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國教育實況五十萬言書 薛涌
考試機器是怎么煉成的
開學第一天,交通早高峰提前半小時到來,交通壓力明顯上升,達到輕度擁堵程度。學校周邊交通壓力尤其突出。這是最近一篇小升初報道中的開篇文字。地點是北京。何以如此?報道舉出一個例子: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區(qū)的顧婷一家的境遇似乎能給出答案早上6點鐘起床,帶著孩子毛毛穿越半個北京城去另外一個學區(qū)上學。在北京,你不知道有多少毛毛這樣的孩子。這意味著家長陪著孩子每天兩三個小時耽誤在被霧霾籠罩的路上,還有8萬的擇校費。而這僅僅是幼升小。有家長早就安排孩子上了幼升小的面試培訓班,準備并背下了中、英雙語的自我介紹;有的家長記錄下每個學校重視的特長,英語、體育、民樂……
下一步當然更為慘烈,即所謂小升初。為了達到目的,出現(xiàn)了占坑班共建生推優(yōu)派位等名目。因為最后效果不同,占坑班又被家長們分成金坑銀坑土坑糞坑等。
為小升初而占坑,最近日益引起媒體的注意。但《科場現(xiàn)形記》中北大2009級社會學系本科生劉雨甲同學《小升初中的占坑班調(diào)查》,大概是最早對這一病態(tài)的擇校戰(zhàn)的社會學深描。為了保護被調(diào)查者的隱私,所涉及的學校、機構(gòu)、學生、家長的名字都采取化名。但調(diào)查本身,則遵循社會學和人類學的方法,建立在大量訪談基礎上,為我們勾勒出了相當復雜的教育體系。
調(diào)查所描寫的小升初之戰(zhàn),圍繞著國有民辦的A中學展開。要進這個學校,小學生們首先進入一所叫果實培訓學校的課外輔導班去占坑。因為A中學每年提前從這所培訓學校秘密錄取許多學生。然而,這所果實培訓學校也有入學考試,錄取率僅40%左右,于是又催生了另一所培訓學校紫優(yōu)。紫優(yōu)所培訓的內(nèi)容,是應付A中學的入學考試,同時輔助那些在果實讀書的孩子在班上能夠出人頭地。也就是說,一個好中學,有個專門為之輸送生源的正室,還有個二奶。當然,正室和二奶之間難以和諧,正室頻頻聲稱自己是唯一可向A中學推薦學生的機構(gòu),其他幾個機構(gòu)宣稱的推薦都不屬實。但是,這擋不住二奶小三們的勢頭。大部分孩子,都會上兩個以上的課外培訓班。
正室的課程,是一個整上午。二奶的課程,則是一周2次,每次3個小時。這樣算來,一周大概就快10個小時了吧。不用說,還有孩子上第三個培訓班,也有跟著家教上課的。當然,還要算上交通的時間。許多孩子,因為忙于在學校和各種培訓班之間穿梭,連吃晚飯的時間都沒有。家長在網(wǎng)上吐槽: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你怎能分辨這變幻莫測的坑班世界/掏走錢財,花錢沒謝/你怎能把握這焦灼不安的季節(jié)/煩惱最是無情夜/測評考試難說那就是真點/成績也未必就代表一切/你知哪句是真哪一句是假/哪一句算擇校終結(jié)……
結(jié)果如何?孩子過度培訓,重復學習,有些上培訓班多的孩子,開始在正常的學校課堂上搗亂。占坑班中競爭激烈,同學關系緊張。中學的入學考試和小學教學脫節(jié),靠小學學的東西無法應付小升初的競爭,必須額外上培訓班,義務教育名存實亡。
當然,最為糟糕的是,孩子們?nèi)绱藦U寢忘食地努力,全為了考試,而且全為了A中學這一特定的入學考試。孩子們的成長,不是放眼不斷在生活中展開的大世界,而是鉆進越來越小的牢籠。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一生恐怕都會有心理障礙。比如,我指導過一個準備留學的學生,英語程度很好,人也勤奮好學,進步很大。但后來突然中斷,稱要準備雅思?上а潘加挚嫉貌焕硐耄鈿庀,有些厭學。我和家長講:以他的程度,在美國讀個像樣的大學沒有問題。家長趕緊說不可,因為孩子準備的是雅思,去美國則要考托福、SAT。我大惑不解:不都是英語嗎?怎么考雅思的就不能考托福?家長說孩子早早都定向選擇了自己的目標學校,乃至中學里的學生和家長中按留學去向形成了所謂美國黨英國黨加拿大黨澳大利亞黨……
你入了哪個黨,就準備哪個黨的考試。英國黨只熟悉雅思的題型,搞不明白托福是怎么回事。大家似乎已經(jīng)在告訴我:學的是特定的英語考試,不是英語!
