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1.1 儀器分析方法的發(fā)展狀況
1.2 儀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內容及分類
1.2.1 光學分析法
1.2.2 電分析化學法
1.2.3 色譜分析法
1.2.4 其他分析技術
1.3 儀器分析方法的特點及主要性能指標
1.3.1 儀器分析方法的特點
1.3.2 儀器分析方法的主要性能指標
1.4 儀器分析方法的校正
1.4.1 標準曲線法
1.4.2 標準加入法
1.4.3 內標法
1.5 儀器分析方法在科技工作中的作用 第1章 緒論
1.1 儀器分析方法的發(fā)展狀況
1.2 儀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內容及分類
1.2.1 光學分析法
1.2.2 電分析化學法
1.2.3 色譜分析法
1.2.4 其他分析技術
1.3 儀器分析方法的特點及主要性能指標
1.3.1 儀器分析方法的特點
1.3.2 儀器分析方法的主要性能指標
1.4 儀器分析方法的校正
1.4.1 標準曲線法
1.4.2 標準加入法
1.4.3 內標法
1.5 儀器分析方法在科技工作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第2章 原子發(fā)射光譜分析法
2.1 原子發(fā)射光譜分析法概述
2.1.1 光學分析法概要
2.1.2 電磁輻射的性質
2.1.3 原子光譜和分子光譜
2.2 原子發(fā)射光譜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2.1 原子發(fā)射光譜的產生
2.2.2 譜線的強度
2.2.3 影響譜線強度的因素
2.2.4 譜線的自吸和自蝕
2.3 原子發(fā)射光譜儀器
2.3.1 光源
2.3.2 光譜儀
2.3.3 檢測器
2.4 光譜定性方法
2.4.1 元素的分析線、靈敏線與最后線
2.4.2 光譜分析方法
2.5 光譜定量方法
2.5.1 光譜半定量分析
2.5.2 光譜定量分析
2.6 光譜分析的應用和特點
2.7 火焰光度分析
2.8 微波等離子體炬原子發(fā)射光譜
學習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原子吸收光譜分析法
3.1 原子吸收光譜分析法概述
3.2 原子吸收光譜分析基本原理
3.2.1 共振線與吸收線
3.2.2 基態(tài)原子數(shù)與激發(fā)態(tài)原子數(shù)的分布
3.2.3 譜線輪廓及變寬
3.2.4 原子吸收與原子濃度的關系
3.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
3.3.1 光源
3.3.2 原子化系統(tǒng)
3.3.3 光學系統(tǒng)
3.3.4 檢測系統(tǒng)
3.3.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的類型
3.3.6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與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構造原理的比較
3.4 定量分析方法
3.4.1 標準曲線法
3.4.2 標準加入法
3.5 干擾的類型及其抑制方法
3.5.1 物理干擾
3.5.2 化學干擾
3.5.3 電離干擾
3.5.4 光譜干擾
3.6 測定條件的選擇
3.6.1 分析線選擇
3.6.2 狹縫寬度選擇
3.6.3 燈電流選擇
3.6.4 火焰原子化條件選擇
3.6.5 石墨爐原子化條件選擇
3.7 原子吸收光譜分析法的靈敏度及檢出限
3.7.1 靈敏度
3.7.2 檢出限
3.8 原子吸收光譜分析法的應用
3.8.1 直接原子吸收法
3.8.2 間接原子吸收法
3.9 原子熒光光譜法
3.9.1 原子熒光光譜法的基本原理
3.9.2 原子熒光光度計
3.9.3 定量分析方法及應用
學習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4章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分析法
4.1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分析法概述
4.1.1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分析法的分類
4.1.2 光的選擇吸收與物質顏色的關系
4.1.3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分析法的特點
4.2 光吸收定律
4.2.1 朗伯定律和比爾定律
4.2.2 吸收定律及吸光度的加和性
4.2.3 偏離朗伯比爾定律的原因
4.3 化合物電子光譜的產生
4.3.1 躍遷類型
4.3.2 常用術語
4.3.3 有機化合物的電子光譜
4.3.4 無機化合物的電子光譜
4.3.5 影響電子光譜的因素
