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序
余友戲劇家姚君莘農(nóng)嘗語余曰:今之為歷史劇者搬演周、秦、漢、唐故事,而人物服飾皆用明、清,真可使人發(fā)噱也。余聞之,頗有所感。夫一代有一代之服飾,安可以今而易古?一人有一人之服飾,安可張冠而李戴?服飾之事雖微,然為歷代禮儀典制之所系,考核亦不可不精也。放眼斯世,其能言古今服飾之異同者,唯余友王君宇清,著《中國服裝史綱》及《冕服服章之研究》二書,為能得其體要;其專言一代之服飾者,亦唯見張君末元之《漢朝服裝圖樣資料》一書而已,而考證未詳。可見此學(xué)之在今日,寂寞寥落,尚有待于發(fā)皇光大也。
余弟子中能傳禮學(xué)者,始則有李君云光,次則有周君一田,又其次則為王君關(guān)仕。李君以著《三禮鄭氏學(xué)發(fā)凡》,周君以著《春秋吉禮考辨》,均得博士學(xué)位。王君從余游較晚,篤好禮學(xué)。初余得陳君夢家所考釋之《武威漢簡》,以其出于武威漢墓,簡文全屬《儀禮》,較今所見漢末蔡邕所書《熹平石經(jīng)》本為尤早,實為今世所傳《儀禮》最早之本,因即以付之,使其閱讀,并命陳其心得。遽知王君即據(jù)是撰成《儀禮漢簡本考證》一文,得碩士學(xué)位。其所考證多為陳君之所不及見,而匡正陳君之謬失者亦頗多。此文既刊載于《臺灣師范大學(xué)國文研究所集刊》第十一號中,海內(nèi)外治漢學(xué)者紛紛來索閱,抽印本竟至不敷分送,可見其為世所屬目,王君亦以是而聲名鵲起。于是更致力于《儀禮》之研究,而著眼于《儀禮》中所載之名物,擬為《儀禮名物考辨》。余以為《儀禮》中名物至多,一時考之不能盡,不若先自服飾著手。余嘗見日、韓人之參與盛典,必著其本國之傳統(tǒng)服飾,其中且有自唐、明二代傳入者,禮失而求諸野,尤足使人增嘆也!然則從事于我先民服飾之研究,于我民族精神之發(fā)揚(yáng),倘亦有所裨益乎?《儀禮》中之服飾,即周代之服飾。有周一代,郁郁乎文,我民族傳統(tǒng)文化之所自出也。取其時服飾而研究之,則后此之流變不難探索而知,因?qū)偻蹙葹椤秲x禮服飾考辨》。王君亦以為然,因即從事于此,自搜集資料,至撰成論文,凡三年而蕆事,旋即以此論文,獲得博士學(xué)位。
此文凡分六章:第一章《敘論》,總言服飾之由來、服名之所因、采色之意義、文飾之作用及形制之尺升,大抵本前賢之說,而自有所折中。第二章《名義》,于首服則有緇布冠、缺項、玄冠、冕、爵弁、皮弁、韋弁、纓、、、笄、、總、次、被錫、髦、髻發(fā)、鬠、髽、免、喪冠、練冠、冠、绖諸名,而绖又有苴绖、牡麻绖、澡麻绖、麻、葛绖、绖纓諸名;于衣裳則有采衣、玄端、玄裳、黃裳、雜裳、皮弁服、素積、韋弁服、爵弁服、純衣、裳、袞冕、裨冕、裼、朱襦、薰襦、(女)純衣、玄衣、宵衣、颣黼、景、長衣、斬衰裳、疏衰裳、大功布衰裳、小功布衰褰、衰裳、緦、麻衣、錫衰、負(fù)、適、衰諸名;于帶則有緇帶、革帶、素 、爵 、緇、絞帶、繩帶、布帶、苴绖、澡麻帶、葛葛绖帶諸名;于屨則有葛屨、皮屨、二者各有黑、白、三色之別。