如此煉就的考試機器,還能夠應付真實的生活嗎?
技工教育與中國的競爭力
從小升初前的占坑班到高中時的重點班,無不體現(xiàn)了中國教育的惡性競爭。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鄭也夫的《吾國教育病理》有不少討論,可以和他指導學生們進行的社會調(diào)查進行互證。
在鄭也夫看來,中國教育的惡性競爭之所以成為幾十年的痼疾,最大的原因就是教育目標的單一。幾乎所有中小學的學生都奔著大學這一目標。那些中職生,72%是因為沒有考上普通高中不得已而求其次。技工教育的淪落,已經(jīng)嚴重影響了中國的競爭力。為此,他專門考察了德國的教育體制,發(fā)現(xiàn)德國孩子在10歲就開始分流:少量頂尖的學生進入文科中學,通過Abitur考試(高中畢業(yè)考試)畢業(yè)直升大學;普通學生進入主體中學,進行職業(yè)培訓;另有一類實科中學,處于文科中學和主體中學之間,讓一時決定不了的學生腳踩兩只船,但要想升入大學還要進入另外的學校并在畢業(yè)時通過Abitur考試。這一傳統(tǒng)模式,如今已經(jīng)有所變化,比如有所謂綜合中學,容納抱有各種目標的學生,并不像上述的中學那樣必須通過嚴格的考試來篩選。另外也有主體與實科一體化的中學。這樣,在10歲,即大致相當于中國小升初這個階段,德國孩子已經(jīng)分流到三到五類學校中了。
當然,后面的事情也許更復雜:到16歲左右,這三到五類學校的孩子會升入六類不同的學校,大致相當于中國的初升高了。畢業(yè)后的高等教育階段,則有七類學?勺x。這么復雜的體系,使外人眼花繚亂,一時摸不著頭腦。但其基本的原則很簡單:因材施教。功課好的孩子走大學軌,沒有那么優(yōu)秀的,則走技工軌。兩者之間有些灰色地帶,比如工程師和高級技工之間,也許界限劃不清楚。不過,大體而言,軌道確定后,就有著相當?shù)姆(wěn)定性,中間轉(zhuǎn)軌的可能并非沒有,但實際上非常少。
這樣的體系,似乎等級森嚴,和現(xiàn)代民主社會的平等精神大相抵觸。也有些研究指出,在這種分軌制度中,勞動階層的子弟大多早早選了技工軌,中高產(chǎn)子弟則多進入大學軌,教育把社會階層固化了。但是,至少在理論上,這種分軌制的基礎是學生的能力。德國是一個以復雜的證書體系組織起來的社會。從教授、醫(yī)生到普通的工匠,都必須有專業(yè)證書,并以此獲得相當優(yōu)裕、穩(wěn)定的收入。否則就淪為低技術勞工,生活和職業(yè)都缺乏保證。德國這套技工軌,把那些平庸的學生也都培養(yǎng)得有一技之長。這一方面使年輕人的失業(yè)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也使德國有了高素質(zhì)的勞動力。德國制造業(yè)在中國崛起面前巍然不動,也和其龐大的技工實力密切相關。
其實,這種技工軌,在歐洲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制度?纯20132014年國家競爭力排名,排在美國前面的四個國家是瑞士、新加坡、芬蘭、德國。其中歐洲這三個國家,都有強大的技工教育體系。《華爾街日報》最近刊登一篇文章指出,瑞士15~19歲的年輕人中,有70%在數(shù)百個行業(yè)中當學徒,德國的比例是65%,奧地利是55%。這三個國家年輕人的失業(yè)率,還不及美國16%水平的一半。2013年,希臘、意大利、立陶宛、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都紛紛向德國求助,希望引進類似的制度。英國則早在1997年就開始模仿德國模式建立現(xiàn)代學徒制。如今在英國當學徒的年輕人有將近86萬。美國的人口大致是英國的5倍左右,但學徒僅有33萬人。美國企業(yè)界近年來一直在大聲疾呼:許多制造業(yè)的外包,其實是因為在美國找不到足夠的技術工人。