4.4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4.4.1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分類
4.4.2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組成及其結構原理
4.4.3 紫外可光分光光度計簡介
4.5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的應用
4.5.1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的定性分析
4.5.2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分析
學習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5章 分子發(fā)光光譜法
5.1 分子發(fā)光光譜法概述
5.2 分子熒光和分子磷光光譜法
5.2.1 基本原理
5.2.2 熒光和磷光分析儀器
5.3 化學發(fā)光分析法
5.3.1 概述
5.3.2 化學發(fā)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5.3.3 化學發(fā)光反應的類型
5.3.4 化學發(fā)光的測量儀器
5.4 分子發(fā)光光譜法的應用
5.4.1 熒光分析法的應用
5.4.2 磷光分析法的應用
5.4.3 化學發(fā)光分析法的應用
學習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6章 紅外吸收光譜分析法
6.1 紅外吸收光譜分析法概述
6.2 紅外光譜分析的基本原理
6.2.1 分子振動的形式及振動光譜
6.2.2 紅外吸收光譜的產生條件和譜帶強度
6.2.3 紅外吸收峰與分子結構的關系
6.2.4 化合物的特征基團頻率及影響基團頻率位移的因素
6.3 紅外吸收光譜儀
6.3.1 紅外吸光光譜儀的主要部件
6.3.2 色散型紅外吸收光譜儀
6.3.3 傅里葉變換紅外吸收光譜儀
6.4 試樣的處理及制備
6.4.1 紅外吸收光譜對試樣的要求
6.4.2 試樣的制備方法
6.5 紅外吸收光譜的應用
6.5.1 紅外吸收光譜的定性分析
6.5.2 紅外吸收光譜定量分析
學習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7章 核磁共振波譜分析法
7.1 核磁共振波譜分析法概述
7.2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7.3 核磁共振波譜儀
7.3.1 核磁共振波譜儀的組成
7.3.2 核磁共振波譜儀的分類
7.4 化學位移和核磁共振譜圖
7.4.1 化學位移的產生
7.4.2 化學位移的表示方法
7.4.3 核磁共振譜圖
7.4.4 影響化學位移的因素
7.4.5 化學位移與化合物結構的關系
7.5 自旋耦合及自旋裂分
7.5.1 自旋耦合及自旋裂分產生的原因
7.5.2 耦合常數(shù)
7.5.3 影響耦合常數(shù)的因素
7.6 譜圖解析
7.7 核磁共振波譜的應用
7.7.1 定量分析
7.7.2 測定相對分子質量
7.7.3 手性化合物對映體的測定
7.8 13C核磁共振波譜(13CNMR)
7.8.1 13C核磁共振波譜簡介
7.8.2 13C核磁共振波譜的特點
7.8.3 13C核磁共振波譜的去耦技術
7.8.4 13C的化學位移δC
7.8.5 13C核磁共振波亦譜圖解析實例
學習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8章 質譜分析法
8.1 質譜分析法概述
8.2 質譜分析基本原理
8.3 質譜儀
8.4 有機質譜中離子的類型
8.5 質譜定性分析及譜圖解析
8.6 有機化合物結構剖析示例
8.7 色質聯(lián)用技術
學習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9章 電分析化學法
9.1 電分析化學法概述
9.1.1 電化學電池
9.1.2 電極種類
9.1.3 化學電池熱力學
9.1.4 化學電池動力學初步
9.2 電位分析法
9.2.1 電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9.2.2 離子選擇性電極的類型及響應機理
9.2.3 電位分析法的應用
9.3 電解分析法和庫侖分析法
9.3.1 電解分析法
9.3.2 庫侖分析法
9.4 伏安分析法
9.4.1 經典極譜分析的基本原理
9.4.2 極譜定量分析基礎——擴散電流方程式
9.4.3 極譜定性分析基礎——半波電位
9.4.4 極譜分析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9.4.5 現(xiàn)代極譜分析方法
9.4.6 溶出伏安法
9.4.7 循環(huán)伏安法
學習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0章 氣相色譜分析法
10.1 氣相色譜分析法概述
10.2 氣相色譜分析理論基礎
10.2.1 氣相色譜分析的基本原理
10.2.2 色譜分離的基本理論
10.2.3 分離度R
10.2.4 色譜分離基本方程式
10.3 氣相色譜儀
