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澎湃新聞夜讀欄目文章精選集。澎湃新聞夜讀欄目于2019年初正式開設,至今已發(fā)表文章1300多篇,150余萬字,不同于傳統(tǒng)的新聞評論,澎湃夜讀用文學化、情感化的筆觸呈現(xiàn)世界復雜、人生坎坷、命運沉浮,讓讀者站在更宏大高遠的視野去審視和思考,讓人們更有力氣和勇氣去過好生活、熱愛生活。此次從中精選100篇,分為四輯,從吾心安處的故鄉(xiāng)與青春的回憶,引出一粥一飯的親人與摯友的情感,而后到上下求索的成長與工作經(jīng)歷,最后到春山可望、人生可期的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與讀者坦誠相見,不戴面具,直抒胸臆,讓思想馳騁,給生活留白,回歸自我,借此讓讀者看到更多的自己。
這部《人間珍貴》的獨特,是它擁有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平民史價值。這當然是一部閑書,但它是歷史的補白,平民的閑話。如果沒有類似《人間珍貴》這樣有人氣、有溫度、有場景、有細節(jié)的平民吐槽,我們的當代史一定是不完整的。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人民日報上海分社原副社長 李泓冰
團聚、離別、重逢、出發(fā),是夜讀里蘊含的人間百態(tài),它們會在每一個深夜,喚醒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記憶。人的一生或許漫長,但那些轉(zhuǎn)瞬即逝的愛與怕恰恰才能記錄我們的本真生存。在這本《人間珍貴》里,世界奔涌而來,讓我們向它敞開自己。
澎湃新聞常務副總編輯 夏正玉
微時代,文字的力量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人民日報上海分社原副社長 李泓冰
這部《人間珍貴》,適合在地鐵、高鐵或飛機上有一搭沒一搭地讀,會莞爾一笑,別有會心?此贫际且恍o關宏大敘事的閑文,說說魚刺卡喉的就醫(yī)經(jīng)歷、下班趕地鐵的心境,等等,微則微矣,作者和編者,顯然并不奢求有大義存焉。
但是,讀著讀著,卻冒出一番很大的念想,從這一篇篇微言中,真能讀出大時代。
這個感慨,起于兩層心思。
第一層,鉛字依然是有力量的。
常常有人嘲謔,AI 都迅速迭代了,誰還讀書呢?坐擁比前人要海量得多的信息,不必追書了吧。你我雖凡人,但每一個人每天早上一睜眼從枕邊撈到手機,打開的瞬間,世界奔來眼前,信息紛至沓來。要論數(shù)據(jù)字節(jié),只要從早到晚粘著手機不放,你和我一天所掌握的信息,遠超古代帝王終其一生得到的信息量。他們拿到一沓子大臣擇選過的奏章,便以為天下我有了,可當下我們批閱的網(wǎng)上奏章,前見古人,后見來者,廣被四海,思接千載,可我們驕傲了嗎?
我們也確實驕傲不起來。因為這些網(wǎng)上奏章,極有可能是曇花一現(xiàn),遠不如從前的起居注那般安放史冊。真正有記憶的,至少是眼下,還得是書本報章上的鉛字。
感嘆鉛字依然有力量,并不純?nèi)皇抢仙U,有親身經(jīng)歷為證。我們曾以為,互聯(lián)網(wǎng)是雁過留痕的,信息是恣肆汪洋的,記憶是沒有時空邊界的,何況還有據(jù)說可以留存永久到寂寞的區(qū)塊鏈呢!