菅屨、繩屨、疏屨、麻屨、屨諸名;于佩、杖則有纓、此女子許嫁之纓,與前述男士之冠纓不同。衿、帨、鞶、杖諸名,而杖又有苴杖、削杖之異名;皆列舉其出處,而詳釋其意義。第三章《采色》,則有赤、黑、青、白之別;其中赤而帶黃者為,則茅蒐之所染也;若以染之深淺而言,則一入謂之,再入謂之赪,三入謂之,四入謂之朱,皆赤絳之色也;其三入赤而二入黑者為爵,三入赤而三入黑者為玄,以入黑者為紺,以紺入黑者為,以玄入黑者為緇,而黑則煙囪中之灰色也;青則以藍(lán)草染者,秦以后始與黑混,蒼則青而微黑,藍(lán)則稍淺于青,以蒼與青較,蒼淡而青濃;黃乃中原之土色,古人以為正色;白如冰啟用之色,亦稱素色;凡此諸色,為周時服飾所用者,王君皆考而辨之,頗能正秦漢人之誤說。第四章《文飾》,首述服章之?dāng)?shù)序,凡列《尚書· 皋陶謨》《尚書· 益稷》《左傳》《禮記· 郊特牲》《禮記· 禮運(yùn)》《尸子》,歐陽生、大小夏侯、劉蒼、衛(wèi)宏、王充、馬融、鄭玄、王肅、杜預(yù)、孔傳、顧氏、孔穎達(dá)、郝敬、雷、黃世發(fā)、王闿運(yùn)二十二說,分別辨其得失,更綜為一表,以資比較;次述服章之圖象,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藻、粉、米、黼、黻諸類;又次述服章之色飾,則因上述各圖象而分別言其色采,又總其飾法為衣繪裳繡、衣裳皆畫、衣繡并繡三種;又次述服章之排列,亦以圖象之不同而各異,大抵有上下、左右、內(nèi)外、對背諸端,總以勻稱美觀為準(zhǔn);末則專言覲禮之冕服,以各級諸侯覲見于王,其冕服之文飾最易有別也。第五章《形制》,則就冠、冕、弁、绖、發(fā)飾、衣裳、帶、韨、屨、佩、杖各類而分別考之,有取于經(jīng)、傳、注、疏及古今論禮之典籍,亦有取于聶崇義《三禮圖》、江永《鄉(xiāng)黨圖考》、張惠言《儀禮圖》等考釋名物之圖繪,而后世出土之先秦實物亦往往取以驗證,更取《后漢書· 輿服志》之言服飾者以為參稽,于是周時服飾之形制的然可知。第六章論》,計有三篇,一為《尚書· 皋陶》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藻火粉米黼黻刺繡臆解,二為《左傳》 韋之跗注臆解,三為《論語》繪事后素鄭、朱異訓(xùn)辨,則所以辨古書中言服飾之疑義者,以其書非《儀禮》,而與《儀禮》中言服飾者有關(guān),故列為余論。文前附《儀禮服飾圖》五種,以備參考。綜觀全文,分析則秩然有條理,考證則確然有根據(jù),而論斷則謹(jǐn)慎平實,不作非?晒种浴M蹙删腿绱,深可喜也!