10.3.1 氣相色譜流程
10.3.2 氣相色譜儀的結構
10.4 氣相色譜固定相
10.4.1 氣固色譜固定相
10.4.2 氣液色譜固定相
10.5 氣相色譜檢測器
10.5.1 檢測器性能評價指標
10.5.2 常用檢測器
10.6 色譜分離操作條件的選擇
10.7 氣相色譜分析方法
10.7.1 氣相色譜定性鑒定方法
10.7.2 氣相色譜定量分析方法
10.8 毛細管氣相色譜法
學習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1章 高效液相色譜法
11.1 高效液相色譜法概述
11.1.1 高效液相色譜法的發(fā)展和特點
11.1.2 高效液相色譜法與經典液相色譜法的比較
11.1.3 高效液相色譜法與氣相色譜法的比較
11.2 影響液相色譜柱效能的因素
11.2.1 液相色譜的速率理論
11.2.2 液相色譜的柱外展寬
11.3 高效液相色譜法的主要類型及其分離原理
11.3.1 液液分配色譜法
11.3.2 液固色譜法
11.3.3 離子交換色譜法
11.3.4 離子對色譜法
11.3.5 離子色譜法
11.3.6 空間排阻色譜法
11.4 液相色譜固定相和流動相
11.4.1 液相色譜固定相
11.4.2 液相色譜流動相
11.5 高效液相色譜儀
11.5.1 液體輸送系統(tǒng)
11.5.2 進樣系統(tǒng)
11.5.3 分離系統(tǒng)
11.5.4 檢測系統(tǒng)
11.6 高效液相色譜法的應用
11.7 液相制備色譜和毛細管電泳
11.7.1 液相制備色譜
11.7.2 毛細管電泳
學習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2章 其他分析技術
12.1 電子顯微分析
12.1.1 電子束與固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12.1.2 透射電子顯微分析
12.1.3 掃描電子顯微分析和電子探針
12.2 X射線衍射分析
12.2.1 X射線衍射分析的基本原理
12.2.2 X射線衍射分析方法
12.2.3 X射線衍射分析的應用
12.3 電子能譜分析
12.3.1 電子能譜基本原理
12.3.2 X射線光電子能譜法
12.3.3 俄歇電子能譜法
12.3.4 紫外光電子能譜法
12.4 掃描探針顯微鏡分析
12.4.1 掃描探針顯微鏡的發(fā)展
12.4.2 掃描隧道顯微分析
12.4.3 原子力顯微分析
12.5 熱分析法
12.5.1 熱重法
12.5.2 差熱分析法
12.5.3 差示掃描量熱法
學習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儀器分析的應用日益普遍,儀器分析是分析化學的一個分支,另一個分支是化學分析。儀器分析的內容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待測物質的化學和物理性質,對物質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第二部分是對復雜物質進行分析前的分離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各學科互相滲透、互相交叉,使得儀器分析逐漸成為分析化學的主要組成部分。
本書是針對普通工科院校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制藥工程、環(huán)境科學、環(huán)境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輕化工程等專業(yè)編寫的,定位為專業(yè)基礎課或選修課。
根據(jù)普通工科院校學生的特點,本書的編寫突出了儀器分析方法的實用性,使學生學完該課程后,對儀器分析的各類方法和基本原理有比較全面的了解,能夠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里選擇和使用儀器分析方法。
本書按照原子光譜、分子光譜、波譜分析、電化學分析、色譜分析及其他分析技術的順序編寫。全書共分12章,理論教學時數(shù)約為80學時。編寫時盡可能避免繁雜的理論推導,力爭做到簡單明了。每章的編寫結構遵循“概述、原理、儀器、方法、應用”的原則,章后附學習小結和習題。有的章后會附閱讀材料,閱讀材料是與本章內容相關,擴展學生視野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題材;學習小結是本章的主要知識點;習題是加深理解本章內容,學會應用的具體實例。全書既保持了儀器分析課程內容的系統(tǒng)性,又突出了儀器分析發(fā)展的新穎性。
本書由李麗華、楊紅兵主編。參加本書編寫的有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李麗華、石河子大學楊紅兵、湖南工程學院周原、西南科技大學張廷紅、南華大學劉文娟、宜賓學院吳同、湖南科技大學吳湘江、昆明大學涂渝嬌、山東科技大學唐堯基、陜西理工學院田光輝、遼寧科技學院任曉棠。統(tǒng)稿由李麗華完成。本書由昆明理工大學周梅村、華中科技大學朱麗華主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