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至古稀,知名美籍華裔地理學家、人文主義地理學之父段義孚回溯了自己的人生。他把童年放在世界格局的大舞臺中聯(lián)動敘事,回憶在歐美求學的歲月,提及自己選擇地理學的原因,并將自己的生理和精神特質(zhì)展示給讀者,坦率而真誠地完成了對自我的剖析和反思。
從中國、澳大利亞、菲律賓到英國、美國,輾轉(zhuǎn)于不同文化的段義孚,是一名真正的世界主義者。他的世界,從行為和事件走向了觀念和思想,超越了狹隘的地方主義,而擁抱了更為遼闊的人類文明。如何在平凡的事物與事件里,去體察個體生命的意義?怎樣的人生才是美好的?段義孚的經(jīng)歷也許是特殊的,但他的問題卻是普遍的,也正因如此,他的觀念與思想,仍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
★人文主義地理學之父段義孚完整自傳首度引進,收錄未公開發(fā)表演講稿及萬字譯后記。一次面向自我與他者的生命寫作,全景呈現(xiàn)段義孚豐富而敏感的內(nèi)心世界,交織著情感、思想與精神,在平凡的事物與事件中,看見個體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文化地理學家周尚意教授誠摯推薦!
★從宇宙走向爐臺,記錄段義孚不同尋常的反向人生。跟隨外交官父親的腳步,少年段義孚站在了世界的舞臺,成為人群的焦點,然而成年的他卻全身而退,回到學術(shù)的角落來思考人生。大多數(shù)人是從自我走向世界,而他則是從世界走向了自我。這種反向的人生意味著什么?是一種逃避,還是對心靈的追求?
★袒露隱秘的情感生活,直面生命力的缺失和對親密關(guān)系的渴慕。對母親的無比依戀,與父親的微妙相處,深深地影響了段義孚的個性。洪堡般的感情,隱秘而又幽微,選擇終身不婚的段義孚,又該如何面對這種親密關(guān)系帶來的困境?
★回溯學術(shù)志業(yè),展現(xiàn)人文主義地理學的思想。串起《戀地情結(jié)》《空間與地方》《制造寵物》《逃避主義》等十本段氏著作,他的學術(shù)生涯就是他的家,每一本書都仿佛是一個房間,等待讀者去探索。
★指向永恒的精神世界,試圖回答我是誰的終極命題。自我審視讓我更加明白自己是誰,而審視外界則讓我越發(fā)認清了外部現(xiàn)實的本質(zhì)。在自我與他者的來回審視中,段義孚像是一名古希臘人,思考微小個體與永恒命運的關(guān)系。
★新銳設(shè)計師陳威伸傾力打磨,打破傳統(tǒng),突破常規(guī)!蒙德里安式藍綠撞色拼接護封,呈現(xiàn)后現(xiàn)代主義基調(diào),凸顯段義孚特立獨行的個性。絲網(wǎng)印刷內(nèi)封,以線條和色塊表現(xiàn)段義孚所處的人生經(jīng)緯線。
推薦序 周尚意
《我是誰?》是一本學者自傳。作者段義孚先生是美國著名地理學家,人文主義地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他擁有的諸多學術(shù)帽子中,有兩頂比較重要。其一是美國藝術(shù)與科學院院士,其二是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段先生的許多著作業(yè)已譯為中文,故漢語世界的讀者對他的名字并不陌生。
我相信讀者選擇此書,并非僅僅沖著段先生的學術(shù)光環(huán)。就讀者群數(shù)量而言,學者自傳一定遜于各類明星、傳奇人物的自傳。如果書店中同時擺著航天英雄楊利偉的自傳《天地九重》和段先生的《我是誰?》,那么我估計前者的銷量更好。這是因為讀者多有獵奇之心。對于普通人而言,航天員的生活、學習、工作具有神秘的色彩。讀者透過楊利偉的自述,可以滿足一定的好奇心,同時也可以體會到宇航員面對困難和死亡挑戰(zhàn)時的英雄氣概、堅定信念。但是對于學者的自傳,人們的好奇心會少一些,甚至還有些許顧慮,唯恐讀不懂特定學術(shù)圈中的學術(shù)黑話。但是段先生的這本自傳可以打消讀者的這種顧慮,因為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地理學的抽象術(shù)語。當然,江湖中關(guān)于段先生的許多亦真亦假的傳聞,也可能是調(diào)動讀者好奇心的由頭。例如,這位人前羞澀的社恐學者,如何獲得英美人文社會科學界的認可?一個終生未婚的人是否擁有浪漫故事?北洋政府時期的臨時執(zhí)政、國務(wù)總理段祺瑞是不是段先生的伯父?段先生的父親與周恩來是什么關(guān)系?
