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白話全譯本)(套裝共6冊)》是一部從先秦到明代智慧故事的總集,由明末著名文學(xué)家馮夢龍根據(jù)子史經(jīng)傳與筆記叢談纂緝而成!吨悄胰ò自捜g本)(套裝共6冊)》分上智、明智、察智、膽智、術(shù)智、捷智、語智、兵智、閨智、雜智十部二十八卷,所錄故事兩千余則。故事所敘,上至治國安邦的經(jīng)國大略、治軍作戰(zhàn)的用兵良策、決訟斷案的明察睿智,下至治家理財?shù)木魉阌嫛⒘⑸硖幨赖纳铄\囊、逢兇化吉的機(jī)敏權(quán)變,甚至于寵宦奸臣的陰謀詭計,損人利己的狡黠小慧,無所不包。書中所寫之人無不栩栩如生,所編之事無不寓意深刻,時而妙趣橫生,時而發(fā)人深省。令人讀后,或會心一笑,或拍案叫絕,或掩卷沉思,或共鳴于心。此次出版的《智囊全集(白話全譯本)(套裝共6冊)》以明刻版為藍(lán)本,同時以清印本《智囊補(bǔ)》為參考,力求內(nèi)容完整、譯文準(zhǔn)確。該書思想內(nèi)容豐富多彩,社會價值博大精深,對古代政治、軍事、經(jīng)濟(jì)、思想和社會風(fēng)俗都多有描述和解讀。《智囊全集(白話全譯本)(套裝共6冊)》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篇幅龐大的智謀錦囊。上自經(jīng)國大略下至市井小智全部分部別類每篇皆按評語
智慧和謀略是伴隨人類歷史發(fā)展亙古不變的主題,從古至今,從中到外,無論人們身處何時,身在何地,都會努力使自己擁有更多的智慧?梢哉f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大到治國安邦、抵御外敵,小到安身立命、為人處世,謀略都似乎是重中之重。在人類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教人以智慧、授人以謀略的書籍可謂是浩如煙海、多若星辰,而《智囊》則堪稱是這群星中最為璀璨奪目的一顆。無論是從故事選材、收集、整理方面,還是從分類、編纂、點評方面,《智囊》都不失為一部絕好的佳作,而它的作者正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明代著名文學(xué)家馮夢龍先生。
馮夢龍,字猶龍,別署龍子猶,明末長洲人,生于1574年,卒于1646年,一生致力于通俗文學(xué)的創(chuàng)作編輯,作品頗豐,其中以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最為著名!短K州府志·人物志》中曾稱馮夢龍先生為“才情跌宕,詩文麗藻,尤明經(jīng)學(xué)”。
《智囊》一書最初成于明天啟六年(1626年),共收文八百六十八篇,發(fā)行不久便在當(dāng)時引起巨大反響,于是馮夢龍又于重印時增添了十八篇作為補(bǔ)遺附在了各卷之后。而后許多朋友和讀者紛紛要求馮夢龍能夠續(xù)刻此書,于是馮夢龍又在原書的基礎(chǔ)之上修訂篇目、修改按評、并加序一篇,增文一百七十五篇,更名為《智囊補(bǔ)》重新刻印。而實際上《智囊補(bǔ)》并非《智囊》的續(xù)集,只是在《智囊》的基礎(chǔ)之上增補(bǔ)而成,所以也就被后人統(tǒng)稱為《智囊》。
馮夢龍先生秉承“品智不品人”的宗旨,對《智囊》一書中所收集的故事取材廣泛,不拘一格,從先秦到明代,從正史典籍到野史傳聞,內(nèi)容豐富,包羅萬象,既有歷代的帝王將相、明君賢臣,又有下層平民、尋常百姓,既有治國安邦的經(jīng)國大略,又有安身立命的市井小智,所寫之人無不栩栩如生,所編之事無不寓意深刻。時而妙趣橫生,時而發(fā)人深省。
