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家裘山山的非虛構(gòu)作品。作者從父母留下的幾百封家書入手,在記憶回放中勾連起了一個四口之家鐫刻在書信中的時代印記。在沒有現(xiàn)代通訊和網(wǎng)絡(luò)的年代,一封封書信將一個家分散在四面八方的格局連成了一個整體,并在若干年后的重新檢視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一度被忽視,卻很重要的細節(jié)。作品圖文并茂,配原汁原味的老照片若干,立體地展現(xiàn)了一段記錄在書信中的家庭歷史,也以點帶面展現(xiàn)了一個時代的特色。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裘山山 非虛構(gòu)新作
尺牘飄零,串起山河歲月;見字如面,感悟世間親情
一個四口之家鐫刻在書信里的時代記憶
緣起
2013年8月,和我們相濡以沫50多年的父親離開了我們。一個完整的家破碎了。很長時間,我都走不出內(nèi)心的傷痛。
父親走的時候87歲,也算高齡了,讓我傷痛不已的不是他走得太早,而是太痛苦。眼看著癌癥把他折磨得不成樣子,我們卻束手無策。這讓我一想起來,心里就刺痛。
父親走了兩年后,我和姐姐才去徹底整理他的房間。
在一個很舊的樟木箱里,我們發(fā)現(xiàn)了滿滿一箱信件。這些信件用報紙包著,細繩子捆著,上面貼著小紙條,注明了是誰的信,哪一年到哪一年。全都是父親的筆跡。
我從來都知道父親是個生活很有規(guī)律、喜歡收藏的人。我常說他是我們家的檔案管理員。他甚至收藏了我小學一年級到初中所得的獎狀,最早的一張是1965年的,薄如蟬翼,還是學校老師自己油印的。我發(fā)表作品的所有剪報,和關(guān)于我的各種消息,他也都一一剪下,歸類放好。還有姐姐小時候畫的畫,姐姐當知青、當工人時得的各種獎狀,姐姐發(fā)表每一篇文章的報紙和雜志……我們想找什么東西,總是會習慣性地開口問,爸,你有沒有看到我的那個什么什么。
但是,當我們看到這樣滿滿一箱信件時,內(nèi)心還是被震撼了,很感動,也很悲傷。尤其是我,自當兵后,一直沒和父母在一起,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末,全靠寫信與父母交流,匯報情況,聆聽教誨。因此我的信特別多,數(shù)了一下,有510封。
而且我還發(fā)現(xiàn),保存我信件的,不只是父親,還有母親。因為有幾年,父親和母親是不在一起的,我是分別給他們寫信的。我寫給母親的信也全部都在。這對母親來說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她是一個比較隨性的人,她自己的資料都靠父親保管。
父親和母親,為我留下了這500多封家書。
我即刻拍了幾張老信件的照片,發(fā)在朋友圈,不料引起了很大反響。幾乎所有的朋友都被深深感動了。
有的說,他的父母也為他保留了早年的信件,只是沒我那么多;
有的說,很遺憾自己的父母不會寫信,從來沒有收到過父母的信,很羨慕我;
還有的說,幾乎沒有和父母分開過,所以沒有書信往來;
更多的朋友說,這些信太珍貴了,你應(yīng)該整理出來,寫本書。
起初我并沒有這個念頭,但說的人多了,心就動了。我想,也許父親母親那么仔細地留下這些信,就是希望我有一天會去整理它們。他們一定覺得,那會對我有用。
最后我終于下了決心,開始整理。
我想以此,來紀念我的父親,感恩我的母親。
裘山山,出身于軍人知識分子家庭,18歲當兵,因喜歡寫作成了作家。四川師大中文系畢業(yè)。中國作協(xié)全委委員。出版各類文學作品400多萬字。曾任成都軍區(qū)文藝創(chuàng)作室主任,《西南軍事文學》主編,現(xiàn)退休專職寫作。其軍旅文學的作品端莊而大氣,社會題材的小說細膩而充滿悲憫。獲得過魯迅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冰心散文獎等。其長篇小說《我在天堂等你》《春草》等被改編成電視連續(xù)劇和話劇,后者被稱為中國版《阿信》。其短篇小說風格獨特,曾六次獲得《小說月報》百花獎。
第一章 我們這個家
1. 我們的家不是在某個地方,而是在信上,在途中……
2. 母親的第一封信,就將父親徹底征服
3. 我的第一封信,是寫給父親的。那是1971年,我13歲
4. 1973年,第二封信,連標點符號加起來,也只有300多字
第二章 離開父母去當兵
1. 1977年,18歲的后門兵的憂慮
2. 熟記電話號碼的通信女兵,非常愉快地給父母寫信
3. 爸爸不必為此事再感到于心不安,我對這個問題(入黨)沒有一點兒怨言。
4. 相比起入黨,有件事更讓我向往,就是上大學。
第三章 我的1978年
1. 三八婦女節(jié)上午放假,中午加菜,下午女兵做游戲……我感到我們的確幸福。
2. 陳慧蓮都考上大學了?纯此,想想自己,不能不使我產(chǎn)生一些想法。
3. 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我的一篇散文上了《重慶日報》,題目是《我們女戰(zhàn)士》……
4. 收到平生第一筆稿費: 七元。全部給連隊圖書室買了書
5. 這次年終總結(jié),連里又給我報了一個營嘉獎。
第四章 考大學
1. 一筆60元的巨款是怎樣花掉的
2. 媽媽摘掉了右派帽子
3. 機房里間接參加西南邊境保衛(wèi)戰(zhàn)
4. 終于爭取到了考大學的名額
5. 高考上了分數(shù)線,體檢卻查出肺炎
第五章 校園生活
1. 富有時代特色的歡迎信:歡迎你啊,可親可愛的新戰(zhàn)友,長征路上的好伙伴!
