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一條大河,自北邊的丘陵蜿蜒淌來,擠過層層梯閘,繞著鳳凰堌堆流連小半圈后,扭頭南去。因這條河為歷代南北漕運要道,所以,當地老百姓都叫它運糧河。
鳳凰堌堆原名擂鼓墩;煦绯蹰_時,墩的周遭地勢低平,煙籠霧繞,云蒸霞蔚……后來,黃帝與蚩尤在這里對峙。為壯軍威,黃帝派人到東海流波山捉來怪獸——夔,將其皮剝下制作大鼓八十面,將西邊雷澤的雷獸捉來,從它們身上抽出最大的骨頭當鼓槌,黃帝還命人筑擂鼓墩一座。
在擂鼓墩上,夔鼓一敲,聲震八萬尋;連續(xù)敲打,聲傳三千八百里。黃帝與蚩尤拼殺時,命人合擊八十面夔鼓,其勢驚天地泣鬼神,地動山搖,士氣大振,直殺得蚩尤丟盔棄甲,敗走涿鹿。
黃帝大軍撤離后,擂鼓墩成為祭祀死難勇士的祭臺。物換星移,滄海桑田,擂鼓墩方圓數丈內長滿了密密麻麻的嘉木芳草,郁郁蔥蔥,生機勃勃。其中的梧桐樹柯繁葉茂,遮天蔽日,枝杈上常有青、紅、綠、藍、紫五彩絢麗的珍禽飛來棲息,亦不乏鳳凰盤旋翱翔,筑巢繁衍。
紛至沓來的丹鳥,銜來了中原的黃土、南方的紅土、北方的黑土、東方的褐土、西方的灰色土,擂鼓墩日漸增高增大。
“鳳凰靈鳥,實冠羽群。八象其體,五德其文。附翼來儀,應我圣君!保ā渡胶=洝罚P凰來儀,是為祥瑞,鳳鳴雛吟,更覺稀奇難得。
此事驚動了官府,在墩頂按照兩儀、四象、八卦之說,建造了規(guī)模宏大的觀音堂。萬木叢中,丹鳳朝陽,百鳥朝鳳,雕梁畫棟,流光溢彩,描繪出一道旖旎的風景線。夕陽西照時,樓臺亭閣,金碧輝煌!傍P墩夕照”遂成為當地八大景觀之一。久而久之,擂鼓墩的稱謂被鳳凰堌堆所替代。與鳳凰堌堆相距不遠的城池也博得了一個雅號——鳳儀。
鳳儀,運糧河穿城而過,一河兩岸,南船北馬,舟車云合,成了襟帶四方的水陸要津,經濟日隆,文化日盛。
經過上萬民工一個冬季的挖掘,清冽的運糧河水順著寬敞的新河道,傍鳳儀城順流而下,直奔水天一色、煙波浩渺的琵琶湖。
已經是星期三了,上周末回家取干糧的溜溜旦兒還沒有返校,班主任安排石一凡去九女寨他家看個究竟。
石一凡,乳名小石頭,個兒不高,身膀骨卻很寬,紫赯的面龐,是從小受湖水映射留下的印記;消瘦的面龐,凸顯的兩頰,是那個災難深重的歲月留給幾乎所有鳳儀人的特殊標志;他的眉毛又黑又長,一雙習于探尋的眼睛,輪廓分明的嘴唇,所透出來的剛毅氣息,與他只有十五歲的年齡不太相稱;他穿著一件紫花布做的對襟夾襖,白粗布染黑了縫制的挽腰褲,這身過于老舊的裝束,也顯得與他的年齡極不協(xié)調。
小石頭取道鳳凰堌堆,晌午時分,來到溜溜旦兒的家。門虛掩著,“吱吱呀呀”的開門聲驚動了正在屋當門拆棉襖的溜溜旦兒他娘:
“誰呀?”
“嬸子,是我,石頭!
自打考入躍進中學后,溜溜旦兒便與小石頭成了好朋友。到了星期六,有時小石頭約上溜溜旦兒,一塊兒到他家石馬灘去逮魚;有時溜溜旦兒約上小石頭,去鳳凰堌堆上掏鳥蛋。
看到石頭來了,溜溜旦兒他娘連忙把那件拆得爛乎乎的棉襖卷了起來,放到床上靠墻的地方,接著拍了拍沾在身上的棉絮和線頭,隨后迎了出來。
“嬸子,溜溜旦兒幾天沒上學校去了,郝老師不放心,打發(fā)我來看看!
“上星期六,溜溜旦兒回來,路上就覺得頭暈,一進大門就實撲撲地摔倒在門里邊,頭也被地上的石頭磕破了。這幾天,我光想托人給學校捎個信。石頭啊,春忙,哪有人得空進城!”