令人們讀后,或會心一笑,或拍案叫絕,或掩卷沉思,或共鳴于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清代著名學(xué)者李漁稱此書“唯恐失一哲人,漏一慧語”;清代名臣曾國藩則說過這樣一段話“將此書置于案頭,夜闌人靜時,凝其思,品其味”;而清康熙大帝更是將此書視為“國之利器,不可示人”;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對此書愛不釋手,于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反復(fù)閱讀,并做了大量的批注。
在當(dāng)今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里,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人們面臨著來自太多方面的壓力和困擾,這就使人們開始不停地思索如何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出奇制勝,如何能夠在巨大的挑戰(zhàn)前臨危不亂,如何能夠最有效的為自己減壓,如何能夠和睦地與他人共處,如何能夠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在生活中輕松自如……漸漸地人們不知不覺走進(jìn)了無邊無際的“如何”之中,并深陷在這個誤區(qū)中不能自拔。實際上人們這時所需要的可能僅僅就是一個不經(jīng)意的點撥,一個無意問的啟示,一則使人頓悟的小故事,它們會為你撥云見日,使你茅塞頓開。
而我們衷心希望我們精心為大家準(zhǔn)備的這本《智囊全集》能夠成為那個不經(jīng)意的點撥,那個無意間的啟示,那一則使人頓悟的小故事。
如果這本書能夠讓你從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感悟,對你的工作、學(xué)習(xí)、生活有所幫助,那么我們將會備感欣慰。
現(xiàn)在一股國學(xué)熱正在社會上悄然興起,仔細(xì)想想這絕不是偶然現(xiàn)象,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我們有著無比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有著變化無窮的智慧謀略,我們的祖先曾用它們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東方文明,我們也一定會繼承并將它們發(fā)揚光大從而再創(chuàng)輝煌。
我們這次編纂的《智囊全集》是以明刻版為藍(lán)本,同時以清印本《智囊補(bǔ)》作為參考,力求內(nèi)容完整、譯文準(zhǔn)確。全書共分《上智》《明智》《察智》《膽智》《術(shù)智》《捷智》《語智》《兵智》《閨智》《雜智》十部二十八卷,共收文一千零六十一篇,所錄故事約為兩千余則。每部前均有總敘,各卷前有引語,各篇中有夾注及邊批,篇后有按語,同時配有譯文。
為方便讀者閱讀,我們此次將《智囊全集》分為六冊出版。
此外,由于我們水平有限,在整理編輯中,一定會存在不少的疏漏及錯誤,對此敬請讀者朋友原諒指正。
上智部
總敘
卷一 見大
太公孔子
諸葛亮
光武帝
使馬圉
選押伴使
胡世寧
韓滉錢镠
燕王
丙吉郭進(jìn)
假書
楚莊王袁盎
王猛
魏元忠
柳玭
廉希憲
范文正
徐存齋
屠枰石
李孝壽宋元獻(xiàn)
胡霆桂
尹源
張耳
狄武襄
邵雍
楊士奇
嚴(yán)震
蕭何任氏
董公
藺相如寇恂
張飛
曹彬竇儀
魯宗道
呂夷簡二條
古弼張承業(yè)
后唐明宗
李淵
劉溫叟
衛(wèi)青程信
李□
馮□
王旦
胡□
孫覺
趙清獻(xiàn)
賈彪
柳公綽
季本
卷二 遠(yuǎn)猶
訓(xùn)儲二條
李泌
王叔文