在中國,最近幾年媒體不停地報道:大學畢業(yè)生從就業(yè)率到薪酬都趕不上技工。大學畢業(yè)生當洗腳工、屠夫、抬尸工、掏糞工等等的聳人聽聞的標題也司空見慣。我并不是說這些職業(yè)低賤,大學畢業(yè)生不該干。事實是:這些職業(yè),并不需要大學教育。上四年大學,燒了四年的學費不說,也喪失了四年的工作收入,最后畢業(yè)薪酬趕不上沒上大學的,干的工作也是不需要大學教育的,那么上大學就無理性可言。中國是個制造業(yè)大國,還沒有完成向高技術的白領社會的轉(zhuǎn)型。大學盲目擴招,忽視的恰恰是制造業(yè)最為急需的技工教育。
目前中國教育體系頭重腳輕,對大學投資過度、對基礎教育投資不足、技工教育短缺等等問題,可謂一目了然。然而,怎么治理這些病癥?這比起診斷來恐怕要復雜得多。
如何向技工教育分流
中國和德國,是世界上兩個主要的制造業(yè)大國。德國圍繞著制造業(yè)建構(gòu)的技工教育體系,無疑是世界的典范。這方面中國因為沒有配套的制度框架,學起來非常困難。但是,中國作為制造業(yè)大國,技工教育不堅實就不可能有長久的競爭力。確立中國的技工教育體系,必須成為教育的基本國策。
在這方面,我們正在看到希望。首先,城鄉(xiāng)的界限在不斷被打破,外來人口轉(zhuǎn)為合法的城里人的進程正在加速。傳統(tǒng)的戶籍制度,恐怕來日無多了。其次,按片就近入學,已經(jīng)被確立為教育改革的核心。這些變化,都對技工教育有利。
鄭也夫在《吾國教育病理》中指出,大家盲目地往大學扎堆,一大原因是大學文憑意味著城市戶口。如果戶籍制度不復存在,大學文憑在這方面的誘惑力就沒有了。同時,市場一直不停地發(fā)出強烈信息:大學教育的投資回報持續(xù)走低,技工教育更劃算。另外,當大量農(nóng)村子弟到城市的學校就讀后,這些剛進城的家庭社會期求不高,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有門實打?qū)嵉氖炙囍\生。一旦沒有戶籍問題,他們恐怕會比一般的城市人口更傾向于選擇技工教育。在這種局面下,有一定的政策鼓勵,技工教育有可能紅火起來。
那么,需要什么樣的政策鼓勵呢?這方面,德國固然有非常豐富的經(jīng)驗,但北歐的制度也許更值得借鑒。我在《市場到哪里投胎》中介紹:北歐特別是丹麥的靈活安全性的勞動市場,被歐洲視為新的范本。在德國,工人通過工作委員會等制度、機制,保證了自己的工作穩(wěn)定,頗有中世紀行會之余韻。這就使大量中學生愿意在具體的手藝上十年磨一劍。但是,這造成一個結(jié)果是勞動市場不靈活。企業(yè)不能隨意裁員,雇人時就格外謹慎。丹麥式的靈活安全則大異其趣。這樣的勞動市場,幾乎和美國一樣靈活,企業(yè)可以根據(jù)需要隨時解雇工人。但是,工人一旦被解雇,馬上被公共福利接過來:領取相當于原工資80%上下的補貼(這個比例往往是越低薪的人越高),同時免費進行培訓,然后重新進入勞動市場。北歐在這方面的福利是如此之好,乃至失業(yè)者面臨新的就業(yè)機會時,如果新的職位比起過去的職位在技能等級和薪金水平方面都明顯要低的話,就有權(quán)利拒絕接受,繼續(xù)享受失業(yè)福利,以避免技能降級和生活水平的下降(一個失業(yè)經(jīng)理相當于原工資80%的補貼可能比全職秘書的薪金要高)。這就給職工在靈活的勞動市場中提供了相當?shù)姆(wěn)定性。換句話說,職工未必是企業(yè)的技術資產(chǎn),卻是社會的技術資產(chǎn),不能因為偶然的經(jīng)濟周期失業(yè)而喪失技能。
