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茶史、茶器,給初學者的啟蒙;識茶、泡茶、品茶,感知生命細致刻度。
美食作家、資深媒體人王愷,歷經(jīng)十余年,尋訪各大茶產(chǎn)地、茶人、茶空間,拿到一手珍貴資料,寫就《茶有真香》。他從不辨茶之好壞的生手,變成茶湯略一沾唇,就能判斷出茶地風貌和制茶工藝的老茶客,結合自身經(jīng)驗和多年研究,引領大家推開茶之門:
茶之歷史從唐至今,千年流轉
茶之風土茶山種植、茶葉制作
茶之品飲識茶、鑒茶、泡茶、品茶
茶道美學茶器、茶席、茶會
這是一趟以茶為引,關照內(nèi)心的認知之旅。既學習茶知識,也在感知茶事間體悟傳統(tǒng)雅事精髓,為日常增添豐饒滋味,于喧囂世界尋覓一處寧靜之所。
1、寫給大家的茶界啟蒙,從喝茶到懂茶
包含茶之歷史、茶之風土、茶之制作、茶之器物、茶之沖泡、茶之禮儀。
2、踏訪茶的山水、人文與市井,記錄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
遍訪名叢,廣西六堡茶、黃山太平猴魁、祁門紅茶、武夷巖茶、云南古樹普洱......尋訪非遺傳人,記錄中國茶珍貴的種植、采摘、制作與沖泡技藝。
3、還原傳統(tǒng)雅事精髓,為日常增添豐饒滋味
中國茶千年更迭,正值復興,本書記錄當代茶人的深耕細節(jié)、茶事審美的革新,展現(xiàn)古典雅事與現(xiàn)代生活結合的可能從一杯茶開始,構建屬于自己的生活美學。
4、破除謬誤傳說,參照《茶經(jīng)》體例,專業(yè)記錄和研究
中國有茶道嗎?普洱越陳越香?天價茶是怎么回事?茶和器如何搭配?為何不同人泡出的茶味道不同?十年走訪,從茶山到茶席,用事實為茶圈祛魅。
5、在喧囂世界,用茶道關照內(nèi)心
茶之一物,不僅局限于品和飲,從口腔至心靈,是一個更闊大、更有趣的世界。王愷尋訪重要茶人、茶空間、茶葉研究者,回歸茶之真香,呼喚那杯天然的、雅致的、清新的茶,追溯共同的文化血脈,為心靈覓一處安穩(wěn)。
序:茶路上的陌生人
在雜志工作期間,我開始做與茶有關的報道,一晃已經(jīng)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真正的啟蒙,誕生在自己單獨負責《茶之道》?。還記得那是2010年,我所工作過的雜志也算得上當年的頂流,直接派我去日本尋訪茶道。我還記得在京都的寒冷空氣里走進古老的表千家茶庭的感覺,一瞬間被美擊潰,穿著木屐在濕滑的苔蘚上行走,除了戰(zhàn)戰(zhàn)兢兢,更多的是感觸,我們走過的地面,沉浸在時間之河里。
青苔所代表的,不僅是景觀,更是時間,時間里不變的茶意成就了這個幾百年幾乎凝固的茶空間。茶,絕非僅僅是飲品,更凝聚了精神。物質(zhì)層面的茶并不是一切。
這是一種古老的東方審美,嚴格地說,是古代東亞諸國,中國、朝韓以及日本文化之間生生不息、流轉騰挪的審美流動。就像柳宗悅所說,中國是坐享大陸的泱泱大國,江河浩蕩,重巖疊嶂,原野無際,這里地老石堅,祁寒酷暑。正是在這樣一片大陸上,誕生了古老的茶樹,衍生出制茶喝茶品茶之法則,又東移到日本、朝鮮,被當?shù)匚幕、改造,?chuàng)造出一個更多彩、更豐富的茶的世界。這里面,既包含了茶道審美之同與不同,又包含了風土種植、茶葉制作、茶具深耕、茶湯沖泡的各個細致入微的世界,一旦進入這個世界,想輕易脫身而出,是道難題。