白起祠
蘇頌
戮叛二條
宋藝祖三條
郭欽
處繼遷母
徐達(dá)
元旦日食
貢麟
契丹立君
地圖貢道
陳恕
李沆
韓琦
劉大夏二條
辭連署辭密揭
辭例外賜
范仲淹
趙忠簡
文彥博
王旦
王守仁
主婚用璽
陳仲微
陳□
姚崇
孔子
宓子
程琳
高明
王鐸
孫伯純
張詠
李允則
論元祐占事二條
陳瑾四條
林立山
周宗韓雍
喻樗
楊榮
趙鳳楊王司帑
程伯淳
薛季昶徐誼
李賢
劉晏
李晟
呂文靖
掌璽內(nèi)侍
裴寬李祐
王文正
公孫儀
孫叔敖
蜀公
汪公
華歆
下巖院主僧
東海錢翁
辭饋
屏姬侍
唐肅
阿豺
卷三 通簡
……
二 明智部
三 察智部
四 捷智部
五 兵智部
六 閨智部
謝生卷一見大上智部總敘馮子曰:智無常局,以恰肖其局者為上。故愚夫或現(xiàn)其一得,而曉人反失諸千慮。何則?上智無心而合,非千慮所臻也。人取小,我取大;人視近,我視遠(yuǎn);人動而愈紛,我靜而自正;人束手無策,我游刃有余。夫是故,難事遇之而皆易,巨事遇之而皆細(xì);其斡旋入于無聲臭之微,而其舉動出人意想思索之外;或先忤而后合,或似逆而實順;方其閑閑,豪杰所疑,迄乎斷斷,圣人不易。嗚呼!智若此,豈非上哉!上智不可學(xué),意者法上而得中乎?抑語云“下下人有上上智”,庶幾有觸而現(xiàn)焉?余條列其概,稍分四則,曰《見大》、曰《遠(yuǎn)猶》、曰《通簡》、曰《迎刃》,而統(tǒng)名之曰《上智》。譯文:智謀的運用本無定式可言,乃以恰如其分為上策。于是常可見到愚者偶慮忽有一得,智者千慮終有一失。其原因何在呢?那是因為上等的智謀往往發(fā)之于無心,合乎于情理,進(jìn)而順其于自然,而絕非是僅僅通過千慮便能得到的。事發(fā)于前時,常人大多從小處著眼,而智者卻總是從大處入手;常人大多從眼前出發(fā),而智者卻總能從長遠(yuǎn)考慮;常人輕舉妄動而使事情更加紛繁,智者鎮(zhèn)靜自若而將事情歸于自然;常人束手無策,智者則游刃有余。正是因為這個緣故,萬難之事智者遇到后必會使其變得簡單容易,天大之事智者遇到后定會將其化得細(xì)小入微。靜思時,悄無聲息而慮得良策;行動時,出人意料而屢收奇效。時而開始抵觸而最終相合,時而貌似矛盾而實則一致。神情自若,令豪杰望而生疑;英明果斷,使圣人超之不易。嗚呼!智謀達(dá)到如此境界,難道還能夠不稱之為上等嗎?然而上等的智謀卻是很難輕易學(xué)到的,有意效法上智的人,往往最后只能退而得其中。俗語說:“下下人有上上智”,這恐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急中生智吧。我將這些實錄的事件大概分為《見大》、《遠(yuǎn)猶》、《通簡》、《迎刃》,而統(tǒng)稱之為《上智》。卷一見大一操一縱,度越意表;尋常所驚,豪杰所了。集《見大》。
譯文:操縱之間,收放自如,審時度勢,隨心所欲;常人驚詫于表,豪杰了然于心。集《見大》。
太公孔子太公望封于齊。齊有華士者,義不臣天子,不友諸侯,人稱其賢。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誅之。
周公曰:“此齊之高士,奈何誅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諸侯,望猶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棄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為教首,使一國效之,望誰與為君乎?”齊所以無惰民,所以終不為弱國。韓非《五蠹》之論本此。
