧鬧繁華的金販道附近找到了一小間出租的地下室。
公寓旁邊是當時尚屬尖端科技的維京唱片公司的錄音棚,我們經(jīng)常看見毛發(fā)濃密的大漢,搬著器材在那座沒有窗戶、墻壁五顏六色的樓房里進進出出。但是樓房的隔音效果堪稱典范,當我背對小小的后花園,坐在我們的小餐桌旁時,我感到這種寫作環(huán)境再理想不過了。
洛娜通勤的時間比我長得多。她在劉易舍姆找到一份地方政府的社會服務工作,在城市的另一邊上班。我的工作地點就在一箭之遙我成了倫敦西區(qū)古利奈人組織的移民工作者,這是一個深受好評的組織,致力于幫助無家可歸的人。為了公平起見,我們倆制定了一個協(xié)議:每天早晨同時起床,洛娜出門的時候,我準時坐在桌旁,準備完成每天九十分鐘的清晨寫作,然后再去上班。
許多從事著挑戰(zhàn)性工作的作家,都創(chuàng)作出了超凡的杰作。然而我總是無法一心二用,這說來可悲,甚至有點病態(tài),那幾個星期,我坐在餐桌旁試圖寫作,陽光一點點地灑進地下室,那是我對于業(yè)余寫作所做的唯一嘗試。這種嘗試不能說完全成功。我發(fā)現(xiàn)自己盯著空白的稿紙,拼命克制著想去睡個回籠覺的沖動。(白天的工作很快變得緊張起來,經(jīng)常不得不加班到深夜。)洛娜堅持讓我吃一頓古怪的早餐開始新的一天,早餐由可怕的粗纖維構(gòu)成,再撒上酵母和麥芽粉這種絕密配方,吃得我有時在椅子里直不起腰來,但她的做法于事無補。盡管如此,在那些早晨的寫作中,《浮世畫家》的核心故事框架和中心前提在我腦海里差不多完全成型了。我把它寫成一個十五頁的短篇小說(后由格蘭塔出版社出版,書名是《戰(zhàn)后之夏》)。我寫這個短篇的時候,心里就清楚地知道,我需要一個龐大和復雜得多的結(jié)構(gòu),來把我已經(jīng)在想象中看見并受其誘惑的想法,融入小說之中。后來因為工作所迫,我的清晨寫作計劃徹底中斷了。
直到一九八二年的冬天,我才認真地重拾《浮世畫家》的創(chuàng)作。那時《遠山淡影》已經(jīng)出版,它作為第一部小說,自然引起了各種爭議。這本書被美國和好幾個非英語國家引進出版,并使我登上了次年春天揭曉的格蘭塔出版社20位最優(yōu)秀的英國年輕小說家榜單。我的寫作事業(yè)似乎仍然不太穩(wěn)定,但現(xiàn)在我有理由放開手腳了,于是我辭掉了古利奈人組織的工作,成了一名專職作家。
我們搬到了倫敦的東南部,住在一座高高的維多利亞風格房屋的頂層,那里位于上西德漢姆地區(qū),環(huán)境幽靜。我們的廚房沒有水池,因此不得不把臟盤子都堆在一個舊的活動茶幾上,
推到衛(wèi)生間里去。不過,這里離洛娜上班的地方很近,我們不必把鬧鐘設得那么早了。可怕的配方早餐也停止了。這座房子的主人是邁克爾和莉諾馬歇爾,他們六十出頭,是一對可愛的老夫婦,住在樓下。很快我們就養(yǎng)成一個習慣:在上了一天班之后聚集在他們的廚房(那里有水池),跟他們一起喝茶,吃美味的花式蛋糕,輕松地閑聊,我們經(jīng)常聊的有趣話題是圖書、政治、板球、廣告業(yè),以及英國人的怪癖。(幾年之后,莉諾不幸猝死,我把《長日將盡》這本書獻給了她。)差不多也是在這個時候,我得到了即將推出的四頻道給我的工作機會,說起來,正是我作為一名電視劇編劇的經(jīng)歷(我最終有兩部單集電視劇在那個頻道播出)對我《浮世畫家》的寫作產(chǎn)生了巨大的,也可以說是逆向的影響。
我發(fā)現(xiàn)自己近乎癡迷地拿我的劇本特別是對話加舞臺提示部分跟我已經(jīng)出版的小說中的章節(jié)做對比,并且問我自己:我的小說跟我的劇本有很大不同嗎?厚厚的一部《遠山淡影》,在我看來跟一個劇本那么類似對話,接著是舞臺提示,接著又是對話。我開始感到沮喪。如果一部小說所提供的體驗,跟觀眾打開電視所獲得的沒有什么差別,那為什么還要寫小說呢?小說作為一種形式,如果不能提供某種獨一無二的、其他形式無法替代的東西,那么它在電影和電視的巨大沖擊下還有什么生存希望呢?(我必須指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當代小說的境遇似乎比今天不景氣得多。)我在謝菲德公園奮力寫作的那些早晨,
對自己想寫的故事有著清晰的想法。但是如今在西德漢姆,我卻進入了一個漫長的實驗期,嘗試著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講述那個故事。我打定主意,我的新小說絕不是一個散文體的劇本。那么它會是什么呢?
石黑一雄,日裔英國小說家,1954年生于日本長崎,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與奈保爾、拉什迪并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他的文學生涯中曾贏得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和英國布克獎在內(nèi)的諸多重要文學獎項:《遠山淡影》獲溫尼弗雷德霍爾比紀念獎,《浮世畫家》獲惠特布萊德年度最佳小說獎,《長日將盡》獲布克獎,《無可慰藉》獲切爾特納姆文學藝術(shù)獎,《浮世畫家》《我輩孤雛》和《莫失莫忘》均入圍布克獎決選名單;2021年石黑一雄最新出版的人工智能題材小說《克拉拉與太陽》風靡全球。2018年因其在文學領(lǐng)域的杰出貢獻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他同時還是法國藝術(shù)與文學騎士勛章和日本旭日重光章的受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