十多年一晃而過,出于偶然或者必然,我一直在茶的這個世界里打轉。見聞、尋訪、探究之外,自己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對茶世界的鑒賞能力,正好這也是中國茶復興的十年。也有人說,這是繼宋代、明代之后,中國茶的第三次復興。我們不用一上來就給自己戴上這種高帽,說自己親歷了茶業(yè)復興之路,但確實,這十年,是中國茶在各個領域深耕的年份,無論是種植方法的改良,還是茶具制作的精細,乃至茶事審美的革新,都有著過去一百年所未見的新氣象,這是我個人的幸運;能浸淫其中,將自己所見所聞所品記錄下來,則是我的責任。
因為接觸的世界相對開闊,所以我對茶的認知一直是開放的,并不局限于一隅,也并不特別執(zhí)著于審查國別,記得剛開始寫茶文章的時候,就有人不斷質(zhì)疑我,例如只有日本才說茶道,我們中國人就是喝茶;只有臺灣才做茶會,大陸習慣在菜市場喝茶;精細的喝茶是做作,大碗喝茶才是正道。
這些質(zhì)疑,開始會對我形成影響,但逐漸在我心里喪失了挑戰(zhàn)性,中日韓朝的茶系統(tǒng)循環(huán)往復,彼此影響,本來沒有必要一定要分出彼此、高下,幾者相互刺激,形成了今日中國茶的局面。舉個例子,前幾年的日本茶道具出口中國,推動了中國茶具的精細化發(fā)展,一部分作者陶瓷在中國成長起來,豐富了當下的中國茶具世界,并且我們的陶藝家的展覽開始東渡日本,讓他們欣賞其中連綿不斷的古典之美。
把我自己的習茶之路回望一遍,也能更好地把這本書的結構說明白,這大概就是這篇文章的意義。
給自己掃盲
還比較茶盲的時候,我也是用耳朵去喝茶,而不是用身體去喝茶,只以為龍井就是茶葉中的絕品。去西湖附近的龍井村采訪,得了兩盒三等的散茶,如獲至寶,帶回家給父親泡著喝,結果喝起來遠不如村里喝的滋味,現(xiàn)在也沒想明白,是水的緣故,還是茶葉被調(diào)了包。
那時候有位在中茶公司工作的朋友總是告訴我,綠茶最高貴,什么普洱茶、黑茶,都是很低廉的茶葉,屬于粗茶,出口邊疆的,不過他并沒有科學的標準。沒多久,他又告訴我,六堡茶還不錯,屬于黑茶中的精品。過陣子又說,大紅袍也不錯,不比綠茶差,尤其是他們公司的出品。這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他的標準全是他們公司市場推廣的結果,公司流行賣什么茶,他就告訴我什么茶好。也不知道是真不明白,還是誠心想把我變成中茶公司的忠實擁護者。事實上,我和他的接觸,正代表著一般茶客和茶商的接觸過程市場推銷什么茶,大家就跟著買什么茶。
各個城市興起的茶城成了知識的核心地帶,茶商成了權威喝茶人。
十一二年前,不僅僅我是茶盲,多數(shù)人都是。鐵觀音今年炒到多少錢一斤,普洱漲價了,安化黑茶升值了,巖茶炒到天價了……接觸一個喝茶的人,聽到的往往不是茶的知識,而是各種茶的花頭、茶的價格,喝茶倒成了次要的事情。也就是這種情況下,我們刊物做了第一期茶葉的選題,同事去了普洱產(chǎn)地,寫了茶葉飛漲的秘密,我留在北京做補充采訪,找了個茶客,讓他談談對各種茶的印象,我現(xiàn)在還記得他的茶室軒敞,一進門的地方放著一套日本武士服。
主人興致高,手舞足蹈地談著他的茶和他華麗的收藏,那時候的愛茶者大率類此,都是玩家。他玩得尤其深入,自己去武夷山做茶。那是我第一次聽說愛茶者應該自己深入茶山,盡管他坦承自己做得不好,火候掌握有誤。從福建來茶室?guī)凸さ男∶媒野l(fā)他,說他做茶,把整個空間弄得煙熏火燎,茶還沒做好。但是這種玩得身體力行的精神,后來還是被我偷學到了,自己后來走茶山,只要是做茶季,都是恨不能親自上陣,一定要摸摸機器才甘心。