少正卯與孔子同時?鬃又T人三盈三虛。孔子為大司寇,戮之于兩觀之下。子貢進(jìn)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夫子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dá)而險,二曰行僻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于人,則不免于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誅也!毙∪藷o過人之才,則不足以亂國。然使小人有才而肯受君子之駕馭,則又未嘗無濟(jì)于國,而君子亦必不概擯之矣。少正卯能煽惑孔門之弟子,直欲掩孔子而上之,可與同朝共事乎?孔子狠下手,不但為一時辯言亂政故,蓋為后世以學(xué)術(shù)殺人者立防。
華士虛名而無用,少正卯似有大用而實不可用。
壬人僉士,凡明主能誅之;聞人高士,非大圣人不知其當(dāng)誅也。唐蕭瑤好奉佛,太宗令出家。玄宗開元六年,河南參軍鄭陽、丞郭仙舟投匭獻(xiàn)詩。敕曰:“觀其文理,乃崇道教,于時用不切事情,宜各從所好。
”罷官度為道士。此等作用亦與圣人暗合。如使佞佛者盡令出家,諂道者即為道士,則士大夫攻乎異端者息矣。
譯文:姜太公輔佐周武王消滅商朝之后,武王將眾多諸侯國中的齊國加封給了太公。當(dāng)時齊國有一位堅決不肯輔佐天子、結(jié)交諸侯的名士,名叫華士,被人們廣為稱贊,視作圣賢。太公到齊國后,立即派人再三召請他,但都遭到了拒絕。太公在得到稟報后當(dāng)即下令將華士處死了。武王得知后,大惑不解,于是召見太公詢問道:“華士乃是齊國的高士,為何要把他殺掉呢?”太公答道:“華士如此執(zhí)意不肯輔佐天子,結(jié)交諸侯,我如何能夠得到他的輔佐并與他結(jié)交呢?而如果我既不能使他稱臣,又不能與他結(jié)交,這樣無用的人可以算是一個應(yīng)該舍棄的臣民。此外,我曾多次派人前去召請他,但都遭到了他的拒絕,這樣執(zhí)迷的人可以算是一個叛逆的臣民。而這樣的人如果得到了表彰推崇并成為百姓的榜樣,舉國上下紛紛效仿他,那么我還給誰當(dāng)君主呢?”正是因為這樣,齊國從來沒有過懈怠的臣民,從而也就始終沒有淪為弱小的國家。韓非子所著《五蠹》中的論點正源于此。
少正卯和孔子是同一時代的人。孔子門下的弟子因為少正卯的蠱惑,曾經(jīng)幾進(jìn)幾出,時多時少。后來,孔子在做魯國的大司寇時,下令在宮門外左右兩座臺觀的下面把少正卯殺了。對此,孔子的學(xué)生子貢深感不解,于是拜見孔子,問道:“少正卯在魯國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人,現(xiàn)在夫子您把他殺了,是不是不太妥當(dāng),有些失誤呢?”孔子答道:“人有五種大的惡行,而盜竊都還不能算在里面。這五種惡行,一是內(nèi)心通達(dá)明了而又陰險無比;二是行為古怪邪僻而又冥頑不化;三是言辭虛偽浮夸而又巧舌善辯;四是懷恨在心而又假裝博大;五是倒行逆施而又冠冕堂皇。
這五種惡行,一個人如果有一種,就難免被君子所殺。而少正卯五種惡行兼而有之,可以說是小人中的梟雄,所以不能不殺啊!毙∪巳绻麤]有過人的才能,也就不會有能力擾亂國家。但倘若小人有過人的才能而又愿意受君子的管理,那對于國家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此,君子對待小人也不要一概而論,完全摒棄他們。
少正卯暗地煽動蠱惑孔子的弟子,想用這樣的手段超過孔子,繼而凌駕于孔子之上,這樣的人怎么能夠同朝共事呢?孔子對少正卯毫不留情,不僅是為了防止虛言巧辯擾亂朝政,更是為了防范后世那些別有用心的小人用學(xué)術(shù)思想去殺人。