在這樣的框架下,北歐的技工教育高度社會化、終身化,成為從搖籃到墓地的福利之一部分。北歐的教育有個特點:高中一級的義務教育(包括與高中平行的技工教育)沒有年齡上限,多大年紀也能回來入學。同時,北歐人工作一段再入學回爐的比例也許是世界上最高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終身教育的學習社會,保證了人口素質(zhì),并在此基礎上締造了非凡的競爭力。我們必須澄清一個普遍的誤解:長期以來,中國經(jīng)濟學家盲目崇拜美國,對于歐洲相當無知,乃至把美國經(jīng)濟視為最開放的。事實是,美國的貿(mào)易保護主義傾向非常嚴重,特別是在工人中。每次選舉,都使貿(mào)易保護的行情看漲,使中國制造成為眾矢之的。相比之下,北歐則開放得多,特別是工會帶頭出來擁護全球競爭。其中的道理之一,恐怕還是人口素質(zhì)過硬,不怕國際比賽。
中國要擺脫某些經(jīng)濟學家那種福利養(yǎng)懶人的忽悠,把教育福利作為對技術資產(chǎn)的投資,將其擺在和創(chuàng)研投資一樣重要的地位。
序言
我國教育實況五十萬言書
薛 涌//III
編者的話
你想象不到的事實
鄭也夫// XVIII
一編 高考與中考
北大、清華招生爭奪戰(zhàn)的參與觀察
吳少媓 // 003
高考狀元們的遭遇
高佳彬 // 015
一次未遂的大學錄取書買賣
侯軍威 // 022
一所鄉(xiāng)鎮(zhèn)初中的升學經(jīng)
展 獲 // 029
某鄉(xiāng)鎮(zhèn)初中畢業(yè)生分流過程調(diào)查
石 榴 // 035
職業(yè)高中升學班的培養(yǎng)模式研究
梁阿芬 // 042
學霸補習社
張奕翔 // 045
二編 體美與科舉
高三體育課存亡之統(tǒng)計
孔泳樂 // 056
12年前的一支小學田徑隊 潘韻竹 // 061
大學中的藝術特長生體制探析
孟令男 // 070
兩個高中美術生自述
邱明雪 利柏霖 // 078
一個自強的落榜藝考生
林鈺涵 // 085
三編 大學的多副面孔
圍繞《學生成長記錄手冊》的爭議
黃佩堯 程思遠 // 091
北大社團接班人境況
管清天 // 103
北大劍道社教學模式
邢志彤 // 114
對文科類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的觀察
林濟源 // 121
非主流專業(yè)學生的逃離
劉艷嬌 // 128
商科碩士留學熱的冷觀察
向笑楚 // 142
幾個大學生的間隔年
萬 青 // 147
大學生參與國賽或國際比賽的成本與收益
陳小嬌 // 159
汕大英語專業(yè)學生的閱讀
戴詠恩 // 174
中教還是外教汕大英專學生的艱難選擇
招藹珊 // 187
四編 高中的現(xiàn)在進行時
透視高中生課外閱讀
單 良 // 194
北京某高中的語文課程改革
吳 識 // 216
農(nóng)村中學來了城市學生
周宇詩 // 225
小縣城高中的插班生
韓 軍 // 233
以高考為綱的治理術一位治校有方的高中校長
謝肖容 // 239
職業(yè)高中學生流動的可能性分析
王麗雅 // 245
陪讀高中生家庭中的規(guī)訓與反抗
程煒林 // 251
中學生寄居老師家現(xiàn)象調(diào)查
謝閩龍 // 261
五編 留守、陪讀及其他
湟谷縣撤點并校調(diào)查
李 爽 // 269
山村家庭的教育移民經(jīng)歷
侯馨遠 // 282
留守與非留守兒童的差異
田珀豪 // 294
一個西藏同學的青春記憶
奇 姜 // 301
一個縣城六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生活
陳燕霞 //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