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骨董客》以紀實的手法描摹了近百年來西安古玩文物市場上形形色色的人與事,聞人大腕,販夫走卒,在書中產(chǎn)生難以想象的交集。
西安為古跡名城,海內(nèi)賞文玩者皆以此城為宗,但因古玩行事涉隱秘,了解者不多。
《長安骨董客》作宗鳴安者為古玩從業(yè)者,耳聞目見,資料翔實,以此成書,是此領域內(nèi)的補白之作。
宗君鳴安,博洽多識之士也,近著《長安骨董客》一書,囑余為序。因為對“骨董行”缺乏了解,我只能就感想所及,談談自己的閱讀心得。
鳴安為文,長于敘事。無論故老傳聞、親身經(jīng)歷,聽他娓娓道來,總能引人入勝。觀其所記之事,看似駁雜而實有條理,姑妄加區(qū)分,列為以下數(shù)端:
一曰“韻事”。如白氏“瑞廬”之雅集賞古,青門萍社之聯(lián)吟題畫,今日看來,很像由專門機構精心策劃、刻意組織的文化活動,但在半個多世紀之前的中國則是知識階層沿襲已久、自發(fā)踐行的交際方式。文人借“游藝”寄懷抱,賈客以“射利”謀生計,兩者通過古董交易形成的供求關系包含精神與物質(zhì)的雙向需求?梢哉f,這正是傳統(tǒng)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態(tài),為“骨董行”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社會環(huán)境,而古物、字畫在民間的流通,又為金石學、考據(jù)學的繁榮及書畫著錄的編撰、刊行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如果買方、賣方都懷著投機發(fā)財?shù)男膽B(tài)躋身其中,即便出現(xiàn)一時的熱鬧場面,這一行業(yè)也難免發(fā)生作者所斷言的“變異”。
二曰“秘事”,“秘事”即不為外人所知的行內(nèi)“家法”或買賣行為中的個人隱私。如金石學家陳介祺(1813—1884)寫的寄長安古董商蘇氏兄弟之函札,現(xiàn)藏作者書齋,其中內(nèi)容,他不透露一二,我輩緣何得知?這些私人信件汜錄了清代后期出土和傳世文物的交易情況,包括買方希望得到的物品類型、支付賣方的金額以及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發(fā)生的抵牾。倘若有心以微觀社會學方法(Micro Sociological Approach)探尋歷史的端緒,此類零縑斷楮所提供的原始史料,顯然具有不可忽視的文獻價值。
三曰“恨事”。作者在書中不止一次敘及其搜訪故物未能如愿的經(jīng)歷,毫不掩飾地表達了難以排遣的“悵然之感”。如果說,收藏家的偶失良機只是個人的遺憾,我們還可期待隱匿的珍寶有朝一日重新面世,那么普遍性的災難則有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本書所記業(yè)已毀滅的書畫名跡,如龔半千(1618一1689)之山水巨軸、李方膺(1695—1755)之花卉冊頁,數(shù)量實在不算太少,作者似淡淡道出,但字里行間,自有一份難言的沉重。其中,特別引起我關注的是元末明初畫家滕用亨的作品。滕氏事略見朱謀垔所撰《畫史會要》,稱其為“永樂時待詔,工書學,于畫家最稱鑒賞”。此公畫作傳世絕少,然素有“睥睨有元一代”之譽,緬想長安“晚照樓”舊藏《云山晚照圖》勝概,能不令人唏噓感嘆,為之惋惜。中國歷史上一再發(fā)生的文化劫難,其規(guī)模之巨大,后果之慘痛,遠遠超乎世人想象?紤]到此類史實,則古董商的四出搜求、收藏家的什襲珍秘,不能不說是一種對文化的守護,是一種在文化傳承中足以聚少成多的微薄而又持久的力量。
此外,作為以牟利為目的的商業(yè)行為,“骨董行”自然也免不了蠅營的行徑,如書中所述各類騙局和造假伎倆,都是典型的商業(yè)欺詐,只能謂之為“丑事”。然此等行徑,由來已久,并且有其產(chǎn)生的必然原因。讀虞龢《論書表》,可知晉宋問已有輕薄之徒“銳意摹學”二王墨跡,以致“真?zhèn)蜗圄郏軇e”的混亂局面。如果我們以客觀的態(tài)度看待歷史,就應該承認“造假”也是一種值得研究的文化現(xiàn)象。在中國藝術史上,“偽跡”所產(chǎn)生的影響,可能比我們所意識到的程度更為廣泛而深遠,只是我們的藝術史論述在這一問題上往往采取了漠然或武斷的態(tài)度。
通覽全書,可以看出作者在篇章之間埋伏了一條時隱時現(xiàn)的歷史脈絡,自庚子之亂、辛亥反正、長安圍城、抗日戰(zhàn)爭,歷經(jīng)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夾縫中討生活”的艱難歲月,直至社會生活發(fā)生重大變化的今日,此一背景為錯綜紛紜的日常敘事增添了貫穿始終的宏大鋪墊。光陰流逝,世事遷改,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匆匆走來而又相繼離去,從他們漸行漸遠的足音中,依稀還能聽到過往時代的深沉回聲。
如作者所言,“骨董”一詞,涵義寬泛,關涉甚廣,但其中所包含的大部分物品,如鐘鼎吉金、碑帖拓本、書畫卷軸、哥汝窯器,以今日的標準衡量,均應納入“藝術”的范疇。換一個角度講,藝術品作為商品進入市場,也就自然而然地轉(zhuǎn)化為“骨董”而成為交易和消費的對象。在此意義上,所謂“骨董”的經(jīng)營者、消費者、保存者、記錄者以及篡改者、偽造者,全都自覺不自覺地參與了“締造歷史”的過程。沒有他們的存在,我們所關注的藝術現(xiàn)象也就喪失了賴以發(fā)生的外部因素。
因此,敘說“骨董客”的故事,也是從另一個角度講述藝術的歷史。作為一名對藝術史略有涉獵的讀者,我從鳴安的新書中獲得了有益的啟迪和難得的史料,同時也樂于將這本視角獨特、趣味盎然的讀物推薦給有共同愛好的朋友。
宗鳴安,文化學者,文史專家。著有《西安舊事》、《長安節(jié)令與舊俗》、《關中舊歌謠》、《秦商入川記》、《老謠安人的生活》、《陜西歌謠輯注》等作品。另有專著《漢代文字考釋與欣賞》、《醑明樓金文考說》、《碑帖收藏與研究》、《歷代善本碑帖選刊》,為學術界稱道。
序/另一角度的歷史敘說
第一章 骨螢客的淵源
一、傳世骨董
二、南院門、北院門和書院門
三、長安城中的大玩家
四、骨董行里總有些秘密
第二章 骨董鬼市的生存方式
一、每個城市都有鬼市
二、骨董行在夾縫中生存著
三、從鬼市向人市的過渡
第三章 骨董客的蘇醒
一、小店鋪與包袱客
二、石魯大戰(zhàn)及其他
三、骨董客的掏貨與運作
第四章 骨董客的變異
一、骨董行還是得尊重些規(guī)律
二、永遠的骨董行,不盡的老故事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