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從不同的視角重新看待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各種心理問題,這種成熟而犀利的視角來自陳默老師多年的經驗、專業(yè)的訓練和豐富的知識。陳默老師曾主持心理問答專欄,閱讀了大量的讀者來信;做大量的個人咨詢,看到孩子和家長的各種煩惱。這使她開始一段全新的歷程:知識得到檢驗,一切死板的、生硬的教條都隨著活生生的孩子和活生生的現實而改變,也因此造就了一個真正懂得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咨詢師。本書收集了大量讀者來信中有共性、具有價值的諸多問題,將之分為七大類親子問題、發(fā)展問題、情緒問題、情感問題、行為問題、人格問題、創(chuàng)傷問題,并從臨床心理學的視角對之進行解答。閱讀本書不僅將得到知識和智慧,還能感受到作者的溫暖,愿讀者都能從中受益。
陳默老師是一位資深的心理咨詢師、一位心理問答專欄的撰稿人。當然,她更是一位母親,所有母親會遇到的難題她都遇到過或者聽過、思考過。孩子的成長過程宛如一面鏡子,照出孩子的痛苦、家長的焦慮以及老師的煩惱。陳默老師曾主持心理問答專欄多年,收到讀者的諸多問題,從小時候的不聽指令的孩子孩子挑食怎么辦等日常生活問題,到該怎么告訴孩子父母離婚了家長教育孩子意見不合怎么辦等家長可能遇到的難題,一直到學習過程中的考試緊張怎么辦為什么我一定要考大學,可謂見多識廣。讀這本書如同開始一趟旅途,不停出現不同的風景,有的是小小的煩惱,陳默老師引來一陣清涼的風就驅散了它;有的則是漫天烏云,讓人未讀到回答之前忍不住為陳默老師擔心,但隨著她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癥結,又體貼地分析彼此的感受,現在能夠做的是哪些……不知不覺之間,烏云已散。在她的筆下,一切事情都可以抽絲剝繭地理出頭緒。這是一趟信心十足的旅行,是在有自信、愛自己的人的帶領下,試著從不同的視角看問題,重新發(fā)現世界之旅。
序
每當家長們看到別人家優(yōu)秀的孩子,內心總是好羨慕:我的孩子也這么優(yōu)秀該多好!我的孩子為什么有這么多的毛?比如在幼兒園里不肯吃飯、睡覺,和小朋友玩不到一塊兒;上小學了看他也不笨,可學習成績總是上不去,老師還老來告狀;進了初中越來越不聽話,處處和家長對著干,把家長講話當耳旁風,或者索性不理睬父母;苦讀幾年進了高中,高考那么緊張,還有心思暗戀那個他(她);終于進了大學的門,哪想到更讓父母看不懂了,對父母的話不屑一顧,內心的大門緊閉真是時時刻刻要讓父母操心。難怪有人說:生一個孩子就是買了一只難以解套的股票。
苦惱的家長不明白孩子為什么有這么多的問題,其實這些問題多半源于:各年齡段孩子應該滿足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孩子在與父母的互動過程中產生不良感受,并由此造成內心壓抑后的各種外顯行為。嬰幼兒時期能否和母親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對個體形成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的安全感很重要;兒童、青少年時期的自主活動對增強個體的自主感和自信感很重要;青春前期的同一性發(fā)展解決得怎么樣,對個體能否形成核心、穩(wěn)定的自我形象很重要;青春后期對他人的情感、道德、性的承諾能力的強弱,關系到個體與他人的關系能否順利發(fā)展。這些是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到走出大學校門不同階段的心理發(fā)展命題。
嬰幼兒期沒有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幼兒后期又沒有與父母完成分化,被父母緊纏著,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會內心不安,人際關系遭遇麻煩,甚至可能行為混亂,或具有邊緣型人格傾向。到了上學年齡,家長不知道同伴游戲對孩子心理成長的重要性,一味地強迫他們長時間地坐在鋼琴或寫字桌前,壓抑了他們內心想到草地上、沙灘上打滾瘋玩的欲望。而對于需要得到信任、尊重的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往往加強防范,唯恐他們走錯了道。殊不知伸展中的小樹,如果頭上有障礙,一定會往旁邊生長。孩子進入高中,他就不再是孩子了,可是家長還是孩子,沒有隨著一起成長。孩子不需要家長時,家長卻不斷出來干擾孩子,還自以為是地充當教導主任的角色,親子關系之緊張可想而知。
當老師的總是為班里那么幾個易惹事的孩子學習成績差或者無法溝通而傷腦筋,他們就像蹺蹺板,就是擺不平,比如某個學生批評不得,一說就炸;有的學生無論如何也激發(fā)不了他的學習興趣,上課像條蟲,下課像條龍,作業(yè)不愿做,成績拖班級后腿;有的學生性格古怪,同學關系糟糕;還有的學生總是違反紀律,行為混亂。老師雖竭盡全力,但收效甚微,于是沒了成就感,產生職業(yè)倦怠,感嘆學生越來越難教了。
