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了羅西對現代建筑運動的重新評價,同時也分析了城市建設的規(guī)則和形式。羅西是當代建筑界的一位國際知名的建筑師,也是當今*有影響的一位理論家。本書是他有關建筑和城市理論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受建筑師和設計師歡迎的一部理論論著。他一方面抨擊了功能主義和現代建筑運動,另一方面力圖恢復建筑工藝自身的地位,并使其成為建筑研究的*正確的研究對象。
《城市建筑學》一書初版時羅西只有35歲,但書中所探討的是其畢生思考與研究的課題。此書通讀起來很難梳理出一個明確的邏輯結構,其內容更像是一場靈感迸發(fā)的講演,然而它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半個世紀以來吸引無數建筑師爭相閱讀與贊嘆的,正是書中隨處閃爍著的作者思考的智慧之光。
這本書很快成為了建筑文學界的經典之作,也是理解羅西設計思想的重要作品。它為我們看待人與城市建筑的關系提供了一種思路和方法。城市的建筑是人類杰出的創(chuàng)造物,深深地植根于人類文明的形成過程,它不僅是人們生活的場所,而且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凝聚著人們的勞動與記憶,也蘊含著未來發(fā)展的無限可能。
從1966年第1版意大利語版本問世,到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英語、中文等版本相繼出版,半個多世紀以來,阿爾多·羅西的《城市建筑學》始終吸引著無數建筑學者、設計師、建筑學專業(yè)的學生去閱讀、去討論。
本書是有關建筑和城市理論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建筑學、環(huán)境藝術設計、城市規(guī)劃等專業(yè)的重要理論著作和教學參考書,非常實用且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本書作為理論著作,作者學術性的表達讀來頗顯晦澀艱深,本次全新中文勘校版在盡量貼合原著的前提下,翻譯和編校時盡可能使語言簡明、易懂,更符合中文閱讀習慣,并增加相關注釋,使經典更好讀、更易讀!
英文版編者前言
建筑師兼理論家這一傳統(tǒng)在意大利的建筑歷史中早有先例。從文藝復興時期到19 世紀,在系統(tǒng)的論著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已經成為一些建筑師的特色。基于維特魯威(Vitruvius)的模式,阿爾伯蒂(Alberti)創(chuàng)立了這類寫作的文藝復興模式。隨后塞利奧(Serlio)和帕拉第奧(Palladio)的論著沿用了這種模式。塞利奧出版的一系列著作構成了一部建筑手冊,從古代建筑開始一直寫到對未來建筑的構想。這些未建成的設計比他那些已建成的簡樸作品更為重要。這些設計從具體項目的角度講并不那么顯著,更確切地說是開始用詳細的方式敘述諸多建筑類型的范本,帕拉第奧也將此作為參考。帕拉第奧于1570 年寫下了《建筑四書》(Quattro Libri),可將其視為他職業(yè)生涯的簡歷。書中包含了他重新繪制的設計方案和建筑作品,因而更像其設計意圖和實際工作的一個記錄。無論是繪制古羅馬遺跡,還是重新繪制自己的方案,帕拉第奧都首先關注現有原型的那些類型的派生、創(chuàng)新和變形。因此,繪圖與寫作之間相互關聯的思想成為建筑傳統(tǒng)的一部分。
這個傳統(tǒng)在意大利一直延續(xù)到本世紀(即20 世紀——編者注)。斯卡默基(Scamozzi)、米利齊亞(Milizia)和洛多利(Lodoli)的著作,更不用說朱塞佩·帕加諾(Giuseppe Pagano)最近的著作和設計,當然這些都被看作是這一傳統(tǒng)的傳承,事實上,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的《城市建筑學》(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也是如此。為了理解羅西的建筑,我們還有必要去了解他的著作與繪圖。然而《城市建筑學》與以往的著作很不一樣,因為它是為了闡述一種科學的理論,是文藝復興時期論著的現代性表達,在另一個層面上是對羅西后來的建筑作品的獨特預示。
建筑師撰寫理論著作是意大利建筑歷史自身的傳統(tǒng),而這篇針對美國讀者的前言的目的不僅是闡明本書在其自身創(chuàng)作背景中的價值,更要表明其在意大利20 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地位。本書的第一版摘自羅西的講義和筆記,于1966 年出版,對城市的現代建筑運動立場進行了論戰(zhàn)性批評。意文的第二版連同新的序言于1970 年出版。隨后本書被翻譯為西班牙文、德文和葡萄牙文。最后,意文第四版在1978 年出版,增加了新的插圖,F我們以其首個英文版的形式,重新發(fā)表這部著作以及在其連續(xù)出版的過程中增加的所有補充材料,以使人們認識到本書最初產生和不斷發(fā)展的特定文化背景;所有這些材料都是本書歷史的一部分。通過這種方式,本書成為一個非凡且并行發(fā)展的記錄,記錄了過去15 年中,羅西在繪圖和其他論著中所發(fā)展的理念。因此,本書自身就是一個“類比作品”。
在其美國版本中,《城市建筑學》一書并不是對原文進行逐字翻譯,而是進行了謹慎的修訂,以便在保留原文風格和特色的同時,又使其不為原文中過度修飾和重復的段落所拖累。意文中頗具學術風格的表達方式有時會在英文中顯得浮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傾向于選擇行文的清晰性和簡明性。
我在后面所作的序言在某些方面不只與本書有關,并且與本書所預示的羅西有關。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像是羅西思想的某種類比性文字,如同他的類比性繪圖,以及他可以被視為運用了類比性手法的著作一樣。序言試圖消解和打亂羅西思想演變的時間與地點。由于這一原因,我的序言來自對羅西后來著作的研讀,包括《一部科學的自傳》(A Scientific Autobiography);我也與羅西進行了許多私下的交談。同《城市建筑學》意文第四版一樣,本書總結了其出版史上的早先版本,所有的版本自身都有獨自的記憶,本書同樣甚至在更大程度上成為一個“集合式”的作品。我的序言力圖進入這個記憶的行列中,在這個意義上,它是一種類比的類比,是一種具有自身歷史和記憶的又一個作品的創(chuàng)造。我在序言中嘗試用這種方法來闡明在羅西作品中始終貫穿的,從圖紙到圖紙、從文字到文字間來回滌蕩的那種類比性潮流。
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