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學基礎(chǔ)(供中藥學、藥學、中醫(yī)護理等專業(yè)用)
定 價:39 元
叢書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 作者:佚名
- 出版時間:2011/2/1
- ISBN:9787513202336
- 出 版 社: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R2
- 頁碼:469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大16開
謝寧主編的這本《中醫(yī)學基礎(chǔ)》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全書共五十一章,分為四篇,主要內(nèi)容包括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診斷學,中藥學以及方劑學基礎(chǔ)。
《中醫(yī)學基礎(chǔ)(供中藥學、藥學、中醫(yī)護理等專業(yè)用)》可作為中醫(yī)藥院校在校學生及自學中醫(yī)者的教材,同時對從事中醫(yī)教學和臨床工作的人員亦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緒論
第一篇 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
第一章 陰陽五行
第一節(jié) 陰陽學說
第二節(jié) 五行學說
第二章 藏象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五臟
第三節(jié) 六腑
第四節(jié) 奇恒之腑
第五節(jié) 臟腑之間的關(guān)系
第三章 氣血津液
第一節(jié) 氣
第二節(jié) 血
第三節(jié) 津液
第四節(jié) 氣血津液之間的關(guān)系
第四章 經(jīng)絡(luò)
第一節(jié) 經(jīng)絡(luò)系統(tǒng)的組成和生理功能
第二節(jié) 十二經(jīng)脈
第三節(jié) 奇經(jīng)八脈
第五章 體質(zhì)
第一節(jié) 體質(zhì)學說概念
第二節(jié) 體質(zhì)的生理學基礎(chǔ)
第三節(jié) 體質(zhì)的分類
第四節(jié) 體質(zhì)學說的應(yīng)用
第六章 病因病機
第一節(jié) 病因
第二節(jié) 發(fā)病
第三節(jié) 病機
第七章 防治原則
第一節(jié) 預防
第二節(jié) 治則
第二篇 診斷學
第八章 診法
第一節(jié) 望診
第二節(jié) 聞診
第三節(jié) 問診
第四節(jié) 切診
第九章 辨證
第一節(jié) 八綱辨證
第二節(jié) 氣血津液病辨證
第三節(jié) 臟腑辨證
第四節(jié) 其他辨證方法
第三篇 中藥學
第十章 中藥的起源與中藥學的發(fā)展
第十一章 中藥的采制
第一節(jié) 產(chǎn)地與采集
第二節(jié) 炮制與制劑
第十二章 中藥的性能
第一節(jié) 四氣五味
第二節(jié) 升降浮沉
第三節(jié) 歸經(jīng)
第四節(jié) 毒性
第十三章 中藥的應(yīng)用
第一節(jié) 配伍
第二節(jié) 用藥禁忌
第三節(jié) 用量與用法
第十四章 解表藥
第一節(jié) 發(fā)散風寒藥
第二節(jié) 發(fā)散風熱藥
第十五章 清熱藥
第一節(jié) 清熱瀉火藥
第二節(jié) 清熱燥濕藥
第三節(jié) 清熱解毒藥
第四節(jié) 清熱涼血藥
第五節(jié) 清虛熱藥
第十六章 瀉下藥
第一節(jié) 攻下藥
第二節(jié) 潤下藥
第三節(jié) 峻下逐水藥
第十七章 祛風濕藥
第一節(jié) 祛風濕散寒藥
第二節(jié) 祛風濕清熱藥
第三節(jié) 祛風濕強筋骨藥
第十八章 化濕藥
第十九章 利水滲濕藥
第一節(jié) 利水消腫藥
第二節(jié) 利水通淋藥
第三節(jié) 利濕退黃藥
第二十章 溫里藥
第二十一章 理氣藥
第二十二章 消食藥
第二十三章 驅(qū)蟲藥
第二十四章 止血藥
第一節(jié) 涼血止血藥
第二節(jié) 化瘀止血藥
第三節(jié) 收斂止血藥
第四節(jié) 溫經(jīng)止血藥
第二十五章 活血化瘀藥
第一節(jié) 活血止痛藥
第二節(jié) 活血調(diào)經(jīng)藥
第三節(jié) 活血療傷藥
第四節(jié) 破血消少,癓藥