然而,我曾對互聯(lián)網(wǎng)的記憶力大失所望:它的阿爾茨海默病,比我來得要早太多。
我在 1999 年和 2019 年,分別進行了兩次行走黃河的采訪,從黃河源走到入?,邊走邊采邊寫。1999 年,互聯(lián)網(wǎng)初起,我們的采訪成果,除了在報紙上刊發(fā)了十來篇,大部分豐富得多的圖文報道,是在網(wǎng)上推出的,我們更曾在途中兩次和網(wǎng)友熱烈對話,請網(wǎng)友就黃河的斷流、污染、移民、懸河等任意點題,而我們則努力去現(xiàn)場解謎……自我感覺,我們是最早觸網(wǎng)的一批記者。于是,2019 年第二次重走黃河時,策劃的就是重訪 20 年前寫過的同樣點位的人和故事,可是,當我胸有成竹地去搜索 20 年前的相關網(wǎng)絡報道時,驚訝地發(fā)現(xiàn),除了寥寥幾篇,網(wǎng)上相關專題幾乎徹底消失了。原來,因為服務器的更迭,因為成本原因,大量數(shù)據(jù)并沒有跟著搬家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嗚呼!這就是我當年的心境,當年走過的大河,那一步一步、一筆一畫,仿佛從來沒有問世過。幸好,報紙上的報道還有;幸好,有專業(yè)的同行,努力將當年的大部分文字找了回來,讓第二次行走黃河的比對式采訪得以進行。但是,當年那些豐富生動的網(wǎng)上新聞圖片,卻再也找不回來了。失去了圖像的對比,也就失去了黃河邊時空變遷實景比對的可能。
這讓我明白,互聯(lián)網(wǎng)的記憶靠不住。倒是像這部書關于大時代的小記敘,會存之久遠。那些齊整鮮活的鉛字,靠譜。
這是我讀了這部《人間珍貴》,油然而生的第一層心思。
第二層,是這部書的獨特,它擁有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平民史價值。
這當然是一部閑書,或未必成為網(wǎng)紅,但它是歷史的補白,平民的閑話,想到它會像數(shù)千年前的青銅銘文、龜甲殼上的占卜一樣,可以千秋萬代留下來,讓后代的碳基人,依然可以窺見我們這一代人的小心思、微生活,它的價值感頓時就高大上起來。
我看殷墟的龜甲卜辭,最感興味的,不是那些動問戰(zhàn)爭兇吉的卜卦,而是商王武丁對婦好的念茲在茲,那種夫妻之間的瑣碎互動:婦好的病好了沒有?婦好出征何時回來啊?婦好這次生娃能不能平安?婦好啥時候能生。侩m然刻畫的是武丁寵妻的小心思,但婦好看到這些卜辭時,明媚的雙眸、彎彎的唇角,以及她的嫣然一笑,也躍然眼前。這樣的文字,還原的是商代有溫度的跳脫無羈,靈動飛揚;這樣的文字,才能讓今人穿越到 3000 年前,遙想婦好怎樣豪爽地割過炙肉、飲過美酒,甚至吐槽過武丁的婆婆媽媽……
嘿,眼前的這本書,某種意義上,就是當代武丁與婦好們的吐槽啊。
你看,為什么有人要常年把手機調(diào)成靜音?人多時怕吵到別人,一個人時怕吵到自己,網(wǎng)感、時態(tài)一下子兼而有之;還有那臺露宿街頭的縫紉機,把落伍的老人老物件,寫出了歷史的厚重;還有講述家庭小群的拉黑、打個網(wǎng)球就傷筋動骨的中年感,以及絲瓜地里的大俠,等等。試想,等到人類進入未來簡史的時代,那些超級人類甚或是硅基人類,要研讀我們所在的這段歷史時,光是高頭講章的宏大敘事,是遠遠不夠的,光是互聯(lián)網(wǎng)不靠譜的記憶,更是單薄如斯。如果沒有類似《人間珍貴》這樣有人氣、有溫度、有場景、有細節(jié)的平民吐槽,我們的當代史一定是不完整的。
這么一想,我就很佩服寫作、編輯這本書的這群閑人或是賢人了。
算了,不杞人憂天了,后人怎么研讀今人的歷史,輪不到我們操心。在方寸屏幕漫天閃爍的當下,讀一讀這樣的微故事,讓我們頗不孤單、不凌厲,有種妥妥的踏實感,挺好。
陳才,澎湃新聞評論部總監(jiān),長期從事新聞工作,作品曾發(fā)表于多家主流媒體,曾榮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五個一百網(wǎng)絡正能量精品,多次榮獲上海新聞獎。
李勤余,澎湃新聞首席評論員,專欄作者,作品發(fā)表于多家主流權(quán)威媒體,曾榮獲五個一百網(wǎng)絡正能量精品、上海新聞獎、上海市新聞論文獎、上海市科技新聞獎、亞洲出版協(xié)會卓越評論獎等榮譽。
目錄
代 序
微時代,文字的力量·李泓冰 / 001
吾心安處
消失的修鞋攤 / 003
