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內(nèi)在進階、認知升維、角度偏差、因勢而動四個方向,講述成事的硬核術,如何從“軟肋”中逆襲,用有限的行動做對的事。通過巧妙的智慧成就事業(yè),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擁有良好的心態(tài),以此博取個人獨一無二的成事通途。
狐貍先生,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工商管理專業(yè)畢業(yè),職業(yè)為規(guī)劃師。擅長對個人職業(yè)發(fā)展方向、企業(yè)發(fā)展方向進行規(guī)劃。喜歡從歷史中找尋對當下個人職業(yè)、企業(yè)發(fā)展有幫助的材料。
人,才是重要的成事資源
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實則是一種強化自我與他人的策略關系。
無論如何,你都應該相信人才是□重要的資源,因為各種資源、機會、信息,甚至喜好的來源都出自人。例如 , 你和小強的多年合作源自大學時代,不過那是因為有小冬的存在,他為你牽上了一根線。若少了這根線,小強則可能不會帶著那個能改□你命運的機會來找你。同樣,若沒有這層合作關系,小強在資金短缺的時候,你也不會把小曾、小李……介紹給小強認識。因此,在這一前
一后的聯(lián)盟關系中,資金和協(xié)助都是雙向流動的,而這里面都是因為有“人”這個重要資源在起作用。
我們原本沒有交集,但兩個曾在同一環(huán)境里相處
的人因各種原因分布在世界各地。有一天,你和他有了
聯(lián)系,你和他,你和別人,他和別人……你看,這當中
產(chǎn)生交集了嗎?人與人之間的資源就是這樣雙向流動的。
久而久之,在時間的推動下,你的資源會越來越廣。就像“裂□效應”一樣,自己成為非常重要的資源。我們來看一個案例。在教育培訓行業(yè),一位老師□初班上只有一個學生,但這位老師明白“人”這個資源的重要性,于是他在服務好這個學生的同時,很自然地認識了這個學生的同學,以及這個學
生的家長。于是,他們彼此之間就形成了一種人際資源。幾周后,這位老師的班上有了新生。從時間效應來看,一位老師服務一個學生花費的精力和服務兩個學生所花費的精力沒有太大的區(qū)別,但老師所獲得的報酬卻增多了。在微信圈有一個眾所周知的說法,“給我 50 個人,我就能裂□出成百上千的人”,可見“人”在資源暴增的因素中占據(jù)重要位置。
“人”的作用當然不止這些。
在一部名為《為什么精英都有超級人脈》的書里,作者講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人也可以是看門人”,按照作者的論述,“如果你想要升遷,那么深厚的人脈、與老板搞好關系比你的能力還重要。當然,這不是指糟糕的任人唯親或‘辦公室政治’,雖然有時候很不幸會發(fā)生這種狀況”。這種說法證據(jù)來源于□□福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杰弗里·普費弗的論據(jù)收集。
在說完作者論述的觀點后,我們再說“看門人”到底指什么呢?簡言之,“看門人”就是指能看到“門”里面的人,這個“門”就是由“人”組成的資源或者人際關系網(wǎng)。如果一個人沒有“入門”,就表明他極有可能是這樣的人:要么是冷眼旁觀,要么是一個不合群的人,抑或他根本不愿意參與到這
種人際關系中來!翱撮T人”一定是一個懂得利用良好資源的人,他也一定重視“人”這個資源的強大力量。我們會在現(xiàn)實中發(fā)現(xiàn)一種讓人“很不服氣”的現(xiàn)象:即使這個人能力稍差一點,只要他能和人相處融洽、在團隊里有貢獻,他還是比能力強、但無法進行團隊合作的人對公司更有益。
“人”這個重要的資源在實現(xiàn)“裂□”后,就會產(chǎn)生一種我們熟知的關系,即“人際關系”。在這樣的關系當中每一個人都帶有磁場,它們強弱不一。如果你是強的那一個,那你身邊的人會塑造成“你作為強者的樣子”。這是因為一個人的行為和理念是有感染力的。早些年,特別流行一種叫“吸引力法則”的觀念,我們可用它來闡釋這種現(xiàn)象。這是一個人更加注重自我影響力的塑造,也是迅速擴建人際圈的制勝之道。當你很容易“感染”到朋友的情緒、行為,你自然會成為他們的意見領袖。反之,當你的情緒被他人感染,你會不自覺地模仿他們的行為,并把他們的價值觀□成自己的價值觀。這時候,如果這個人的能力大于你,例如他具有超強的執(zhí)行力,他能迅速把事情完成,絕不拖泥帶水,那么你很可能也會像他那樣。因此,彼此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了人際關系中的一種特定存在。當你還在為自己沒有資源而苦惱時,不妨記住這樣一句話:改□自己的□快方法,就是和那些已經(jīng)達成你目標的人相處。
關系的復雜、多樣是讓我們□為頭疼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nèi)绾纹平膺@一難題呢?其實,所有復雜的關系都是人為的。想要在復雜的關系中精準定位,做成一件事,我們可以用“對”與“錯”來衡量。如果你覺得關系復雜,不妨將自己的方向定在“培養(yǎng)專業(yè)關系”上。要做到這一點,需要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老祖宗推崇的準則就是“真誠”。
人之關系越復雜,越容易產(chǎn)生分歧!皩Α迸c“錯”不
是簡單地非此即彼的判斷,反而應該是“對”與“錯”的換
位思考。而要做到這一點,真誠是□重要的。