第二十六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一節(jié) 化痰藥
第二節(jié) 止咳平喘藥
第二十七章 安神藥
第一節(jié) 重鎮(zhèn)安神藥
第二節(jié) 養(yǎng)心安神藥
第二十八章 平肝息風藥
第一節(jié) 平肝潛陽藥
第二節(jié) 息風止痙藥
第二十九章 開竅藥
第三十章 補虛藥
第一節(jié) 補氣藥
第二節(jié) 補陽藥
第三節(jié) 補血藥
第四節(jié) 補陰藥
第三十一章 收澀藥
第三十二章 涌吐藥
第三十三章 外用藥
第四篇 方劑學基礎(chǔ)
第三十四章 方劑學基本知識
第一節(jié) 方劑與治法
第二節(jié) 方劑的分類
第三節(jié) 方劑的組成
第四節(jié) 方劑的常用劑型
第三十五章 解表劑
第三十六章 瀉下劑
第三十七章 ?解劑
第三十八章 清熱劑
第三十九章 溫里劑
第四十章 補益劑
第四十一章 固澀劑
第四十二章 安神劑
第四十三章 開竅劑
第四十四章 理氣劑
第四十五章 理血劑
第四十六章 治風劑
第四十七章 治燥劑
第四十八章 祛濕劑
第四十九章 祛痰劑
第五十章 消食劑
第五十一章 驅(qū)蟲劑
(一)津液不足證
津液不足,又稱津虧、津傷,是由于津液虧少,全身或某些臟腑組織器官失其濡潤滋養(yǎng)而出現(xiàn)的證候,屬內(nèi)燥證。津液不足的原因有生成不足與喪失過度兩方面:脾胃虛弱,運化無權(quán),致津液生化減少或因過分限制飲食及某些疾。ㄈ缫、反胃等),引起長期進食減少,使津液生化之源匱乏,均可導致津液生成減少;因熱盛傷津耗液,大汗吐瀉、瀉痢太過導致津液大量喪失,均能造成津液不足的證候。
[臨床表現(xiàn)]口燥咽干,唇燥而裂,皮膚干枯無澤,小便短少,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證候分析]津液不足證,以肌膚口唇舌咽干燥現(xiàn)象及尿少便干為審證依據(jù)。機體內(nèi)及臟腑,外至肌膚,均有賴于津液的濡養(yǎng)。津液虧虛,上不能滋潤口咽則口燥咽干,唇燥而裂;外不能濡養(yǎng)肌膚,則皮膚干燥枯槁;下不能化生小便,濡潤大腸,則溲少便干。津液不足,血液化生亦減少,津血虧虛致生內(nèi)熱,故舌紅少津,脈見細數(shù)。
(二)津液停聚證
凡外感六淫,內(nèi)傷七情,影響肺、脾、腎輸布排泄水液功能者,皆能成為水液停聚的病證。本節(jié)著重論述水腫與痰飲。
1.水腫 體內(nèi)水液停聚,泛溢肌膚引起頭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腫,稱為水腫。臨床辨證,首先區(qū)分陽水與陰水,以明虛實。
(1)陽水 水腫的性質(zhì)屬實者,稱為陽水。多為外感風邪,或水濕浸淫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xiàn)]頭面浮腫,一般從眼瞼開始,繼而遍及全身,小便短少,來勢迅速,皮膚薄而亮。常伴見惡風,惡寒,發(fā)熱,肢節(jié)酸重疼痛,苔薄白,脈浮緊;或咽喉腫痛,舌紅而脈浮數(shù);或全身水腫,來勢較緩,按之沒指,肢體沉重困倦,小便短少,脘悶納呆,泛惡欲吐。舌苔白膩,脈沉。
[證候分析]陽水以發(fā)病急,來勢猛,先見眼瞼頭面,上半身腫甚者為辨證要點。肺主宣發(fā)肅降,通調(diào)水道,外合皮毛,感受風邪,肺衛(wèi)受病,宣降失常,通調(diào)失職,水津失布,泛溢肌膚,風與水合成水腫,故又稱之風水相搏證。肺位上焦,宣發(fā)受阻,水液停滯,所以水腫先見眼瞼頭面,肅降失常,水津不能輸布,溢于肌膚,迅速波及全身。三焦不利,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短少。本病上焦失宣,中焦失布,下焦失司,三焦俱病,水無去路,泛溢肌膚,所以來勢猛疾,很快蔓延全身,膚表發(fā)薄光亮。由于風邪引發(fā),故首先出現(xiàn)惡風、惡寒、發(fā)熱、肢節(jié)酸痛、咽痛等衛(wèi)表癥狀。風水相搏,其證屬實,苔薄白,脈浮緊,是風水偏寒;舌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是風水偏熱。若水濕浸淫,脾土受困,運化失司,水泛肌膚,而致水腫,亦屬陽水范疇,其腫逐漸遍及全身,來勢較緩。脾主四肢肌肉,水濕困脾,濕漬肢體,則沉重困倦;脾氣受阻,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短少;脾胃相為表里,脾病及胃,濕蘊中焦,不能腐熟水谷,則脘悶納呆;胃氣上逆,則泛惡欲吐。白膩苔,脈沉,皆為濕邪內(nèi)盛之征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