石頭與溜溜旦兒他娘說著話,已經來到了溜溜旦兒的床前。只見溜溜旦兒頭上纏著幾重白布帶,臉色煞白,有氣無力地蜷在狹窄的旮旯床上,鬢角滲出的血水已在白布帶上凝結成紫黑色的斑塊。見石一凡進來,溜溜旦兒僅用眼神打了個招呼,便似睡非睡地躺在那兒不動了。
“乖乖來,像恁倆這個歲數,正是能吃飯長個子的時候,可整天價地瓜、胡蘿卜、甜菜渣什么的,大人吧,還能將就著過,可恁小孩子家怎么能受得了。 绷锪锏﹥核镎f完,深深嘆了口氣。
說著話,溜溜旦兒他娘為石頭烙了一個熟地瓜捻碎后和著玉米面的大餅,端上一碗白湯。餓了吃糠甜如蜜,跑了整整一個上午,石頭又累又餓,早就饑腸轆轆兩眼發(fā)黑了。不一會兒便把烙餅吃去了大半,白湯也足足喝了兩碗。吃過午飯,石頭告別了溜溜旦兒和他娘,匆匆趕回學校。
九女寨離學校近二十里路。輕風拂面心神醉,馨土撲鼻腳步輕,小石頭疾步行走在新修的運糧河大堤上。
河兩邊的村莊漸漸多了起來,農田里稀稀拉拉的彩旗飄拂著。社員們正忙著疏浚渠道,準備春灌,高音喇叭里播放的時興歌曲,在空中回蕩著:
公社是顆紅太陽/社員都是向陽花/花兒朝陽開/花兒磨盤大/不怕風吹和雨打/我們永遠不離開她啊……
小石頭繞過鳳凰堌堆,到達鳳儀城西門外的關公渡口時,日已西垂。
到河西岸參加植樹活動的紅旗中學的一百多名師生,一路走來。到了關公渡口,同學們回家心切,紛紛擁上渡船。一個戴著眼鏡、身著中山裝罩衣的中年人聲嘶力竭地勸阻著,學生們還是前推后擁爭相登船。不大的渡船,一下子上去了三十多人,船工依仗著嫻熟的使船本領,也沒多阻止,便拽上渡索向河對岸駛去。
人怕橫禍,船怕橫浪。船到河心,一陣順河風襲來,渡船開始擺動,學生們慌了手腳。
船工疾呼:“不要動!不要動!”
船工一邊大聲疾呼,一邊試圖掉轉船頭,使渡船順水順風,但已無濟于事。船往左邊傾,學生們不由自主地往左擁;船往右邊斜,學生們又身不由己地往右擠,頃刻間人仰船覆,撕心裂肺的呼救聲響徹河谷。
正在堤上急急趕路的小石頭聽到呼救聲,先是一怔,接著便像離弦的箭一樣直奔渡口。
小石頭出生在琵琶湖北端的小島石馬灘上,從小練就了一身泅水的過硬本領。他邊跑邊脫掉夾襖,順手扔在河堤斜坡上。越過河灘,一頭扎入清冷的河水中。
小石頭在河水中左右搜索,不一會兒便挾著一個男生的臂膀,將他拖到岸邊。這時循著呼救聲趕來的百姓,會水的全跳入河中救人,不會水的在岸上接應。波浪拍打著岸坡,溜光濕滑,小石頭鉚足全身力氣,一連幾次都沒能將那個男生推舉上岸,灘地的眾人慌亂中扔來一根麻繩,小石頭用麻繩將那學生捆綁好,上邊拽,下面推,終于把人拉上了河灘。
落水學生被拽上岸,精疲力竭的小石頭松了口氣,一下子滑落下去。岸上的人見狀,忙將手中的旗桿伸過來,當小石頭再次露出水面時,岸上的人疾呼:
“快快抓住旗桿!”
“快抓住旗桿上來!”
小石頭這才死死地抓住旗桿,硬是被拖上了岸。
俗話說“春扎骨頭秋扎肉”,說的就是春秋天河水寒冷,更何況小石頭只是一個剛滿十五歲的孩子呢!小石頭被拉上灘地后,兩眼仍下意識地注視著河面,忽然在渡口的下游,隱隱約約有一個黑影閃了一下,接著不見了。小石頭立馬意識到還有人沒有被救上來,一個猛子又扎入水中。
春寒料峭,河水刺骨,小石頭在摸索中漸漸感到吃力,正欲浮出水面,眼前一個人影迅疾掠過。小石頭斷定這個落水者是“屬秤砣的”,頓時鉚足了力氣,憋足了勁,在黑暗中繼續(xù)搜尋著。
不一會兒,那個黑影又重新出現在眼前。似乎是個女生,小石頭向前一把抓住了那人的頭發(fā),拖著她向岸邊游去。到了岸邊,只見那女生散亂的頭發(fā)遮掩了發(fā)青的面龐,意識似乎已經模糊,緊急趕來的醫(yī)生,立刻對她進行了心肺復蘇。
救下那個女生,小石頭渾身松軟了下來。他立刻被人們架到一個民工住過的地窩子里面,這地窩子周圍是用黏土筑成的矮墻,能避風擋雨。
那個戴著眼鏡、身著中山裝罩衣的中年人將小石頭濕漉漉的背心脫下,放在矮墻上,將自己的小棉襖脫下蓋在了他的身上。一會兒,小石頭蘇醒過來。中年人看到蘇醒后的小石頭,一顆懸著的心總算落了地,急切地問道:“小同學,你是哪個學校的?叫什么名字?”
見小石頭沒有回答,中年人又接著問道:“小兄弟,你是哪個莊上的?”仍然沒有回聲。
沉默了好一陣子,小石頭終于說出了一句話:“過路的!
中年人似乎覺得再也問不出什么,很失望。小石頭看看天色已晚,被救上岸的溺水者全送醫(yī)院搶救去了,人群也漸漸散去,他站起身,向中年人深深鞠了一躬,找到自己的夾襖,疾步向學校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