家鄉(xiāng)太倉,一站之遙卻走了 70 年 / 006
總是憶起那些摘瓜賣瓜的日子 / 010
那年的秋假 / 013
小時 Country Walk,長大了 City Walk/ 016
這是屬于蟋蟀的季節(jié) / 019
誰的青春里沒有過幾間出租屋 / 024
謝謝,請不放香菜 / 028
谷粒飛舞 / 032
城中村,也曾是江南水鄉(xiāng) / 036
在縣城喝一杯咖啡 / 040
老家的那些綠色 / 043
講不出再見 / 046
江南秋水意 / 050
王寶釧與老相冊 / 055
煎餅與咸菜構(gòu)成的寄宿生活 / 058
暑假神劇去哪兒了?/ 062
炎熱中找一處安放心靈的靜地 / 066
留住弄堂深處的人間煙火 / 069
你還會說家鄉(xiāng)話嗎?/ 072
16 年前的夏天,我們在上海影城看《雛菊》/ 076
散裝恩典 / 080
自找點苦吃 / 084
開往回憶的地鐵 / 087
夢回兒時小區(qū) / 090
一粥一飯
送著送著,孩子就不需要你送了 / 095
我的相親又失敗了 / 098
我和我的孩子 / 102
養(yǎng)貓后我不想談戀愛了 / 106
旅途之上,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 / 110
人有愛的承認 / 115
愛,不都是下傾的 / 118
普普通通的孩子才是大多數(shù) / 122
當家有一老,且無用時 / 125
人,不能真正逃出他的故鄉(xiāng) / 128
釅釅父子茶 / 132
棉被里的鄉(xiāng)愁 / 135
一個上海小囡的三千里和五百年/ 139
孩子們的愛與原諒 / 143
城市人的鄉(xiāng)愁何處安放 / 148
愛在一粥一飯間 / 151
父母為我們做的那些小事/ 154
我在高原看急診,花費 148 元 / 158
有沒有那么一個人,是你想聯(lián)系卻不敢聯(lián)系的 / 164
李良榮:我愛新聞院 / 169
總念叨隨手關燈的父親 / 174
父親突發(fā)腦梗,我卻不在身邊 / 177
尋找上海人鄭計 / 180
相逢一笑泯恩仇是一種境界 / 185
消失的父親 / 188
上下求索
至人無夢 / 195
不亮不行,太亮也不行 / 198
自己發(fā)現(xiàn)一本書的重要性 / 203
渴望山野的城里人 / 206
常在河邊走,風景看不夠 / 209
卡夫卡也是跳健身操的上班族 / 212
如何在工作中抵抗媚俗 / 215
你被時間的力量擊中過嗎 / 218
你的工作是你當初的興趣嗎?/ 222
坐的越來越多,走的越來越少 / 226
中年好學藝 / 229
重拾逛街的樂趣 / 232
當秋天來敲門 / 235
八千里路云和月 / 238
柿柿如意 / 242
聽見冬天的聲音 / 246
以閱讀抵御孤獨 / 250
人生不過一場等/ 253
觀看一只鳥 / 256
每座書店都是一束光 / 259
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找到自己的間隔/ 262
每個人都得穿越人生的低谷 / 266
文廟:上海的肚臍 / 269
我們誰不是小鎮(zhèn)做題家呢 / 272
古典主義的端午 / 276
春山可望
魚肉和魚刺是生活的一體兩面 / 285
人生的路很長,不用太趕 / 289
手機啞了 / 292
絲瓜地里的大俠 / 295
松弛地承認自己辦不到 / 300
當中年感襲來 / 303
一臺縫紉機里的世道人心 / 307
和親戚三觀不合要拉黑嗎?/ 312
把孤獨當成寵物 / 316
為什么中年人喜歡一個人待著 / 320
70 歲的大姐,為了省下 60 元 / 323
家務勞動顯形記 / 326
棉花白,云卷舒 / 329
追落日的年輕人 / 332
冬夜的記憶 / 336
人生四季,各有風景 / 339
夢里的那片蘆葦 / 342
賞味有期 / 345
不如早起去看日出 / 349
如果你沒有活成想象的樣子 / 353
啞嬸的一生 / 357
忽然很想到處走走 / 361
生活,原來這么多峰回路轉(zhuǎn) / 364
你是否不愿向老熟人說起近況 / 368
人生就是一場接一場的考試 / 371
后 記
與自己對話·夏正玉 /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