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在近現(xiàn)代的老一輩會計人:他們是誰?他們是怎樣一種活法?他們對中國、對世界有何貢獻?他們后來怎么樣了?
復式簿記是怎樣引進中國的?改良中式簿記是如何發(fā)展的?紅字沖賬法是哪里發(fā)明的?“機械化會計”是怎么回事?“帳”和“賬”到底該用哪個字?
管理人貼近會計的透視鏡,行外人掌握會計的速成書,專業(yè)人超越會計的助推器! 稌嬆切┦聝骸肥怯30年職業(yè)生涯的“老會計”開出藥方,意在治愈會計實務中的疑難雜癥。
近年來,筆者有興趣于中國近現(xiàn)代會計史,很想知道的是活躍在近現(xiàn)代的老一輩會計人:
他們是誰?
他們是怎樣一種活法?
他們對中國、對世界有何貢獻?
他們后來怎么樣了?
心中也縈繞著大大小小的疑問:
復式簿記是怎樣引進中國的?
改良中式簿記是如何發(fā)展的?
紅字沖賬法是哪里發(fā)明的?
“機械化會計”是怎么回事?
“帳”和“賬”到底該用哪個字?
……
因此常去翻揀故紙堆,在飛揚的灰塵中邊打噴嚏,邊用心靈去聆聽父輩、祖父輩的會計學者“講那過去的故事”。不經意中,自己也恍然如出土文物般心如止水,快意無邊。瀏覽史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原來中國的會計前輩中,不乏有個性、有主見、敢于擔當?shù)娜宋,他們秉持各國學術平等的心態(tài),既會“取經”,也會“造經”,并非唯唯諾諾的“逢洋必學”之輩,這是最值得今人學習的。由于讀者未必有條件接觸史料,以上問題想必也是讀者們所感興趣的,所以將筆者所見所聞奉獻給大家。主題不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夾敘夾議,亦莊亦諧。其中部分文章的內容曾在《新理財》連載過,恕不一一注明。
寫作本書,也帶有史料鉤沉、搶救老照片的用意。在筆者的廈門一中校友中,有多人從事文史研究,在史家的耳提面命之下,對引用史料的原則也略知一二,應是“寧繁勿簡”,即盡可能原樣引述而不要任意刪節(jié),更忌無依據(jù)地自由發(fā)揮。理由有二:
其一,研究者所看到的史料,別人限于條件可能得不到,甚至已是“孤本”,“原樣引述”為其他學者提供了發(fā)表贊成或批評意見的共同基礎,并提供了進一步研討的線索;而且,用點篇幅照抄下來,也許會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些許方便。
其二,由于戰(zhàn)亂、火災、蟲害和自然損壞等各種原因,研究者所引用的資料原件還有可能最終歸于蕩然無存。一旦這種情況發(fā)生,原樣引述就是為其留下了可靠的“副本”,有許多現(xiàn)已失傳的史料就是借助于其“副本”而為后人所知的。民國以來,由于造紙技術的改變,有些紙張已不能長遠保存,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毛邊紙出版物更是如此,雙面印刷方式又限制了傳統(tǒng)裱褙修復技術的使用,對于近代的史料而言,這個“備份”的作用就更為重要了。
近代會計人物印象
蔡錫勇與《連環(huán)帳譜》
創(chuàng)下四個第一的謝霖
如日中天徐永祚
楊眾先一騎絕塵
潘序倫的立信事業(yè)
從學徒到思想家的顧準
知行合一的張心澄
梁潤身原創(chuàng)“增減分錄法”
新中國首任會計司長安紹蕓
章乃器力挺“收付法”
會計院系的前塵往事
暨南大學的會計Who'S Who
那年·那系·那人
民國時期的復旦大學會計學術
中國人民大學會計學科溯源
復式簿記的中國流變
歷史可能在你手中轉向
復式簿記從東洋“轉口”輸入
改良中式簿記始末
會計前輩談“現(xiàn)金收付記賬法”
中國原創(chuàng)的“增減記賬法”
“左右記賬法”設想回放
百年回眸話桑麻
歷史上同名的會計學家
你聽說過“機械化會計”嗎
從“帳”到“賬”的演變
萬稅與太貧
前蘇聯(lián)會計專家在中國
前蘇聯(lián)的“細致核算”之風
新中國成立之初也有管理會計?
蔡錫勇與《連環(huán)帳譜》
中國會計界獨特的怪現(xiàn)象是:近百年來,各種不同的記賬方法,前赴后繼地粉墨登場,合成一股潮流,與借貸記賬法分庭抗禮。借貸法究竟得罪誰了?