今王君以此文付諸剞劂,而問序于余。余以此書之問世,博物館可據(jù)以制周代之服飾,使覽者可以知我先民衣著之文化,從而激發(fā)我固有之民族精神;而搬演周代之故事者,無論電影、電視或舞臺劇,亦均可據(jù)以制作其服飾,而不致貽笑于方家;考古之士,固可據(jù)以參稽先民之生活;而好學(xué)之人,亦可資之以博聞。其于斯世,亦未可謂其毫無裨益也。因述其所知所感者,以為之序。
高郵高明撰
一九七六年八月六日
自 序
《儀禮》為吾國記錄周代禮俗名物制度最早之典籍,相傳以為周公居攝時所作!抖Y記· 明堂位》曰: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于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追f達(dá)《禮記正義序》云:周公攝政六年,制禮作樂,頒度量于天下,但所制之禮,則《周官》《儀禮》也。《鄉(xiāng)飲酒禮》鄭玄注:昔周之興也,周公制禮作樂,采時世之詩以為樂歌,所以通情相風(fēng)切也。其有此篇明矣。賈公彥《儀禮疏序》云:至于《周禮》《儀禮》……并是周公攝政太平之書。然觀其全編,可必其非一時一手所成者。崔述《豐鎬考信錄》云:此書乃春秋戰(zhàn)國間學(xué)者所記。周公制禮云者,亦止制其大綱而已。可從。其中之傳、記出孔子后,固無論矣,即經(jīng)文亦非西周初貌也!多l(xiāng)飲酒》:乃合樂《周南· 關(guān)雎、葛覃、卷耳》;《召南· 鵲巢、采蘩、采》!墩倌稀吩姴辉缬谛鯐r!多l(xiāng)射》《燕禮》,皆然。雖然,禮以相約成俗,積漸為習(xí),商沿乎夏,周襲于殷是也。若玄酒不廢,蓋祭禮行乎夏禹矣;諒暗不言,蓋喪禮行于殷高矣;鄭公子忽娶陳女,而陳鍼子譏先配后祖,與《儀禮· 士婚禮》合。其陳猶存有虞之婚禮與?至周,因革損益,郁郁乎文,若靜叚銘曰:王令靜司射學(xué)宮。趞曹鼎曰:恭王在周新宮,射于射廬。是射禮行于西周矣。小盂鼎有昧爽,多君入;明,王格周廟。盂即中庭,北向之文; 鼎有王格于大廟命汝……賜女赤市、幽亢、旂之辭,皆極類《儀禮· 覲禮》之儀節(jié)。師遽彝有王在周康寢,饗醴之文,噩侯鼎曰:王休宴,乃射。則頗類于燕禮之儀!对· 大雅· 大明》:文定厥祥,親迎于渭。蓋士昏禮之所本也。洎乎平王東遷,史存闕文,禮散在野,周禮在魯,而子入大廟,猶每事問,復(fù)稽諸老子;其游列國,亦非徒干諸侯耳,兼羅文獻(xiàn),以資整理《詩》《書》,考訂《禮》《樂》也?鬃右粤嚱倘,傳、記多出自孔門,所以補(bǔ)經(jīng)文之未備者,故篇有成于孔子時,《禮記· 雜記》曰: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xué)士喪禮,《士喪禮》于是乎書;蚱呤雍笳摺!秵史罚捍饶溉缒。傳曰:慈母者,何也?傳曰:妾之無子者,妾子之無母者,父命妾曰,女以為子;命子曰,女以為母。若是,則生養(yǎng)之……傳復(fù)引傳,此是篇之成在七十子后。舊題《喪服》子夏傳者不確,《武威漢簡》不題子夏傳。梁啟超《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吩疲哼@五六篇《喪禮》是孔子手定或儒家寫定的。儒家筆之成篇是也,然其儀節(jié)禮制,固已施于孔子時矣!墩撜Z· 季氏》篇曰:不學(xué)《禮》,無以立,鯉退而學(xué)《禮》。與《詩》并舉,可知已有教材也!墩撜Z· 衛(wèi)靈公》篇曰: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栋速菲唬鹤釉唬褐鼙O(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文即禮也。是欲考《儀禮》之服飾制度,當(dāng)以春秋時物視之也。