那篇文章應該是在完全不懂茶的狀態(tài)下的胡言亂語。接下來幾年,我曾經(jīng)供職的刊物都有關于茶的封面專題,我們開始有機會走進茶山,這才是理解茶的開始。不再像以往那樣,僅僅在北京聽人吹牛,在空洞的想象中進入茶的世界。記得第一次是做綠茶之道,我去的是安徽黃山,尋訪太平猴魁和黃山毛峰的原產(chǎn)地,只有去到那些偏遠得難以到達的原產(chǎn)地,才知道在京城里所聽的那些道聽途說多么虛妄,多么沒有根據(jù)。
還記得在北京聽茶客吹牛,說太平猴魁之所以香甜,是因為茶田在高山上,都是猴子才能到達的地方。更有離奇說法,說猴魁與鴉片有關,茶田雜種鴉片,所以香甜,這種道聽途說的流言,在喝茶者之中有大的市場,大家都用耳朵喝茶,當然是越傳奇越好。
太平鎮(zhèn)就在黃山腳下,猴魁產(chǎn)地確實難去,需要先坐汽車,再改乘船,上岸后還需要乘坐拖拉機走狹窄山路,最后還需要徒步但并非不可抵達,也并沒有那么多的猴子采茶的神怪,就是高山云霧地的好茶而已。茶樹品種特殊,制作工藝精當,加上當?shù)仫L土的特殊性,誕生了回甘頗好的綠茶;馗蔬@項,是坐在車里拿保溫杯喝泡了一兩個小時的猴魁所感受到的,如此粗糙的泡法,還能有喉頭清涼的感覺這是幾天調(diào)查下來的結果。
其實這就是去產(chǎn)地的好處,能夠和茶農(nóng)面對面,拋棄浮在表面的傳說,也能親身感受某種茶的魅力,這靠翻書也難以達到。
……
六大部分,在某種程度上,是和偉大的陸羽的著作《茶經(jīng)》做呼應,涉及到茶之風土,茶之制作,茶之器物,茶之沖泡,茶之禮儀,為當下十年來中國茶做了一個時代記錄,近乎一本當代的茶經(jīng)尋訪記錄,一個學徒從不懂到相對專業(yè)的記錄。
我很喜歡這些記錄,不僅僅是成一書本,得益也是身體的。因為研究和寫作,我從一個不辨茶之好壞的生手,變成了茶湯略一沾唇,就能判斷出茶地風貌和制茶工藝優(yōu)缺點的所謂老茶客,能通過調(diào)整器物和水溫,讓茶湯更完美的新茶人,這都是身體的收獲直接影響到心靈。
不過還是知道分寸的,如果茶事也屬于修行,我還是剛進入大門的陌生人,剛剛推開茶之門,見到了滿目琳瑯,沒有見到路之崎嶇、艱苦和險峻,相比起那些耕耘了一輩子的老茶人來說,我永遠過于年輕和大膽。
王愷
王愷,作家、資深媒體人,《三聯(lián)生活周刊》前主筆。著有《浪食記》《中國人超會吃》等。專研飲食文化,雅擅茶道、花道等生活方式。
序 茶路上的陌生人
第一章 茶史
從《茶經(jīng)》開始的茶之認知
茶器,千年流轉
第二章 茶之味
茶香何來
源頭活水
尋訪六堡茶:黑茶之雅香
黃山訪太平猴魁:蘭香不絕于縷
尋找祁門香:傳說中的國禮茶尚存否
二訪武夷巖茶: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名叢
巖茶何以復雜:山場、做工、品飲
初探云南茶山:古樹普洱的豐厚滋味
再探云南茶山:山頭茶的正確打開方式
普洱熟茶:等待被開發(fā)的價值
第三章 人與茶
葉榮枝:尋找茶之真味
何作如:老方法做老茶
何。何娜说淖非
李曙韻:茶與器之延伸
第四章 茶器
中國宮廷紫砂:工藝之美
日本古茶具:博物館里的茶道軌跡
日本茶器的流變:無盡禪意
韓國茶器:隱居者的世界
第五章 茶室與茶會
清香齋和二號院:山水意境
紫藤廬:無何有之鄉(xiāng)
食養(yǎng)山房:靜之徐清
臺北茶室巡游:多元意趣
和敬清寂的京都茶室
第六章 茶道之旅
京都抹茶道:探詢千家流派
京都煎茶道:中日循環(huán)往復的交流
在韓國,古樸茶道親歷記
臺灣地區(qū)茶道:文化與美學
跋 一個人的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