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觀發(fā)展至今,已成為道教信仰和修道者的圣地;宮觀傳衍至今,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宮觀傳承至今,已成為了道德倫理教化的場所。長安金仙觀位于終南山子午峪內(nèi),因新羅進(jìn)士金可記曾拜漢鐘離為師在子午峪修道成真,崔致遠(yuǎn)將道脈傳播到海東,于是金仙觀便被尊為韓國道教祖庭。金仙觀所在的子午峪一帶屬于終南山中段,是道教的洞天福地,歷代高道在此隱居修行。觀內(nèi)有漢文帝時(shí)期修建的玄都壇,『玄都』在道教中指的是天界神仙居住的地方,是古代祭祀天神的祭壇,也是留存至今的唯一道教實(shí)體祭壇。
終南山上起煙霞
人間仙境終南山
終南自古神仙地
神仙種子傳海外
武帝求仙建玄壇
大漢時(shí)代謫仙人
神仙方士聚朝廷
會向瑤臺逢月下
人間通天玄都壇
玄都壇上顯道教
歷經(jīng)千年玄都壇
長安城外終南道
終南道上神仙客 終南山上起煙霞
人間仙境終南山
終南自古神仙地
神仙種子傳海外
武帝求仙建玄壇
大漢時(shí)代謫仙人
神仙方士聚朝廷
會向瑤臺逢月下
人間通天玄都壇
玄都壇上顯道教
歷經(jīng)千年玄都壇
長安城外終南道
終南道上神仙客
玄都壇下隱仙人
千年古壇放玄光
鐘離修道終南山
呂巖長安得度化
終南道脈人海東
玄都壇下金仙觀
玄都壇上聽風(fēng)吟
長移一榻對山眠
子午道上子午茶
韓國道教立祖庭
玄都壇連金仙觀
道教名勝金仙觀
韓國道教源金仙
道教傳入新羅國
自古終南多仙話
神仙國度有新羅
大道傳人新羅國
中韓道教暢道情
新羅道派大發(fā)展
云深不知向何處
羽化仙人金可記
群仙云集玄都壇
洞天福地神仙處
海外仙山神仙居
終南仙山神仙窟
竹影搖風(fēng)送清音
山水云間金仙觀
終南山水接云端
子午峪里尋真仙
玄都壇下一畫仙
千年回眸修心地
人人都是謫仙人
陌上花開遲遲歸
李少君死后兩年,武帝開始對方士少翁、欒大等著迷。當(dāng)時(shí)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剛死,漢武帝思念不已,李少翁說可以招致李夫人,夜里,武帝坐在帷帳中,果然遠(yuǎn)遠(yuǎn)地望見了李夫人。之后少翁因造假被武帝所殺且不說,武帝卻見了欒大“大悅”,為什么呢?因?yàn)樗麑⑸傥桃呀?jīng)非常后悔,“恨其早死,惜其方不盡”。欒大相貌堂堂,又“敢為大言”:“臣嘗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臣之師日:‘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也!薄伎中某桑ㄉ傥蹋瑒t方士皆掩口,惡敢言方哉!
為了安撫欒大,武帝掩飾自己殺少翁的事實(shí),說他是吃馬肝中毒死的。此刻的欒大,已經(jīng)將武帝的心理與智力揣摩透了,于是欲擒故縱地對武帝說:“臣師非有求于人,人者求之。陛下必欲致之,則貴其使者,今有親屬,以客禮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于神人。神人尚肯耶否耶,致尊其使,然后可致也!辟F其使者,這個(gè)使者不可能是別人,正是欒大本人,武帝當(dāng)即拜欒大為五利將軍。一個(gè)月后,又讓欒大佩四顆金。禾焓繉④姟⒌厥繉④、大通將軍、天道將軍。又封欒大為侯,賜甲第,童仆千人,還有車馬帳幃器物等。武帝還將自己的一個(gè)女兒許配給欒大,這個(gè)公主下嫁欒大,光黃金就帶去萬斤。武帝還親臨欒大府第,他派出慰問、送禮物的使者也絡(luò)繹不絕。
當(dāng)時(shí)的欒大貴震天下,看得人人眼饞,惹得燕齊一帶的人,都說自己有禁方,能見神仙了。那一年,漢武帝四十四歲,他一心期待著欒大給他招來神仙。然而欒大招不來神仙,在長安無法久居,就治裝東行,說是人海找其師父去了。據(jù)《后漢書·方術(shù)列傳》記載,由于武帝迷戀仙道,因此重用術(shù)士,先后寵信李少翁、李少君、欒大、董仲舒等人。這些人陪伴皇帝左右,經(jīng)常與之探討修仙之道,皇帝除了讓他們在官內(nèi)煉制仙丹之外,也經(jīng)常派他們到各地名山大川去尋仙問道,尋找成仙的捷徑。
公元前110年,即元封元年的秋天,漢武帝劉徹完成了對匈奴的征服計(jì)劃之后,雄心勃勃,躊躇滿志,親率十八萬大軍西出京都長安,浩浩蕩蕩向東岳泰山而來。從上古到秦漢以及后來的歷代君主,為了會盟諸侯,宣承天命,常舉行封禪大典,而聞名天下的泰山,在古人心目中,是一座通天御地的神山,它拔地而起,直沖霄漢,站在泰山之巔,可以近離神靈,得到護(hù)佑,所以泰山是舉行封禪大典的最佳地點(diǎn)。
漢武帝劉徹在位三十多年的時(shí)間里,曾經(jīng)八次到泰山封禪。除了上面所說的原因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gè)因素,就是遍訪天下方士,尋求長生不老的升仙之道。
武帝還給欒大刻了一枚玉做的印信,按照當(dāng)時(shí)的規(guī)定,只有皇帝才有資格用玉來做印,叫做玉璽。欒大懼怕去東海路途艱險(xiǎn),謊稱神仙已飄然離開東海去了山中,于是他到泰山游了一圈,回去復(fù)命了事!妒酚,武皇帝紀(jì)》中曾有這樣的記載:“武帝命方士欒大出海求仙,欒不敢人海,到泰山致祭以復(fù)命。”
欒大東去后不久,另一個(gè)方士公孫卿又出現(xiàn)在武帝宮里。那一年汾陰掘出古鼎一只,公孫卿講了一則黃帝成仙登天的故事: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須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官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須,龍須拔,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須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日鼎湖,其弓日烏號。
雖然吃了少翁、欒大的虧,漢武帝對公孫卿所言仍深信不疑,他說:“我如能像黃帝那樣成仙,我視離開妻兒如脫鞋耳。”于是他拜公孫卿為郎,讓他去太室山為自己候神。同時(shí),開始有關(guān)封禪的準(zhǔn)備工作。他后來去泰山行封禪大典,根本的目的在于求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