和他人培養(yǎng)真誠的關系,至少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世界。以創(chuàng)業(yè)者為例,沒人比經(jīng)驗豐富的創(chuàng)業(yè)者更了解這一點。當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盡心做出了一件成功的商品(指人們愿意付錢去購買這件商品)時,他一定充分考慮了顧客的需求。也就是說,創(chuàng)業(yè)者是“真誠地站在顧客的一方來思考問題,成就商品”。
聯(lián)系到你而言,表示你也考慮到了“了解顧客在想什么”的重要性。
對此,新創(chuàng)企業(yè)投資人保羅·格雷厄姆認為,作為一名欲成事者想要發(fā)現(xiàn)大家的需求,就必須“去處理人類經(jīng)驗中□難的問題:如何從別人的角度來看事情,而不是只想到自己”。這種“利他”的思維模式將在人際關系中起到助推作用,但很多人很難跨越心中“自我”那道坎。當你明白真正“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的重要性,并為此付諸有效行動時,對方才會開始與你培養(yǎng)出真誠的關系。
必須再次強調(diào),這一點的確很難做到。
創(chuàng)業(yè)者當然可以通過他的渠道觀察到銷售的起伏,并以此為依據(jù)衡量自己對顧客了解到何種程度。然而,具體到日常社交生活中,我們往往無法得到立即的回應,很有可能“等到花兒也謝了”依然得不到我們想要的。更難的是,我們會不自覺地想到一切都應該是圍著我們運轉的,這種由己出發(fā)的心智正在一點點吞噬著你。這一點正如已故作家戴維·福斯特·華萊士所言,“你經(jīng)歷過的一切,都是以你為絕對中心。你體驗的世界就在你前方、后方、左方或右方,在你的電視或計算機屏幕上”。
其實,上述心理都是一名欲成事者常有的心態(tài)。他們太急功近利了,渴望自己的付出立刻就得到回報。其結果大都適得其反,先前的付出幾近白費。因此,“思考如何幫助對方、和對方合作,而不是想著你能從對方身上得到什么”才是一個人“做對事情”的有效之法。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先把那些容易浮現(xiàn)的念頭擱在一邊,先想想如何幫助對方,以后再想你能尋求什么回報”。
許多人事先考慮的是大腦里□□浮現(xiàn)出來的。例如,當你有機會接觸成功人士時,你會很自然地、快速地想到“這個人能為我做什么”。如果你和一位著名演員見面,從常理上講,我們也不能怪你一心只想和他合影。如果你和一位投資人一起進餐,你自然會有想說服他捐助你或者投資你的想法,畢竟這樣的機會不可多得。我這樣說,不是要你崇高到完全沒有一絲自利的想法,至少不要在機會面前表現(xiàn)得急不可耐,或者喪失了理智 — 人性的弱點在這時候必將成為你的絆腳石。
根據(jù)一份有關協(xié)商交涉的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協(xié)商高手和一般協(xié)商者的主要差異在于尋找共同利益、詢問有關對方的問題,以及建立共同立場所花的時間”。那些“有效的協(xié)商者會花較多的時間做這些事情,思考讓對方真正受惠的方法,而不是純粹為了自利,硬要對方接受苛刻的條件”。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 — 找到平衡點,互惠互利。走在“成事之路”上的你也應該這樣做,先從對合作方展現(xiàn)出誠摯的善意開始。之后的“層層推進、水到渠成”都是成事者為你精心準備的關鍵詞。
“如何贏得朋友及影響別人”是戴爾·卡耐基作品《人性的弱點》的直譯原書名。前者的書名直譯不如后者《人性的弱點》書名更貼切。如果按照前者的直白理解,我們會更加處心積慮地去“贏得”朋友。然而,朋友并非你擁有的資產(chǎn),他是你的盟友、你的合作伙伴。正如《為什么精英都有超級人脈》一書里的描述,“你可以想象在跳國標舞時,你的任務是和對方一起移動,溫和地引導或跟隨著對方。那是一種有深度的互動,若是想把朋友當成對象那樣贏過來,就會完全破壞雙方的努力”。
由此,我們會不自覺地想到一個人要做對一件事有多么難。可是,人作為事情的思考者、執(zhí)行者……確實需要“三思而后行”。〕悄悴幌霌碛羞@樣的成事資源。
很少有人會坦承用這種方式“贏得”關系,但他們的行動舉止卻表露無遺,關系也因此受到影響。戴爾·卡耐基的本意是如此嗎?很多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些想做對事情的人”已經(jīng)很努力了,偏偏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于是,我們會鄙夷地評價他們:瞧!這是一個多么做作的人。∷坪鹾懿徽嬲\。
所有人都在乎真誠。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當你能看出某人刻意展現(xiàn)誠意時,你就缺乏興趣了。這一刻的感覺就像你和某人對話時,對方刻意省去你的姓氏,總是不分場合直呼你的小名一樣。
美國著名小說家喬納森·弗蘭岑的分析充滿了深刻而易懂的道理?他說,不真誠的人,老是執(zhí)迷于真誠。真誠與合作是什么關系呢?真誠能帶給你合作的思維定式。一旦合作的思維定式無法建立,關系就難以培養(yǎng)。合作就無從談起。合作的思維定式一定是拉近距離,把“我”改成“我們”,所以再也不要與朋友見面及認識新朋友時自然而然地自問:“這對‘我’有什么好處?”而是自問:“這對‘我們’有什么好處?”很多關于人脈的書過多地強調(diào)“處心積慮”,反而忽略了“合作”“成事”是“我們”的事,而不是“我”一個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