華士徒有虛名而實際毫無可用之處,少正卯對于國家貌似有很大的用處,但卻絕對不能重用。奸詐邪惡的小人,只要是明白的君主,就一定會除掉他們;而那些心懷叵測的所謂名人高士,卻只有英明圣賢的人才能夠發(fā)現(xiàn)他們,并堅決將他們清除掉。唐朝的大臣蕭瑤信奉佛教,唐太宗傳旨讓他出家了。唐玄宗開元六年,河南參軍鄭陽、縣丞郭仙舟向朝廷呈獻(xiàn)詩詞。玄宗看后,下詔書說:“觀看詩文的內(nèi)容,詞句的條理,可以知道二人非常崇奉道教,然而在時下卻顯得不合時宜,不切實際,不過最好還是尊重他們的信奉,讓他們做自己所愛好的事情。”于是,二人被罷官,奉旨做了道士。這種做法的效果與圣人所為可以說是不謀而合。如果真的能讓所有盲目信奉佛教的人都削發(fā)為僧,癡迷道教的人都去做道士,那么我想就一定不會再有群臣迷信邪教異端的現(xiàn)象了。
諸葛亮有言諸葛丞相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吳漢不愿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間,每見啟告,治亂之道悉矣,曾不及赦也。若劉景升父子歲歲赦宥,何益于治乎?”及費祎為政,始事姑息,蜀遂以削。
子產(chǎn)謂子太叔曰:“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蕦掚y!碧鍨檎,不忍猛而寬。于是鄭國多盜,太叔悔之。仲尼曰:“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jì)猛,猛以濟(jì)寬,政是以和!鄙叹碳皸壔,過于猛者也。梁武見死刑輒涕泣而縱之,過于寬者也!墩撜Z》赦小過,《春秋》譏肆大眚,合之,得政之和矣。
譯文:三國時期,曾經(jīng)有人批評西蜀丞相諸葛亮很少赦免有罪的人,對此諸葛丞相回答說:“治理國家應(yīng)該依靠大德,而不能僅僅憑借小恩小惠。西漢元帝時期的丞相匡衡、東漢光武帝時期的大司馬吳漢都不肯輕易赦免有罪的人。先帝劉備也曾經(jīng)這樣說過:‘我經(jīng)常與陳元方、鄭康成商討如何治理國家,幾乎所有的方法都談到了,但始終沒有涉及過赦免的事情!仡^看看劉表父子,他們曾經(jīng)年年大赦天下,但對于治理國家又有什么好處呢?”然而在諸葛丞相去世之后,費袆執(zhí)政,并開始實行姑息寬容的政策,致使蜀國逐漸削弱,走向衰滅。
春秋時期鄭國的子產(chǎn)曾經(jīng)對兒子太叔說:“治理國家,只有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拍軌蜻\用寬松的方法使百姓臣服。而如果做不到寬以治國,就不如采取嚴(yán)厲猛烈的方法;鹈土遥钊送,但卻很少有人死于火中;水柔弱,使人愿意置身其中,但卻有太多的人死于水中。由此可見,用寬松的方法治理國家是最難的。”等到日后太叔執(zhí)政時,卻不忍運用過于猛烈的方法,而是采取了寬松的政策,致使國家盜賊四起,這讓太叔后悔不已。
孔子曾經(jīng)說過:“政策過于寬松,就會導(dǎo)致民眾怠慢,這時應(yīng)該用嚴(yán)厲剛猛的政策加以糾正。反之,政策過于嚴(yán)厲,則會使民眾受到傷害,而此時則應(yīng)該用寬松的政策加以補(bǔ)償。用寬松矯正嚴(yán)厲,用嚴(yán)厲彌補(bǔ)寬松,寬嚴(yán)適度,剛?cè)岵?jì),只有這樣才能夠政通人和。”商鞅用刑連尸骨都不放過,未免過于嚴(yán)厲。
而梁武帝每每看見死囚就掩面而泣,繼而赦免死罪,又不免過于寬松。《論語》主張赦免小的過錯,《春秋》則譏諷放縱大的過失,而倘若能夠?qū)烧呒右匀诤希擅钸\用,必能使政治穩(wěn)定,社會和諧,國家昌盛。
光武帝劉秀為大司馬時,舍中兒犯法,軍市令祭遵格殺之。秀怒,命取遵,主簿陳副諫曰:“明公常欲眾軍整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奈何罪之?”秀悅,乃以為刺奸將軍,謂諸將曰:“當(dāng)避祭遵。
吾舍中兒犯法,尚殺之,必不私諸將也!绷P必則令行,令行則主尊,世祖所以能定四方之難也。