夫《儀禮》乃以事儀為經(jīng)、人物為緯而成篇,故其服飾隨文散見,治之者,代不乏人,而以鄭氏為宗。后之學(xué)者,或囿于紙面,或昧于時代,或失于一偏,多不足以觀其會通,得其真是。近年春秋、戰(zhàn)國、秦、漢文物相繼出土,有可資《儀禮》服飾之佐證者,乃思取以與典籍所載相稽驗,期得近其實象,此《儀禮服飾考辨》之所由作也。爰謹(jǐn)承高師仲華,及林師景伊之指導(dǎo),寒暑三易,撰就茲編,計六章,首章考敘服飾之源流、形制之標(biāo)準(zhǔn)、文飾之意義;二章為名義之考辨;三章為色度之考辨;四章為服章之考辨;五章為形制之考辨;六章?lián)椧钥急娼?jīng)義;都十五萬余言、表八、圖五種。
夫周禮誠戰(zhàn)國末年之理想制度本梁啟超《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以其去《儀禮》未遠(yuǎn),而《禮記》固有與《儀禮》相為統(tǒng)屬者,乃取以為主,輔以鄭注,斟酌賈、孔二疏,旁稽歷代載籍及治先秦典籍文物者所說,參驗臺北故宮及近年出土實物,以推考其服飾之色彩、紋飾、形制,而統(tǒng)計、分析、類別、比次之,于是《儀禮》之服飾得以成完整之體系,并辨鏡歷來說《儀禮》服飾者之是非,而彰其得失焉。如以幾何學(xué)推算冕前延之尺寸,證成鄭說;考五服绖之差降,辨明賈誤;擬華蟲之象即鳳,黻為绹文之狀,覲禮王服當(dāng)為九章。予《左傳》 韎韋之跗注以新解,辨《論語》繪事后素鄭、朱之異訓(xùn),自謂一得之愚,而未敢必也。不幸值此稿初成之日,竟先父溘然逝世之時,重檢茲編,略事修訂,居喪讀禮,情何以堪!乃歲月如流,服制已說,而親恩無報之期矣。際茲印行,謹(jǐn)以是書呈獻(xiàn)吾父在天之靈;而于指導(dǎo)教授先生之督教,謹(jǐn)申謝意。復(fù)祈他日春秋服飾實物面世,或得證此考辨之得與失,誠學(xué)術(shù)文化與愚之大幸,尤望達(dá)人博學(xué),有以教正焉。
王關(guān)仕于臺北
一九七六年夏
《臺灣地區(qū)國學(xué)叢書》總序 / 1
高 序 / 5
自 序 / 9
第一章 服飾 / 1
第一節(jié) 服飾之由來 / 3
第二節(jié) 服名之所因 / 5
第三節(jié) 采色之意義 / 7
第四節(jié) 文飾之作用 / 8
第五節(jié) 形制之尺升 / 9
第二章 名義 / 11
第一節(jié) 首服 / 13
第二節(jié) 衣裳 / 37
第三節(jié) 帶 / 54
第四節(jié) 屨 / 59
第五節(jié) 佩杖 / 63
第三章 采色 / 69
第一節(jié) 赤系 / 71
第二節(jié) 黑系 / 78
第三節(jié) 青 / 85
第四節(jié) 黃 / 87
第五節(jié) 白素 / 89
第四章 文飾 / 93
第一節(jié) 服章之?dāng)?shù)序 / 95
第二節(jié) 服章之圖象 / 114
第三節(jié) 服章之色飾 / 134
第四節(jié) 服章之排列 / 139
第五節(jié) 覲禮之冕服 / 142
第五章 形制 / 151
第一節(jié) 冠 / 153
第二節(jié) 冕 / 168
第三節(jié) 弁 / 183
第四節(jié) 绖 / 188
第五節(jié) 發(fā)飾 / 194
第六節(jié) 衣裳 / 202
第七節(jié) 帶 / 224
第八節(jié) 韠韨 / 229
第九節(jié) 屨 / 234
第十節(jié) 佩杖 / 237
第六章 余論 / 239
《尚書· 皋陶》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龍華蟲作繪;藻火粉米黼黻刺繡臆解 / 241
《左傳》韎韋之跗注臆解 / 245
《論語》繪事后素鄭、朱異訓(xùn)辨 / 248
引用書目 /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