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歐洲、美洲、大洋洲國家的20世紀建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的20世紀建筑,21世紀的當代建筑3部分,通過 30多篇文章,系統(tǒng)闡述了作者對世界現(xiàn)代建筑創(chuàng)作及發(fā)展的理解,及對未來建筑的展望。作者在長年學習和研究建筑的過程中,陸續(xù)記錄下其有關建筑歷史、建筑理論和建筑創(chuàng)作的學習體會,于90歲后集結成本書。全書統(tǒng)覽20世紀世界現(xiàn)代建筑,以歷史發(fā)展為引線,將典型建筑精品案例串聯(lián)起來,進行分類與解讀,讓讀者能夠看到這些建筑精品在時間上的前因后果。全書論述深入淺出,不僅適合建筑專業(yè)讀者學習,更是一本由建筑大家寫給廣大讀者的普及書,借由本書,培育建筑欣賞的能力,如同學習詩歌、繪畫一樣,讓生活更有情趣。
前 言
第一部分 歐洲、美洲、大洋洲國家的20世紀建筑 001
構成主義時期 002
一 與什么分離?
——“新藝術”(Art Nouveau)和維也納分離派
(The Vienna Secession,1890—1910) 002
二 要表現(xiàn)什么?
——達利、高迪與表現(xiàn)主義(Expressionism,1910—) 010
三 藝術要走上大街
——俄羅斯構成派(Constructivism,1920—1949) 016
四 抽象化的嘗試
——荷蘭的風格派(De Stijl,1917—1931) 025
現(xiàn)代主義時期 027
五 保護自然
——美國F.賴特與芬蘭A. 阿爾托的“有機性”(Organic) 027
六 現(xiàn)代主義(一)
——格羅皮烏斯:包豪斯(Bauhaus)與“新客觀性”
(New Objectivity,1919—1933) 036
目錄
viii
七 現(xiàn)代主義(二)
——“裝飾藝術”(Art Deco)與“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042
八 現(xiàn)代主義(三)
——新紀念性:路易斯·康 049
九 現(xiàn)代主義(四)
——國際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勒·柯布西耶與CIAM 053
十 現(xiàn)代主義(五)
——場所精神:X 組(Team X),成為CIAM的掘墓人
(1953—1963) 061
后現(xiàn)代主義與近現(xiàn)代主義混戰(zhàn)時期 067
十一 后現(xiàn)代主義(Post Modern)(一)
——美國:文丘里、摩爾、格雷夫斯 067
十二 后現(xiàn)代主義(二)
——歐洲:斯特林、霍萊因、波菲爾 070
十三 解構
——屈米的“瘋狂”(1980年代)與艾森曼的“加法”
(1990年代—) 072
十四 近現(xiàn)代主義(Late Modern)
——既沒有死亡,也不是“晚期” 074
十五 一段插話 082
十六 “批判地域主義”對“普世文明”的抵抗 084
十七 “現(xiàn)代建筑”的反思性實踐
——地形、形態(tài)、持續(xù)性、物質(zhì)性、人居、公共形式 087
十八 新的挑戰(zhàn)(一)
——B. 屈米的“非理性”(Irrationality)與F. 蓋里的
“肖像建筑”(Iconic Building) 089
十九 新的挑戰(zhàn)(二)
——Z.哈迪德的流動性 092
廿 新的挑戰(zhàn)(三)
——R. 庫哈斯的“策劃”以及“多孔通道理論” 094
ix
廿一 俄羅斯—蘇聯(lián)—獨聯(lián)體的建筑 098
廿二 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建筑 100
第二部分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的20世紀建筑 103
廿三 日本、朝鮮、韓國的建筑 104
廿四 拉美國家的建筑 107
廿五 非洲國家的建筑 111
廿六 南亞國家的建筑 116
廿七 東南亞國家和南太平洋島國的建筑 119
廿八 中、近東國家的建筑 125
廿九 中國的建筑 130
第三部分 21世紀的當代建筑 137
卅 21世紀的當代建筑概述 138
(一)21世紀開端的三位“元老建筑師”
——蓋里、哈迪德、庫哈斯 139
(二)開路先鋒一:赫爾佐格與德梅隆 141
(三)開路先鋒二:D.里布斯金 143
(四)開路先鋒三:S. 卡拉特拉瓦 144
卅一 當代建筑實例 145
結語 158
參考文獻 159
后記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