依筆者看來,其最大問題是在記賬符號上:任何一個初學者,只要試圖理解“借/貸”,便只有一個“暈”字,越是用功,反而越想不明白,唯有不去想它,才能好過些。讀者諸君捫心自問,必然同意此說。有人以為,在大學、研究所的學者總該大徹大悟吧,其實拿了博士、當了教授也不過是多年媳婦熬成婆,繼續(xù)“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已,一代代中國會計人便是這樣昏頭昏腦地成長起來的!肯定是在哪里出了問題,讓我們回顧一下復式簿記的引進歷史吧。
史料告訴我們,第一位將復式簿記引入中國的,是蔡錫勇先生(1847--1898)。蔡氏字毅若,福建龍溪人,早年以各科成績俱列優(yōu)等畢業(yè)于北京同文館,曾隨清廷首任駐美欽差大臣陳蘭彬(荔秋)赴美任譯官、參贊,回國后旋被兩廣總督張之洞羅致入幕,任洋務局委員。這是一位值得大書特書的才華橫溢的人物,上海外國語大學葛繼圣教授有過專門研究,在臺北《珞珈》上發(fā)表過《中國近代史上十個第一的蔡錫勇》,筆者所見到的是另一文章《中國近代高校第一位校長、中文速記首創(chuàng)人——蔡錫勇》(《廣西大學學報》1995年第5期)。故此,不惜多用些筆墨摘抄該文,以饗讀者。
根據(jù)葛繼圣教授的文章,我們已知蔡氏至少有三個第一:中國速記創(chuàng)始人,引進西方復式簿記的第一人,中國近代高校第一位校長(武漢大學前身“自強學堂”總辦,自強學堂比北京大學前身的“京師大學堂”早5年創(chuàng)立)。清末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對其手下干將蔡錫勇極為賞識和重用,在上奏清廷的《蔡錫勇留粵補用片》中稱:
“粵東官吏,結識洋人者甚多,而講求洋務者甚少。向來號稱熟悉洋務者,非學識粗淺,即品行猥雜。唯蔡錫勇,志向端謹,才識精詳,因專派充當洋務委員,承辦各事,均能深明大體,動協(xié)機宜,實為辦理洋務不可多得之人……”
在《保薦蔡錫勇片》中,張之洞的評價是:
“該員深通泰西語言文字,于格致(即近代物理——葛注)測算、機器、商務、條約、外洋各國政事,無不詳究研詢,屬通達事務,體用兼賅。臣所見辦理洋務之員,其才品兼優(yōu),事事著實,實無有能出蔡錫勇之右者……”
蔡錫勇因此奏折而獲“賞二品頂戴”,從當今“縣處級”只換算為當年的“七品”,自可想象其位高權重。令人稱奇的是,在繁忙的洋務工作之余,蔡錫勇居然還能潛心于“他山之石”的研究。他是毫無爭議的中國速記第一人,他寫道:
“余昔隨陳荔秋副憲出使美、日、秘三國,駐華盛頓四年,翻譯之余,時考察其政教風俗,嘗觀其議政事,判詞訟,大庭廣眾,各持一說,反復辯論,雜沓紛紜,事畢各散,而眾論異同,業(yè)皆傳播,記錄稠疊,稿常盈寸,揣其必有捷法,繼詢彼邦人士,始知有‘快字’一種,行之已久,作者不一家,師承各異,然皆能筆隨口述,不假思索,手不停揮,率每分鐘能作二百余字……”
回國后,蔡錫勇在研究古今音韻學的基礎上,寫出中國最早的速記著作《傳音快字》,于1896年由湖北官書局鐫印出版,并在由蔡錫勇兼任“總辦”的自強學堂中進行教學。此后,其子蔡璋應清廷征召擔任資政院速記學堂總教習,為中央、省、縣各級議會培訓速記人才。從清末資政院、民國北洋政府國會到南京政府立法院,蔡氏父子發(fā)明的中文速記術開創(chuàng)我國早期速記運用的范例,蔡璋本人還三任速記長。現(xiàn)在,每逢8月8日中國速記節(jié),速記界都要紀念這位中國速記創(chuàng)始人。
蔡錫勇早年在國外任職期間,也發(fā)現(xiàn)西方國家的政府機關、金融機構以及工商企業(yè)均普遍采用復式會計制度記賬方法,其嚴密、科學、實用性均遠勝于我國舊式四柱賬法。于是他在創(chuàng)造中文速記術之后,工余又埋首鉆研西方復式會計制度,終成《連環(huán)帳譜》,書稿殺青后未及出版,蔡錫勇便去世了。1905年,始由其子蔡璋校訂后由湖北官書局鐫印出版。
在《連環(huán)帳譜·連環(huán)帳凡例》中,蔡錫勇指出:
“連環(huán)帳譜創(chuàng)自意大利國,歐美兩洲經商者無不效之,其妙處在一收一付,一該一存,凡貨物出入,經我手者,必有來歷去處。我該即彼存,彼該即我存;我收即彼付,彼收即我付;無彼我之可指者,如買物,則物該銀款,銀款存某物,所謂連環(huán)也。……結帳時,所該必與所存相符,如有不符,即是錯誤,亟須查明更正。”(轉引自郭道揚《中國會計史稿》下冊320頁,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