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史(第11卷)》講述了美術史的編寫過程,也是對史料重新研究的過程。盡管存在時間和學術水平的限制,但我們力求對新問題有所發(fā)現(xiàn),使我們的認識逐漸接近中國美術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有所創(chuàng)造地向讀者作出交代,交代自己所掌握的史的規(guī)律性,是通過哪些有代表性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出來的。如果讀者能對我們的認識成果提出認真的批評,使我們的認識有進一步的發(fā)展,那就有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使我們的勞動成果與我們的期待更相接近。
正文目錄
正文
參考書目
后記
如此宏偉的大佛,在內地也不少見。如雍和宮萬福閣內的彌勒佛立像,高達26米(地面上18米),用珍貴的白檀香木雕成,雄偉的軀體上,披掛著天衣、珊鈿、瓔珞,龐大的體量、貴重的材料與精細的裝飾交織在一起,具有一種奇特的審美效果。外八廟普寧寺大乘閣的千手千眼觀世音泥金立像,高22.2米,重約100噸,用松、柏、榆、杉、椴5種木料鑲雕而成。至于10米上下的大佛,在清代喇嘛教雕塑中更是屢見不鮮。這種情形,在喇嘛教美術史上可謂絕無僅有,有力地映射出清代喇嘛教美術全面高漲的一大特色。(插圖18)
與大體量的雕塑相應,在繪畫方面也出現(xiàn)了大面積的壁畫和唐卡,特別是西藏、四川、青海、甘肅一些大型的喇嘛教寺院,除巨幅壁畫外,幾乎還都藏有一兩軸數(shù)百乃至上千平方米的巨幅唐卡,供曬佛節(jié)時公開懸掛。如布達拉宮的兩軸大唐卡長達五十余米,為了存放這兩軸畫,在布達拉宮曬佛臺腳下專門建造了一幢二層樓房作倉庫。每年藏歷二月三十日拉薩舉行賽寶法會,哲蚌寺等寺院的幾千喇嘛身穿法衣,手持各種珍奇樂器、祭器和旗幡,自大昭寺出發(fā),經過琉璃橋,到布達拉宮前舉行盛大的宗教儀式和各種表演活動。這時,曬佛臺上就掛出這兩軸巨大壯觀的唐卡佛畫,引動人們狂熱的歡呼禮拜。在布達拉宮紅宮第六層壁畫回廊南側,有一幅《賽寶會》壁畫,就是描繪曬佛節(jié)懸掛唐卡的盛況。這堵壁畫的場面宏大,景物繁富,從布達拉宮一直畫到大小昭寺,畫中人物不下千余,一一刻畫人微,壯美與精致和諧地熔為一爐,無論對于參加過還是沒有參加過曬佛節(jié)的觀眾,都散發(fā)著一種身臨其境的強烈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