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散文經典:差不多先生傳》共分五個部分,『隨筆雜談』選取的是各個時期胡適弘揚新文化,反思傳統文化的文章;『心靈自述』是胡適的自述文字;『人物隨想』是胡適對朋友的回憶文章;『文學小品』選取的多為游記;『講演錄』是胡適各時期的演講稿。
本書在每篇文章后面都附有較為詳細的注釋,并有簡短的導讀,希望能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并理解胡適的散文。當然,讀者心目中都會有自己的胡適,我們這些『附驥』式的文字聊供參考而已,還是進入胡適的散文世界細細體味吧!
適讀人群 :文學愛好者
胡適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在中國現代思想史和文學史上有過重大的影響。本書精選胡適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散文編輯而成,從中不僅可領略胡適的散文風格,還能充分認識胡適為人為文的精神,看到這位新文化大師的風貌。
新浪讀書、搜狐讀書、騰訊讀書聯合力薦
胡適在1917年發(fā)表的《文學改良芻議》,是倡導文學革命的第一篇文章,發(fā)表在陳獨秀主持的《新青年》雜志上。其時,胡適雖尚在美國留學,但卻與梅光迪、任叔永等一班留學生,響應國內的新文化運動的浪潮,熱烈地討論著中國文學的問題!段膶W改良芻議》即是這場討論的產物。提倡白話文是文學革命運動的重要內容,并成了新文化運動的有力部分。如果說這場運動以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為主要陣地的話,那胡適的這篇文章就吹響了新文學的第一聲號角,開始了白話文向文言文的挑戰(zhàn)。緊接著,陳獨秀就在下一期刊出了自己撰寫的《文學革命論》進行聲援。
在陳獨秀的建議下,胡適將“年來思慮觀察所得”,最終作成一文,于是就有了被陳獨秀稱為“今日中國之雷音”的《文學改良芻議》。在此文中,胡適提出了有名的八事: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胡適提出的“八事”從不同角度批評了傳統文學的復古主義和形式主義,也部分地涉及了內容和形式之關系及語言變革等問題。
對“八事”作個簡單的概括,可以發(fā)現,一、二、四大致屬于精神或內容上的革命,而三、五、六、七、八則為“形式上革命也”。此文歷來被視為新文化運動之宣言,歷史價值自然不言而喻。文中所提“八事”,實際上可以視作是胡適的文學理念。有意思的是,其主張與唐朝古文家韓愈等人的文學理念極其相似。如韓愈在文章的精神與內容上強調“文以明道”、“不平則鳴”、“師其意不師其辭”,寫作時“辭必己出”,“窮苦之言易好”,在形式上強調“文從字順”、“惟陳言之務去”、變駢為散等主張都可謂一脈相承。兩者的相似,源于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和五四新文化運動在性質上的相似性。唐朝的古文家們的文學觀在歷史上也是進取性的。
《文學改良芻議》所提出的“八不主義”都是針對近代文壇日趨沒落的仿古文風而言的,其現實意義不言而喻。文學革命雖然是新文化運動的組成部分,但也應該有自身的目標,而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無疑為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向。至此,文學革命得以借白話文的推廣與普及而有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文學改良芻議》的倡導之功是不容抹殺的。此后,胡適又陸續(xù)發(fā)表《歷史的文學觀念》(1917.5)、《論小說及白話韻文》(1918.1)、《建設的文學革命論》(19184)等文章,繼續(xù)探索白話文的發(fā)展,并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予以支持。
胡適(1891—1962),原名洪骍,字適之,安徽績溪縣人,中國現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學者,中國自由主義先驅之一。胡適是“五四”時期思想界的大師級人物,學貫中西,一生曾獲得三十幾個博士頭銜。他早年接觸新學,信奉進化論。1910年官費赴美留學,先后就讀于康奈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從學于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并畢生深受其學說影響。在留學美國期間,胡適有感于中西文化在近現代文明進程中的不同表現,立下了“再造文明”的宏愿,主張針對具體的問題,以積累漸進的方式推動中國文化的解放和改造,并為實現這個目標奮斗了一生。1917年初,胡適在《新青年》雜志上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主張文學革命。同年7月,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參與編輯《新青年》雜志,成為當時新文化和文學革命的主要倡導者之一。1919年,接辦《每周評論》,發(fā)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主張改良主義,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歷史研究方法,引發(fā)著名的“問題與主義”之爭。1922年離開《新青年》,創(chuàng)辦《努力周報》,宣揚“好人政府”,并成為爆發(fā)于20年代的“玄學與科學”大論戰(zhàn)中“科學派”的領袖人物,積極提倡“科學的人生觀”。1928年創(chuàng)辦《新月》月刊,任上海中國公學校長,隨后發(fā)起聲勢浩大的“人權運動”,抨擊國民黨的獨裁統治,積極倡導自由主義思想。“九一八”事變后,胡適創(chuàng)辦《獨立評論》,標榜“獨立”精神,繼續(xù)宣揚自由主義思想。1938年任駐美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62年2月24日,胡適在中國臺灣逝世。
胡適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在中國現代思想史和文學史上有過重大的影響。在“五四”運動前后,胡適是開先河的一代宗師,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作出了開拓性貢獻。這些貢獻主要包括:首先提出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創(chuàng)作了第一部白話新詩集《嘗試集》;創(chuàng)作了第一部白話散文劇本《終身大事》;撰寫了第一部以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哲學史的哲學著作《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開創(chuàng)了新《紅樓夢》研究學派;出版了第一部用白話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集《短篇小說》;最早提出并使用標點符號……
胡適是20世紀中國由傳統向現代發(fā)展過程中的承傳者、啟蒙者!靶挛幕信f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的評價,較為形象地體現了這一點。
胡適不僅是理論家,也是實干家。胡適的散文創(chuàng)作,在中國現代散文發(fā)展史上可謂獨樹一幟,自成一家,其成就超過了他的戲劇、小說乃至新詩創(chuàng)作。胡適的散文是其思想的利器,他通過散文,傳播其關于文學革命,關于自由主義的思想,關于“再造文明”的理想。胡適的散文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以思想性、學識性見長,而在語言上則形成了平實清新、曉暢明白的創(chuàng)作風格。但也正因為此,胡適的散文中最具分量的文化學術性散文,有時難免出現過于直露、粗疏膚淺、考據煩瑣的弊病。
周作人在評價胡適的散文時曾說:“中國散文中現有幾派,適之仲甫一派的文章清新明白,長于說理講學,如像西瓜之有口皆甜!睉撜f,這個評價還是客觀公允的。
導論
隨筆雜談
文學改良芻議
歸國雜感
易卜生主義
貞操問題
不朽——我的宗教
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新思潮的意義
我們對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態(tài)度
名教
人權與約法
信心與反省
寫在孔子誕辰紀念之后
讀經平議
心靈自述
我的歧路
九年的家鄉(xiāng)教育
介紹我自己的思想
我的信仰
逼上梁山
——文學革命的開始
人物隨想
中國愛國女杰王昭君傳
許怡蓀傳
李超傳
追想胡明復
追悼志摩
記辜鴻銘
丁在君這個人
高夢旦先生小傳
文學小品
一個問題
差不多先生傳
漫游的感想
廬山游記(節(jié)選)
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序
南游雜憶
平綏路旅行小記
講演錄
自由主義
中學生的修養(yǎng)與擇業(yè)
少年中國之精神
五四運動紀念
科學的人生觀
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yè)生
中國文藝復興運動
胡適年表(1891—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