煩惱的老師不知道,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只是露出海平面的冰山一角,問題的根源在海平面下更深的地方。老師看不見,所以沒辦法解決。
然而,孩子心里的煩惱又有誰知?肩扛著父輩的殷切期望,背負著沉重的學習壓力,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又硬塞給你。他們在家里沒有自己的獨立世界,和父母攪在一起,零距離感受父母的情緒變化,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感染了父母的不良情緒。他們接受了父母太多相悖的指令,比如你是個男孩,不能娘娘
腔,但也不許粗野。父母的眼睛盯著孩子吃飯,盯著孩子打游戲,讀書時更是有七大姑八大姨的十多雙眼睛盯著,孩子簡直要發(fā)瘋。好不容易到了青春期,身體發(fā)育了,可以做做白日夢,享受一下精神生活了,可是父母頻頻來打擾:日記里寫什么?和誰通電話?在看什么書?得不到尊重和信任,沒有平等的話語權,周圍的監(jiān)視、教導太多,卻又無法擺脫,于是憤怒大爆發(fā),攻擊力或向外制造反抗、發(fā)泄,或向內制造抑郁、恐懼。
痛苦的孩子不明白自己的問題在哪里,自己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一個母親,一個長期從事心理學教學的教師,一個心理咨詢專家,集三個角色為一身,用多重眼光看問題,向你描述現象,揭示實質,給出智慧的應對方法。這里集中了母親的感受、心理學教師的理論探索、咨詢師大量案例成功處理的經驗,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發(fā)展中出現的問題給出解答,相信對家長、老師、學生一定有益。
楊楊治良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
前言
人啊,認識你自己。希臘古城特爾斐阿波羅神殿的石碑上刻著這樣的文字。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科學。要從心理學角度探究孩子成長的心路,揭示他們內心的奧秘,挖掘他們問題深層的根源,這樣做是為了認識他們,愛護他們,使他們健康成長。
無憂的物質生活、空前的學習壓力、緊密的親情纏繞是當代孩子的生活寫照。于是他們有更多的問題要問:我的快樂在哪里?我的痛苦源于什么?我為什么活著?因為不了解他們內心真正的需求,疑惑的家長也要問:我的孩子怎么了?我的教育錯在哪里?同樣受困擾的還有教師,他們覺得學生太難教,同樣會問:現在的學生的內心世界是什么樣的?應該怎么和他們打交道?
作為資深心理咨詢師,我每年都會接觸大量的個案,涉及從幼兒到大學生的各類問題。同時又在為報刊的心理專欄撰稿的過程中看到、聽到許多讀者提出的疑問,我心中難安,為人母、為人師的良知,推動我從中選出看似個性化,但實質上具有共性和探討價值的問題,從臨床心理學的角度進行解答,希望可以在孩子、家長和教師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本書大致根據癥狀背后的成因,把問題分為七個類別,因問題錯綜復雜,故分類宜粗不宜細。親子類問題包括因孩子與父母交互模式障礙導致的不良行為,或因早年依戀關系不良造成的與父母的情感沖突等,這些問題在現在的家庭中比比皆是;發(fā)展類問題集中了兒童、青少年發(fā)展中常出現的各種癥狀,孩子因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問題導致的原發(fā)性學習技能障礙,以及他們在心理、學習上出現的各類困擾;情緒類問題解答的是成長中的孩子因內心沖突無法解決而出現的情緒障
礙,以及因同一性發(fā)展困難造成的情緒困擾等;情感類問題涉及青春后期大孩子們的問題,如性心理沖突以及與異性情感交流中的困擾等;行為類問題是通過對孩子外顯行為的描述,探尋行為背后的心理動機和心理障礙;人格類問題涉及各年齡段學生的個性缺陷表現;創(chuàng)傷類問題觸及孩子生命歷程中的傷痕,以及因災難性事件的沖擊造成的心理障礙。
當然,一本書要囊括從幼兒到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的所有身心發(fā)展問題是不可能的。家長、老師、學生如能對此書的某些段落有所感觸,或能從中找到自身問題的答案,我會深感欣慰。
容在此,對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終身教授楊治良先生的指點深表謝意。
對編輯約寫此類關注兒童、青少年心靈成長的書的遠見及辛苦勞動深表敬意。
陳陳默
陳默,兒童及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特約咨詢師,長期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學與咨詢工作。喜馬拉雅明星講師,課程如何做不焦慮的家長售出數萬份,廣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