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普及我國古代的制度文明而貢獻一點力量。書中為了更好地反映相關內容,還附有許多圖表,做到圖文并茂,從而有助于讀者理解我國古代這一重要的禮儀制度及其所蘊含的深刻文化意義。
在我國古代長達數(shù)千年的歲月里,雖然經(jīng)歷了許多朝代,然遺存至今的天壇遺址卻僅有兩處,即北京與西安的天壇。由于這兩處天壇相隔千余年,所以在形制上并不完全相同,考察這些不同之處,對了解我國古代祭天制度的變化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些變化在這套叢書中都有所交代,當讀者閱讀完這兩部書后,再參觀這兩處天壇遺址,相信會有不同的感受,從而也會為我國古代悠久的歷史與宏偉的建筑而自豪。
隨著西安天壇遺址公園的開放,更多的國內外游客將會來比參觀,而《唐代皇帝祭天故事/隋唐長安城圜丘與祭天叢書》的出版發(fā)行,也將有利于宣傳西安的悠久歷史文化,弘揚時代精神,從而促進本地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
1999年,位于陜西師范大學雁塔校區(qū)操場旁的隋唐圜丘遺址正式由考古部門發(fā)掘了。圜丘又稱“天壇”,早在1957年,該處就被文物考古部門確認并豎立了省級文物保護碑,防止被破壞,但卻沒有引起社會的關注。此次正式發(fā)掘,極大震動了學術界,也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國內外各種媒體紛紛報道。之所以如比引人注目,是因為圜丘是中國古代皇帝祭天的場所,在我國古代祭祀體系中等級最高,禮儀最為隆重。不僅如比,這座圜丘還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古代祭天場所,比北京的明清天壇旱1000余年。北京天壇高5.4米,西安圜丘高8米,前者4面有臺階(陛),后者12面有臺階,故更加符合周代禮制的規(guī)范。自建成以來,先后有隋朝的2位皇帝,唐朝的19位皇帝,共計21位皇帝在這里舉行過祭天大典。為了更好地展示這座古代禮制建筑的雄姿,2014年規(guī)劃建設“天壇遺址公園”,2018年2月16日(正月初一),正式向社會公眾開放。遺址區(qū)內有天壇博物館及少量配套設施,周圍有綠地及道路,公園南側有長200米、寬30米的綠化廊道,形成了以天壇為核心,南北通透的視覺效果,從而達到了文物保護與城市綠地建設完美結合的目的,并為廣大游客提供了又一處接受歷史文化教育的場所。
為了使廣大民眾了解隋唐時期的禮儀文化,尤其是了解這一歷史時期的禮制與祭天制度,西安曲江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窘M織相關專家撰寫了這套叢書。其中,《隋唐長安城圜丘》一書,著重從古代祭天制度與圜丘形制的角度撰寫,主要涉及隋唐時期的國家禮儀制度、圜丘形制、祭天儀制、祭器與祭品、祭服與儀仗、樂舞與歌辭、隋唐祭天禮儀對后世諸朝以及周邊諸國的影響等方面的內容。
王效鋒 ,歷史學家,教授。研究唐史、歷史文化史、禮儀建制
第一章 圜丘祭天禮的歷史回顧
第一節(jié) 隋唐以前的圜丘祭天
第二節(jié) 隋唐圜丘祭祀的形式、數(shù)量和特點
第三節(jié) 隋唐圜丘祭祀的意義
第二章 隋代帝王與圜丘祭天
第一節(jié) 天壇初建……隋文帝與圜丘祭天
第二節(jié) 「棄厥肆祀」——隋煬帝與圜丘祭天
第三章 唐代前期皇帝與圜丘祭天
第一節(jié) 轉危為安——唐高祖與圜丘祭天
第二節(jié) 帝基初固——唐太宗與圜丘祭天
第三節(jié) 征遼功成——唐高宗與圜丘祭天
第四節(jié) 女主臨朝——武則天與圜丘祭天
第五節(jié) 祭壇風云——唐中宗與圜丘祭天
第六節(jié) 禮儀之爭——唐睿宗與圜丘祭天
第七節(jié) 盛世大典——唐玄宗與圜丘祭天
……
第四章 唐代后期皇帝與圜丘祭祀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