2. 一下子成了班上年紀最大的女生
3. 最喜歡的寫作課反而得不了優(yōu)
4. 我們2月9號放假,我最遲10號離開成都。不知媽媽幾號返回?
5. 我很希望能辦一個刊物,把那些敢于說真話的年輕人的作品,登出來……
第六章 鮮活的1980年代
1. 麥乳精和魚松里的同學情誼
2. 媽媽在信上指示我: 22歲了,可以考慮戀愛問題了
3. 1981年,從杭州、西安、成都分別向長沙聚攏的,四個人的春節(jié)
4. 最近我又寫了一篇散文,一篇小說。小說不理想。散文我把它投了,不知行否。
5. 這幾天除了復(fù)習英語,就是突擊背古文。腦子都要背炸了。
6. 暑假返校,坐了有生以來最漫長的一次火車: 68小時
第七章 獅子山往事
1. 寫了50封家信的1981年: 平均每周一封
2. 媽媽,寄來的20元錢還沒收到。高興極了。因本人目前窮得叮當響。
3. 寒假去長沙看父親,竟然遇見了兒時的兩個小伙伴
4. 我的24歲: 糾結(jié)考研。逃課和同學去臥龍玩。抽空寫小說
5. 姐姐說她7月初就能到杭州。我現(xiàn)在常常從社會主義經(jīng)濟規(guī)律或者《李雙雙》藝術(shù)特色中抬起頭來,盤算到杭州的種種。
第八章 畢業(yè)歌
1. 我實在不想為分配的事去求別人。我相信我能憑自己的能力跳出來。爸爸你看呢?
2. 在青神中學當了40多天實習老師,愛上了教書
3. 1983年春節(jié),在杭州過年的一家四口: 媽媽的小屋擠不下四個成年人
4. 這是第四次退稿,我準備讓他們退十次或者更多。
5. 意外的演藝生涯: 被挑中演話劇中的女二號,一個性格古怪的大齡女生
6. 1983年7月8日,寫了大學期間的最后兩封家信
第九章 短暫的教師生涯
1. 從獅子山校園來到鳳凰山教導(dǎo)隊,挺符合我名字指出的道路: 山山
2. 有一件事可以使爸爸生日快樂: 我的小說要發(fā)表了,《昆侖》雜志。
3. 年輕的教員想要鎮(zhèn)住年長的學員
4. 心高氣傲,為參加《昆侖》筆會與領(lǐng)導(dǎo)鬧別扭
5. 火線入黨,竟然全票通過。慶幸遇到一個寬容的領(lǐng)導(dǎo)
6. 不辭而別的筆會: 再次遇到包容我的人
第十章 成家立業(yè)
1. 1984年,小說處女作《綠色的山洼》發(fā)表了
2. 384元稿費的去處: 爸媽的沙發(fā)、公婆的皮褥子以及親友吃飯
3. 文憑熱、全民經(jīng)商時代的河邊濕鞋
4. 最近一個多月,我筆不能動書不能翻,這怎么行?我的愿望是當作家而不是團長。
5. 媽,我剛開會回來,一個教員表彰大會。說實話,我為自己的太順利而感到不安……
6. 大年初二,成都,27歲的婚禮
第十一章 離開鳳凰山
1. 趕上了百萬大裁軍,是軍內(nèi)調(diào)動還是申請轉(zhuǎn)業(yè)?糾結(jié)。
2. 我想進創(chuàng)作組,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就因為性別。
3. 我被命運扔到了這個與世隔絕的山溝。四面巍巍矗立著我的同胞們: 山。
4. 到軍區(qū)機關(guān)出公差: 迎來山窮水盡后的柳暗花明
第十二章 走進北較場
1. 沒想到我也當了編輯,這樣爸爸媽媽的行當我算都干過了。
2. 1986年春,赴北京約稿: 明明是去求人的,卻不愿開口,虧你還姓裘
3. 刊物辦得很艱難,不過鄧小平給我們題寫了刊名,在定編上又增加了一線希望。
4. 巧合與紀念: 1977年3月14日,離家參軍;十年后的同一天,兒子出生
5. 赴京參與報告文學寫作: 想采訪吳儀,她卻帶我去了燕山石化公司
6. 我的1988: 授銜落空,小說獲獎
尾聲: 沒有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