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對于人,其實就是生命的過程。當生命走到終點,不一定消失得沒有痕跡,有時它還會轉(zhuǎn)化為另一種形態(tài)存在或再生。而此中,藝術(shù)家們應(yīng)是最幸福的一種。唯有他們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個新的生命。小說家再造的是代代相傳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們那個可以聽到的迷人而永在的靈魂。
馮驥才,1942年生于天津,原籍浙江慈溪。初為畫家,后專事文學(xué)。文革,期間飽受磨難,做過工人、業(yè)務(wù)推銷員、教師等,是傷痕文學(xué)代表作家。1985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說.一對文壇產(chǎn)生深遠影響。曾任任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小說學(xué)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任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致力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搶救和保護。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代表作《啊》,《雕花煙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蓮》、《珍珠鳥》等,作品被譯成英、智、法、德,意、日、俄、荷、西等十余種文字,馮驥才兼為畫家,出版過多種大型畫集,在中國當代畫壇獨樹一幟。
人生
書齋一日
白發(fā)
書桌
時光
往事如“煙”
除夕情懷
大地震給我留下什么?
馬年的滋味
自然
逼來的春天
苦夏
秋天的音樂
冬日絮語
珍珠鳥
人生
書齋一日
白發(fā)
書桌
時光
往事如“煙”
除夕情懷
大地震給我留下什么?
馬年的滋味
自然
逼來的春天
苦夏
秋天的音樂
冬日絮語
珍珠鳥
挑山工
黃山絕壁松
綿山奇觀記
世界
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
精神的殿堂
翁弗勒爾
三千道瀑布
古希臘的石頭
永恒的敵人
——古埃及文化隨想
燃燒的石頭
——羅丹的私人化雕塑
最后的梵·高
——(1888年2月21日一1890年7月29日)
人物
致大海
——為冰心送行而作
記韋君宜
風(fēng)景里的山峰
——悼李景風(fēng)
懷念老陸
大話美林
仲爺祭
哀謝晉
進天堂的吳冠中
誰能萬里一身行?
寫作
夕照透入書房
命運的驅(qū)使
終結(jié)“文革”
靈魂的巢
——《馮驥才的天津》序
傳統(tǒng)文化的惰力和魅力
文學(xué)的生命
——《馮驥才·中國當代作家選集叢書》序
《散花集》序
行間筆墨
藝術(shù)
靈感忽至
作畫
水墨文字
繪畫是文學(xué)的夢
文人的書法
我與CN明上河圖》的故事
民間審美
關(guān)于敦煌樣式
——為紀念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百年而作
文化
大雪人絳州
細雨探花瑤
——隆回手記之二
草原深處的剪花娘子
賀蘭人的唱燈影子
手抄竹紙
——隆回手記之三
大理心得記
羌去何處?
廢墟里鉆出的綠枝
思考
“文革”進入了我們的血液
——《一百個人的十年》新版序言
魯迅的功與“過”
——國民性批判之批判
文化責(zé)任感
中國城市的再造
——關(guān)于當前的“新造城運動”
文化可以打造嗎?
挽住我的老城
老街搶救紀實
莊重的宣布
——在中國民間文化遺產(chǎn)搶救工程新聞發(fā)布會上的講話
人生
書齋一日
一如日日那樣,晨起之后,沏一杯清茶坐進書房里。書房是我的心房,坐在里邊的感覺真是神奇之極。聽得見自己心跳的節(jié)率,感受得到熱血的流動,還有心的溫暖。書房的電話與傳真還通向天南地北,于是朋友們把他們富于靈氣的話送了進來。昨天與身在地凍天寒的哈爾濱的遲子建通話,談到我一個月前在地中海邊尋找梵高的蹤跡之行,談到她的鴻篇巨制《滿洲國》。談到大雪紛飛中躲在屋內(nèi)寫作的感覺。她說惟冬天書房里的陽光才真正算得上是一種享受。我說,夏天的陽光照在身上,冬天的陽光照在心里。書房里的談話總是更近于文字。
書桌對面的一架書,全是我的各種版本。面對它,有時自我的感覺很好很踏實,由此想到可以扔下筆放松一下,喘息一下了;有時卻覺得自己的作為不過如此,那么多文學(xué)想象遠沒有寫出來,這時便恨不得給自己抽上一鞭子,再加一把勁兒。
人回過頭時才會發(fā)現(xiàn):做過的事總是十分有限。
今天坐在書房里,這感覺更是強烈。甚至有一種浩大的空蕩。陌生,未知,莫名,一片白晃晃,虛無而不定;我從未有此感受;房中一切如舊,這從何而來。難道這就是“新世紀”之感嗎?
靜坐與凝思中,漸漸悟出,這新世紀并不是一種可見的物質(zhì),而是無形的、未曾經(jīng)歷過的時間,F(xiàn)在,以百年劃分的時間已經(jīng)無聲地涌進我的書房。但它并沒有把我的書房填滿,相反卻將原先的一切辛勞全都排擠出去。昨天的一切全不算數(shù)了!此刻我站在這個全新的巨大的時間里,兩手空空如也,我還沒有為21世紀做一件事呢!
時間只是一個載體。你給它制造什么,它就具有什么。時間不會帶給你任何“美好的未來”。它是空的。它給你的只是時間本身。然而這已經(jīng)足夠了!其實生命最根本的意義,不就是那一段任憑你使用和支配的短短的時間嗎?
來不及去推想生命的時間意義,卻見眼前的事物竟發(fā)生著一種非常奇妙的變化——
屋中的一切,除去那些歷時久遠的古物,現(xiàn)今的這些家具器物,書籍報刊,乃至桌上的鋼筆、臺燈、水杯等,在世紀的轉(zhuǎn)換中,一下子都屬于了那個過往的百年。從明天的角度看,眼前這一切全都是20世紀的文化。而我現(xiàn)在不正是坐在一種具有20世紀風(fēng)格的迷人“歷史文化”中嗎?這感覺竟然這么奇妙!
我們的生命跨進了新的世紀,然而我們的身體卻置身于昨天的物質(zhì)中。再去體驗我們的生命的深處,那里邊也帶著重重疊疊的歷史。于是我明白,歷史不是過去時。歷史依然鮮活地存在現(xiàn)實中,存在我們的生命中。歷史應(yīng)該是我們經(jīng)驗過和創(chuàng)造過的生活的一種升華。它升華為一種精神,一種信念,并結(jié)晶為一種財富,和我們的血肉生機勃勃地混在一起。我們在歷史中成長,因歷史而成熟,我們永遠受益于歷史——無論這歷史是光榮還是恥辱甚至是罪惡的。這是因為歷史的頑疾總是要反復(fù)發(fā)作的。
屋角的一盆綠蘿長得旺足,本來它是朝著照人陽光的窗子伸展去的。我卻用細繩把它牽引到掛在屋頂?shù)囊粔K清代木雕的檐板上。它碧綠可愛的葉子在這鏤空的雕板間游戲般地穿來繞去。那雕板上古老的木刻小鳥竟然美妙地站在這彎曲而翠綠的莖蔓上了。這一來,歷史變得生意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