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法帖名品(12開):大觀太清樓帖(第四卷)
定 價:20 元
- 作者:亓興隆,鄭曉,孟堯 編
- 出版時間:2020/3/1
- ISBN:9787534457944
- 出 版 社: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J292.23
- 頁碼: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
- 開本:16開
《中國歷代法帖名品(12開):大觀太清樓帖(第四卷)》又稱《大觀帖》,北宋官刻叢帖。因其在摹刻上更比《閣帖》精細準確得多,筆畫沉著豐腴,使轉(zhuǎn)縱橫都能體現(xiàn)用筆之妙,因而獲得極高的評價,被認為是宋代刻帖中的精品。有書甚至言之為古代刻帖精品。
宋大觀初年,徽宗趙估鑒于太宗時所摹刻的《淳化秘合法帖》(簡稱《淳化閣帖》或稱《閣帖》)年久板裂不可復(fù)揭,又因《閣帖》的編次、勾摹都有不少謬誤,因此在大觀三年(1109年),詔依《淳化閣帖》重為摹刻,并出御府所藏墨跡,更定部分次序和錯誤,勾摹上石,刻成法帖十卷。每卷末刻大觀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楷書二行,以別于《淳化閣帖》。其摹刻情況記載于宋人著作中,見有陳思《寶刻叢編》中施宿《大觀帖釋文序》:大觀初徽宗視《淳化帖》板以皴裂,而王著一時標題多誤,臨摹或失真。詔出墨跡更定匯次,訂其筆意,仍俾蔡京書簽及卷首,刊石太清樓下。又宋曾宏父《石刻鋪敘》卷上:大觀帖,徽宗視《淳化帖》石己皴裂且王著標題多誤,詔出墨跡更定匯次。較《淳化》所刻,非若《絳帖》,它有去取增減,祗并武帝一帖合于西晉武帝帖后,擇七卷右軍帖內(nèi)誤入智永書,列在第五卷,合首卷古帖三段并而歸一及躋晉宣于晉武上之類,使先后次序不紊,迨名臣帖亦然。俾蔡京書之及卷首末,刊石太清樓下。此正國朝盛時,典章文物桀然備具,百工技藝咸精,其能視《淳化》草創(chuàng)之始,自然不同。且當(dāng)時盡出原藏真帖臨摹,定其舛誤,非若外方,但因石刻翻刻。京雖驕吝。字學(xué)恐出王著右,是《大觀》之本愈于《淳化》明矣。
又宋曹士冕《發(fā)帖譜系》:《大觀太清樓帖》,大觀中奉旨刻石太清樓,字行稍高,而先后之次與《淳化帖》小異。其問有數(shù)帖多寡不同,或疑用真跡摹刻。凡標題皆蔡京所書,卷尾題云:大觀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而又以建中靖國《秘閣績帖》十卷,易其標題,去其歲月與官屬名銜,以為后帖。又刻孫過庭草《書譜》及貞觀《十七帖》,總為二十二卷。吳家收宣政間所揭前十卷,字畫有鋒芒,且無損缺。開禧以后,有榷場中來者,己磨亮字矣。
《大觀帖》是宋徽宗大觀三年正月一日,用御府珍藏的墨跡摹勒,合當(dāng)時的《絳帖》、《潭帖》等法帖,與《閣帖》揭本來勾摹鐫刻大不相同。宋人對此已有評價,如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三說:絳人潘師旦取閣本再摹,藏于家,為絳本。慶歷間,劉丞相沆知潭州,亦令僧希白摹于州廨,為潭本。絳本雜以五代近世人書,微出鋒。希白自善書,潭本差能得其行筆意。元佑間徐王府又取閣本刻于木板,無甚精彩。以刻本再行摹刻,當(dāng)然很難超過原刻本!短短,歷代書家曾稱贊其能得晉人風(fēng)韻,但與原墨跡是否相近則無從證明。徽宗在摹刻《大觀帖》時采用原墨跡,這樣有條件使刻本接近原作。同時也能依據(jù)墨跡,改正《淳化閣帖》在摹勒上的失誤,所以《大觀帖》的摹刻能超出《淳化閣帖》之上,與用墨跡摹刻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大觀帖》每板高出《閣帖》存余,每行多刻一、二、三字不等。每板前上部小字題寫卷數(shù),中部題板數(shù),下部刻刻工姓名,F(xiàn)在傳世的《大觀帖》,多數(shù)在裝裱時紙邊被裁去,因此不見卷數(shù)、板數(shù)和刻工姓名。清翁方綱說:《大觀》原石之前靠邊下側(cè)有細楷書臣某某,蓋當(dāng)時刻工姓名,即于每石之邊側(cè)記之。以余所見,如第二卷第三石是《宣示帖》之第六行,度其二字右外臣張長吉、臣張仲文八字。春湖(李宗瀚)所購?fù)踣椭荩ㄍ跏镭懀┲,及余所藏第六卷,邊皆有刻工姓名,而其每石邊多磨損處,尚有不能盡辨者。(見《復(fù)初齋文集》卷八)又清張廷濟云:辛巳之夏,老友趙晉齋寄余《大觀帖》殘本百余番,摹揭精良,楮墨純古,《宣示表》第五第六兩行間有臣張長吉、張仲文七字,楷法極精,僅他本曾未之見。此亦原刻之證。又《大觀帖》原刻世間尚多拓本,唯裝匠視前后細款無關(guān)緊要,率剪割棄去,余家藏是帖或全或殘,共得三部,皆坐此病。(見《清儀閣題跋》中《大觀帖》原刻殘缺條)。
第四卷
唐秘書監(jiān)虞世南書
唐中書令褚遂良書
唐率更令歐陽詢書
唐禮部尚書薛稷書
唐朝散大夫陸柬之書
唐諫議大夫褚庭誨書
唐秘書監(jiān)李邕書
唐廣平太守徐嶠之書
唐太子太師柳公權(quán)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