譯文:漢光武帝劉秀在做大司馬時,家中的仆人觸犯了法律,被官拜軍事令的祭遵處死。劉秀得知后大怒,當(dāng)即命人捉拿祭遵,準(zhǔn)備加以懲治,但被主簿陳副及時攔住了,陳副對劉秀進(jìn)諫道:“您經(jīng)常希望所率軍隊紀(jì)律嚴(yán)整,而祭遵此次執(zhí)法可以說是不畏權(quán)貴,按章辦事,何罪之有呢?”劉秀聽后,沉思片刻,轉(zhuǎn)怒為喜,不但沒有責(zé)怪祭遵,反而加封他為刺奸將軍。
之后,劉秀對部下眾將說道:“以后大家如有不軌的想法,就一定要先想到祭遵,我家中仆人犯法,尚且被他殺了,因此也絕對不會姑息大家。”有過必罰則法令才能夠得以實行,法令得以實行君王的威信才能夠確立。正因為如此,光武帝劉秀才能夠平定四方,建立東漢王朝。
使馬圉孔子行游,馬逸食稼。野人怒,縶其馬。
子貢往說之,卑詞而不得。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聽說人,譬以太牢享野獸,以《九韶》樂飛鳥也。
”乃使馬圉往,謂野人曰:“子不耕于東海,予不游西海也,吾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大喜,解馬而予之。
人各以類相通,述《詩》《書》于野人之前,此腐儒之所以誤國也。馬圉之說誠善,假使出子貢之口,野人仍不從。何則?文質(zhì)殊貌,其神固已離矣。然則孔子曷不即遣馬圉,而聽子貢之往耶?先遣馬圉,則子貢之心不服;既屈子貢,而馬圉之神始至。圣人達(dá)人之情,故能盡人之用。后世以文法束人,以資格限人,又以兼長望人,天下事豈有濟(jì)乎!譯文:孔子周游列國時,一次,由于不慎,馬跑出去吃了一位農(nóng)夫的莊稼,農(nóng)夫看到后非常生氣,扣住了那匹馬?鬃拥膶W(xué)生子貢毛遂自薦,主動請求到農(nóng)夫那里要回馬匹。然而等子貢見到農(nóng)夫后,無論他的言辭如何謙卑中肯,農(nóng)夫都始終不肯將馬歸還。子貢無奈,只好無功而返,回來后很是慚愧,孔子得知后,不失時機(jī)教誨道:“用一個人聽不懂的言辭道理去說服他,就猶如用馬、牛、羊這樣的祭品去祭奠野獸,用《九韶》這樣動聽的樂章去愉悅飛鳥一樣毫無用處。
”說罷隨即派馬夫前往去要馬。但見那馬夫徑直來到農(nóng)夫那里,高聲地說道:“你不在東海耕種,我不到西海出游,我的馬怎么能不碰到你的莊稼?”聽了馬夫的話,農(nóng)夫被逗樂了,隨即解開韁繩,把馬還給了他。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在農(nóng)夫面前大談《詩》、《書》這件事,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迂腐的儒士所以誤國的原因。然而馬夫所說的話雖然管用,但如果出自子貢之口,農(nóng)夫可能仍然不會聽從。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那是因為子貢和馬夫外貌和氣質(zhì)完全不同,舉止和神態(tài)更是相差甚遠(yuǎn),所以同樣的話出自不同人之口,效果也就大不相同。那么孔子為什么不一開始就派遣馬夫去呢?道理是這樣的,如果先派馬夫前往,縱然成功地要回了馬匹,子貢的心中也必然會不服氣。讓子貢先去,并遭到了拒絕,從而使馬夫得以施展才能,同時也使子貢心悅誠服。圣明賢達(dá)的人通曉人情,知人善用,所以能夠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而后來的人卻往往用教條去束縛人,用資格去限制人,又用才能是否全面去要求衡量人,這樣一來,天下的事情怎么能夠做好呢?選押伴使三徐”名著江左,皆以博洽聞中朝,而騎省鉉尤最。會江左使鉉來修貢,例差官押伴。朝臣皆以詞令不及為憚,宰相亦艱其選,請于藝祖。藝祖曰:“姑退,朕自擇之!庇许,左珰傳宣殿前司,具殿侍中不識字者十人以名入。宸筆點其一,曰:“此人可!”在廷皆驚,中書不敢復(fù)請,趣使行。殿侍者莫知所以,弗獲已,竟往。渡江,始鉉詞鋒如云,旁觀駭愕,其人不能答,徒唯唯,鉉不測,強(qiáng)聒而與之言。居數(shù)日,既無酬復(fù),鉉亦倦且嘿矣。