不過,我向讀者推薦讀此書的出發(fā)點并非出于這些獵奇點。我的主要目的是,讓讀者通過閱讀此書,打破普遍的偏見地理學不是高深的學問。在資訊不發(fā)達的時代,像徐霞客、亞歷山大·洪堡那樣既能讀萬卷書,也能行萬里路的人,自然比其他人的地理知識豐富。但在遙感、互聯(lián)網(wǎng)等技術(shù)的支撐下,普通人可以迅速獲得世界某個角落的地理信息,甚至用 AI 生成地圖和文字。因此人們認為,不必將地理作為一門需要到大學里攻讀的學科。早在20 世紀70年代,段先生等人提出的人文主義地理學,就已經(jīng)回答了此問題,即人不斷對世界、對自己發(fā)出新的問題,這樣的能力是目前技術(shù)不能夠完成的。大數(shù)據(jù)驅(qū)動讓人工智能在人機對話的自然度、趣味性上有了巨大突破,但距離機器人形成完全自主意識還很遠。人們基于空間(space)、尺度(scale)和地方(place)這些地理核心概念而形成的循環(huán)感悟能力、不斷問答的能力,是需要在大學地理專業(yè)訓練中不斷培養(yǎng)的。
《我是誰?》看上去是段先生的自傳,我更建議讀者將之視為地理學術(shù)專著。本書于 1999年出版,當時我正在段先生就職的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地理系做富布萊特訪問學者。11月17日晚,出版社在大學書店舉辦了《我是誰?》的新書發(fā)布會,段先生在發(fā)言后回答了聽眾的許多問題。我當時買了一本,并請段先生簽字,而后與他合影,這是我們兩人的第一張合影。因為洗印出來的照片上有日期,所以我記得這個日子。當年的我,的確是將本書作為段先生的個人傳記來閱讀的。但是二十多年過后,我改變了看法。讀者可以邊讀邊理解段先生的地理思維邏輯。本書隱含著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基調(diào),即返回到思考的存在者。個人的存在有三個方面:1. 個人對周圍環(huán)境世界(Umwelt)的體驗,它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客觀經(jīng)驗。2. 個人對其他人(Mitwelt)的體驗,每個人都是以主觀的方式來體驗別人的。3. 自我的世界(Eigenwelt)。讀者甚至可以將本書與段先生的另外兩本書對比著看,一本是《回家記》,另一本是《人文主義地理學:對于意義的個體追尋》,兩書漢譯本已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在這兩本書中,段先生用大量篇幅敘述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且介紹的事情與《我是誰?》中的多不重合。
地理學家回答我是誰,是在時空坐標中定義的,尤其是在空間坐標中。段先生將自己定義為世界主義者,對自己生活過的地方及未曾去過的地方都有情感和判斷,而且這種情感和判斷構(gòu)成了他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地方感是段先生提出的學術(shù)概念。他的地方感是在不斷發(fā)展的,這種發(fā)展是在循環(huán)感悟和不斷問答的過程中推進的。因此,我們在讀《我是誰?》的時候,很難得到一個絕對積極或消極的地方感。這與有些傳記或文學作品不同。以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和戈爾丁的《蠅王》為例,這是兩部荒島文學作品,清晰展現(xiàn)了兩位作者各自對荒島的地方感!遏敒I遜漂流記》表現(xiàn)作者對文明戰(zhàn)勝野蠻的信心,而荒島激發(fā)了人的潛能,笛福的地方感是樂觀主義的;《蠅王》表現(xiàn)出作者對野蠻戰(zhàn)勝文明的失望,而荒島就是人性之惡的放大器,戈爾丁的地方感是悲觀主義的。
