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一種新的紀錄片類型——調查性紀錄片備受人們的青睞。本書就是對調查性紀錄片展開的開拓性的研究。
在厘清概念的基礎之上,作者運用敘事學、倫理學、傳播學等理論,考察了調查性紀錄片的社會功能、文本建構、生產機制、傳播效果及未來發(fā)展。
作品追蹤歷史上和新媒體環(huán)境下調查性紀錄片的生產與傳播,綜合運用文藝學和傳播學理論做跨學科研究,作品視野開闊,時有創(chuàng)見。
在敏銳的問題意識和扎實的學術積淀之外,《調查性紀錄片研究》體現(xiàn)了人文科學研究者應有的公共精神和人文關懷。
莫常紅,男,重慶忠縣人,生于1975年9月,北京聯(lián)合大學副教授,副編審。先后畢業(yè)于東北師范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后。曾在北京出版社工作,編輯“大家小書”“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劇本選”等。著有《并非單行道——紀錄片拍攝者與被拍攝者關系透視》《食野之》,譯有《死亡谷》,有若干文章在報刊發(fā)表。
引言:一則寓言
第一章定義與邊界
一、調查性紀錄片的定義
二、調查性紀錄片的邊界
第二章 歷史與演進
一、調查性報道的變遷
二、電視調查性報道的演進
三、西方調查性紀錄片的成長
四、中國調查性紀錄片的萌芽
第三章 研究的理論框架
一、信息不對稱理論
二、知識溝理論
三、對話、交往及其他相關理論
第四章 關于“真”的哲學之思
一、真理符合觀
二、存在就是被感知
三、實踐出真知
四、競爭性真實
第五章 調查對象:并不完美的世界
一、切入沉重的現(xiàn)實
二、喚醒沉寂的歷史
三、霸道的權力與資本
四、人性的缺陷與弱點
第六章 調查主體:理想的調查者
一、展開獨立的調查
二、擁抱人文的情懷
三、實施入世的行動
第七章 調查報告:建構的文本
一、參與和反思
二、母題與敘事
三、語言及風格
第八章 調查效用:有限的生產與傳播
一、有限的生產
二、有限的傳播
三、有限的效果
結語:向未來開放
一、真實無止境
二、調查新變化
參考文獻
參考影片(節(jié)目)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