岳珂云:“當(dāng)陶、竇諸名儒端委在朝,若令角辯騁詞,庸詎不若鉉?藝祖正以大國之體不當(dāng)如此耳。
其亦不戰(zhàn)屈人兵之上策歟?”孔子之使馬圉,以愚應(yīng)愚也。藝祖之遣殿侍者,以愚困智也。以智強(qiáng)愚,愚者不解;以智角智,智者不服。
白沙陳公甫,訪定山莊孔易。莊攜舟送之。中有一士人,素滑稽,肆談褻昵,甚無忌憚。定山怒不能忍,白沙則當(dāng)其談時,若不聞其聲,及其既去,若不識其人。定山大服。此即藝祖屈徐鉉之術(shù)。
譯文:北宋時期,南唐廣陵人徐鍇、徐鉉兄弟二人以及他們的父親徐延休名滿江南,被當(dāng)時的人們稱為“三徐”,同時他們又都以知識淵博而聞名于北宋朝中。
而這三人中又以徐鉉的名望最高。一次,恰巧南唐派遣徐鉉到北宋商討進(jìn)貢的事宜,按照慣例北宋需要派遣官員陪伴,但滿朝文武都害怕自己的言談辭令比不上徐鉉,所以均不愿前往陪同。一時間,連宰相也感到無人可選,左右為難。最后他萬般無奈,只好向宋太祖趙匡胤請示,太祖聽后,沉吟片刻,然后微微一笑,說道:“你暫且退下,這個人我親自來選!辈灰粫䞍海O(jiān)傳旨給宣殿前司,命他挑選十名不識字的殿前侍從,然后將名單呈上。不久,名單呈到了宋太祖面前,太祖看后,提起御筆隨意圈點了一個人,隨后說道:“這個人就可以。”太祖的這個做法令所有在場的人都大驚失色。然而中書省的官員不敢再次請示,只能照旨行事。于是他找到那名被太祖欽點的侍從,并催促他迅速前往徐鉉那里?蓱z這個侍從,既沒有弄清是怎么回事,又無法多問,于是只好硬著頭皮渡江前往。見到徐鉉,雙方各自施禮落座后,徐鉉立即口若懸河,辭鋒如云,旁觀者無不驚駭,而那位可憐的侍從卻不知所云,無言以對,只能唯唯諾諾地頻頻點頭,這倒讓徐鉉有些不知所措,但還是不停地說個沒完。就這樣,過了幾天,那位侍從始終沒有任何應(yīng)對,而此時精疲力竭的徐鉉終于閉上了嘴,沉默不語了。
岳珂(岳飛的孫子)曾經(jīng)這樣評論說:“當(dāng)時陶谷、竇儀等名儒均在朝為官,倘若派遣他們?nèi)ヅc徐鉉辯論騁詞,難道會輸給徐鉉嗎?從這一點來看,宋太祖非是無人可派,而是從大局出發(fā),以大國的國體為重,認(rèn)為不應(yīng)該那樣做。而這不正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上策嗎?”孔子派馬夫去應(yīng)對農(nóng)夫,是用愚鈍應(yīng)對愚鈍,而宋太祖派目不識丁的侍從去應(yīng)對徐鉉,則是用愚鈍去圍困智慧。這里面的道理是這樣的:有智慧的人雖然恃強(qiáng)去面對愚鈍的人,但愚鈍的人卻不能理解他所說的意思,這樣無形之中就使得智者所做的一切都化為了徒勞。而如果讓智者去應(yīng)對智者,那么雙方都不會輕易屈服,那樣一來,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
這里還有一則故事是關(guān)于白沙陳公甫(名獻(xiàn)章,明朝吳江人)的,一次,他前往定山拜訪莊孔易(名獻(xiàn),明朝江浦人,人稱定山先生),臨別時,莊孔易用船送陳公甫,船中有一位同行的書生,這個人平時就非;,此時更是口無遮攔,言辭低俗?吹酱巳巳绱说乃翢o忌憚,莊孔易雖然強(qiáng)壓憤怒,但已是忍無可忍。與莊孔易不同的是陳公甫在那人信口開河,夸夸其談時,卻充耳不聞,泰然處之。而等到那人離開的時候,陳公甫更是好像沒有見過此人。對于陳公甫從始至終所表現(xiàn)出的沉穩(wěn)鎮(zhèn)定,莊孔易大為嘆服。
而陳公甫所采取的不正是宋太祖制勝徐鉉的方法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