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世寺子屋教育研究》是在筆者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寫作的。筆者碩士畢業(yè)于日本滋賀大學教育學部。碩士論文是《<葉隱>的自我教育觀》,主要論述了江戶時期武士教育問題。2007年筆者有幸得到日本住友財團的援助,援助課題為《日本近世私塾的研究》。為了擴大自己的研究范圍,更為深入地展開對日本江戶時代教育的全面研究,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恩師李卓教授的指導下,筆者確定了寺子屋教育作為研究課題。李卓教授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縝密的思考方式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將我引入了學術研究的道路。
日本是率先實現(xiàn)近代化的東方國家,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是日本近代化過程中最值得稱道的事情。明治新政府建立不久,時任兵庫縣知事、后來的首任內(nèi)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就在其向新政府提出的建議書“國是綱目”中,提出要讓全國人民通曉世界各國的學問,在東京、京都、大阪建立大學,在郡與村建立小學,不論都城還是偏僻之域,要讓人人沐浴知識的光輝。日本從19世紀70年代興辦近代教育起,只用了40年左右的時間,就普及了初等教育,并于1907年開始實施六年制義務教育,同時,中、高等教育也有了相當程度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了明治初期“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的既定目標。
日本近代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成就斐然,不過如果將日本的教育進步完全歸于明治維新的改革恐怕未必客觀。歷史事實證明,日本人之所以較之其他東方國家最先實現(xiàn)教育的現(xiàn)代化,除了明治政府具有開放而長遠的目光,把教育作為立國之本,在法律和經(jīng)濟等各個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等原因之外,也與江戶時代已形成良好的以實用主義為特色的大眾啟蒙教育傳統(tǒng)具有密切關系。本書所研究的寺子屋教育就是這種教育的主要載體,它的存在為日本近代教育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朱玲莉(1974-),女,漢族,湖南長沙人。2006年畢業(yè)于日本滋賀大學教育學部,獲得教育碩士學位。2009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獲得博士學位。曾先后到日本滋賀縣教育委員會、滋賀大學、國學院大學進修,現(xiàn)為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講師。主要從事日本社會文化、日本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在國內(nèi)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fā)表了《論日本江戶時代的文化教育消費》、《論日本儒學家廣瀨淡窗的教育思想》、《成宜園こ白鹿洞害院——日中私塾の比較研究》等多篇學術論文。已完成日本住友財團資助的“日本近世私塾的研究——中國書院的比較”課題。
前言
一 寺子屋概念的源流及其界定
二 寺子屋教育研究的概況
三 寺子屋教育研究的意義
四 創(chuàng)新與不足
第一章 寺子屋教育的歷史概觀
第一節(jié) 中世紀寺院教育:寺子屋教育的前身
一 寺院教育的興起
二 寺院教育的內(nèi)容
第二節(jié) 近世寺子屋教育發(fā)展的社會基礎
一 寺子屋教育的政治基礎
二 寺子屋教育的經(jīng)濟基礎
三 寺子屋教育的文化基礎
第三節(jié) 寺子屋教育的興起、發(fā)展和繁榮
一 寺子屋教育的興起
二 寺子屋教育的發(fā)展
三 寺子屋教育的繁榮
四 寺子屋教育發(fā)展的特征
第二章 寺子屋的師匠與經(jīng)營
第一節(jié) 寺子屋師匠的身份
一 平民師匠
二 武士師匠
三 僧侶師匠和神官師匠
四 醫(yī)生師匠等
五 女師匠
第二節(jié) 寺子屋師匠的素質(zhì)及師生關系
一 道德素質(zhì)
二 文化素質(zhì)
三 師生關系
第三節(jié) 寺子屋的經(jīng)營
一 寺子屋的辦學方式
二 寺子屋的經(jīng)費來源
三 寺子屋的學費價格
第三章 寺子屋的寺子
第一節(jié) 寺子的基本狀況
一 近世兒童教育觀
二 寺子就學情況
第二節(jié) 寺子屋中的女寺子
一 近世以前的女子教育
二 江戶時期庶民女子教育的發(fā)展
三 寺子屋中的女子教育
第四章 寺子屋的教育內(nèi)容和方法
第一節(jié) 寺子屋的教學內(nèi)容
一 基礎教學——習字、閱讀和算術
二 地理和自然科學知識
三 德育知識
第二節(jié) 寺子屋的教材——往來物
一 往來物的由來
二 往來物的種類
三 往來物的主要功能
第三節(jié) 寺子屋教學方法和學習形式
一 寺子屋的教育方法
二 寺子屋的課程設置
三 寺子屋的授課形式
四 寺子屋的課外活動
第五章 寺子屋教育的典型分析
第一節(jié) 埼玉郡寺子屋“玉松堂”
一 就學情況
二 經(jīng)營方式
三 教育方法
第二節(jié) 伊勢國的“壽硯堂”
一 “壽硯堂”的基本概況
二 “壽硯堂”入門者的生活和生涯
結(jié)語
第一節(jié) 寺子屋教育的特征
第二節(jié) 寺子屋教育在日本教育史上的意義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日文文獻
后記
一寺院教育的興起
6世紀佛教傳人日本后得到了圣德太子(574-622)的大力弘揚。到奈良時代,由于受到統(tǒng)治者的青睞和保護,佛教迅速發(fā)展起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佛教的興起,無論是在經(jīng)濟實力上還是在政治地位上,寺院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心。寺院以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和政治上的特權(quán)影響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同時也是當時文化教育的中心。寺院中的僧侶屬于知識階層,是文化教育的傳播者,他們不僅飽讀經(jīng)書,而且研究儒家經(jīng)典、諸子百家的著作等。于是,寺院很快就成為學術權(quán)威之地,吸引了貴族、武士子弟和平民子弟前來學習。鐮倉時代以后,由于大學寮等公立教育的衰落,寺院在教育活動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佛教寺院之所以成為世俗教育的社會組織,其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佛教進入日本以后經(jīng)受了一番較為徹底的改造,從哲學思想上看,它漸漸由注重來世和彼岸的極樂世界,轉(zhuǎn)向注重今世的現(xiàn)實世界。佛教被日本人賦予了治病、求官、生育、克敵、降妖、教子等多方面的現(xiàn)實任務!靶毫曌种畷r登寺,學問之時登寺,疾病治療、卜筮占卦、獲取書畫等,皆登寺以成世用!雹倬褪菍Ξ敃r狀況的一個描寫。第二,從政治上來看,由于佛教進入日本本土之后,本來并不突出的護土守國思想被改造成了鎮(zhèn)護國家和王法的教義。歷代的皇室、重臣紛紛利用佛教,視其為戰(zhàn)勝對手的重要武器。特別是在進入鐮倉時代以后,由于教育和修行方式的簡約化和大眾化,一些佛教新派,如禪宗、凈土宗等深得武士和普通百姓的青睞,漸漸深入日本社會各階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