在真實世界中,好壞是交織在一起的,因此段先生在本書和后半生的其他學術(shù)著作中,總是從好的方面,看到壞的方面,再找另一個好的方面……是的,但是(yes,but)是他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的常用模式。我將之說成塞翁失馬模式。例如在本書中他描述了一次逃亡的經(jīng)歷:1938年日軍侵占上海,段先生的母親帶著四個孩子逃離上海,一路輾轉(zhuǎn),從上海到越南海防,再從海防到河內(nèi),繼而從河內(nèi)到昆明,而后再到重慶。8歲的段先生當時身上起了許多水泡,痛苦不堪,而他母親則用針挑破水泡,涂上藥膏,纏上紗布。從河內(nèi)到昆明的一路上,他們遇到許多糟糕的事情,原本這條路不會給段先生留下美好的地方感,可是段先生用但是二字扭轉(zhuǎn)了話鋒:也正是在這條公路上,我體會到了母親身上不為自己所知的品質(zhì)無限的溫柔和耐心。這樣的感受使他長大后開始保護母親。
有人會質(zhì)疑對母親的情感是否是地方感,但是借由一次身體的空間移動而產(chǎn)生的對自己、對他人、對自然的態(tài)度變化,也是地理學探討的內(nèi)容。這里的分析邏輯是:艱苦環(huán)境下的空間移動,促進了親人間的了解,使親情得以良性發(fā)展。
二十年后,段先生在《人文主義地理學:對于意義的個體追尋》中,已經(jīng)將塞翁失馬模式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他以亞歷山大大帝歷時多年的大規(guī)模軍事活動為例,推測亞歷山大大帝率軍橫掃希臘、小亞細亞、埃及、阿拉伯半島、伊朗高原和印度時,未必想到促進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但事實上交流和融合卻發(fā)生了,這是因為文化交流是人的普遍追求。此例的分析邏輯是:亞歷山大大帝實踐宏大的空間行動時,未必能估計到所到的效果。若他能從普遍的人性追求來展望,就可以預測到文化的交流是難以阻擋的趨勢。
人們喜歡讀獨特的人所寫的自傳,因為他 / 她會展示尋常人看不到或者忽視的一些事物。段先生應該算得上獨特的人,而且是對世界比較敏感的人。然而,段先生希望人們意識到,并非只有所謂獨特的人、偉大的人才能洞察世界、認識地理,每個尋常的人也都是獨特的人,可以通過不斷地觀察世界、感悟世界,生成自己的地理知識和地理觀念,從而更清晰、更自主地走完自己的一生。正如段先生在本書第一章中所寫的:即便是普通人常見的生活經(jīng)歷,也應該有普遍的旨趣和意義。如段先生說他們兄弟三人初到澳大利亞的中學,被粗魯?shù)耐瑢W嘲笑和欺負,讀者看到此處,會感同身受,反思這種人性之惡。段先生在《人文主義地理學》中也記錄了此事,足以見他的印象多么深刻。而恰恰是這種對和睦相處的普遍人性述求,讓讀者與自傳作者可以實現(xiàn)心靈的溝通,并一起思考我們?nèi)绾巫霾鸥袢恕?br />最后介紹兩位譯者,他們是我多年前畢業(yè)的學生,曾多次獨立和合作翻譯段先生的著作。他們的工作幫助我和所有尊敬段先生的人,更好地了解他的思想。
周尚意
2023年5月
于退思園
段義孚(19302022),美籍華裔地理學家,人文主義地理學之父,被稱為地理學界的小王子。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shù)與科學院院士。出生于天津的一個官宦世家,成長于中國與海外,求學于歐美,長期任教于明尼蘇達大學與威斯康星大學。代表作有《戀地情結(jié)》《空間與地方》《逃避主義》等。
推薦序 周尚意
第一章自傳:我的視角
第二章世界舞臺和公共事件
第三章我的個性:從父母到巖土
第四章親密:從正義到愛
第五章地理學拯救了我
第六章美好的人生?
致謝
附錄 2012年的一次演講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