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復雜關系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處于被動地位:
·精心制訂的工作計劃,被領導說得一文不值。
·想讓伴侶改變生活習慣,對方卻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每個都堅持不了多長時間。
是忍耐不語還是大發(fā)雷霆?如何才能讓對方按照你想要的去做?
四種趨向理論告訴我們,用詞上的一個微妙轉變,一次快速的交心談話,或是流程上的一丁點兒變化,都足以改變一個人的行事風格。
·如果你給支持者型的下屬指派工作任務,你不用多說,便會得到一個完美的結果。
·如果你想讓懷疑者型的丈夫做出改變,就給他一個基于數(shù)據(jù)和事實的理由。
·如果你向守義者型的朋友尋求幫助,對方一定會全力以赴。
·如果你想讓叛逆者型的孩子好好學習,千萬不能用命令的口吻。
作為習慣和幸福領域頗具影響力的研究專家,格雷琴·魯賓設計的性格趨向測試吸引了60萬人參加,成功地幫助上千萬人在職場、家庭和社交關系中做出改變。四種趨向的核心就是:當我們了解性格趨向如何塑造我們及他人的世界觀時,我們就能與他人更好地相處。
不管是在職場還是家庭中,很多人因為忽略了他人的感受,使得溝通成為一種障礙。認清性格,趨利避害,我們才能更好地駕馭他人、掌控人際交往的主動權。
預期應對:4 種人性的本源
人們都說,世界上有兩類人,一類是把世界分為兩類人的人,另一類就是不把世界分為兩類人的人。
我肯定屬于第一類人。我對人類的本性懷有極大的興趣,我一直在探求能夠厘清我們做什么以及為什么要做的不同方法。
多年來,我一直在研究幸福和習慣這兩個主題。對于我來說,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能夠幫人們建立更加幸福、更加健康,也更有作為的人生的無所不能的唯一妙法。不同的策略適合不同的人。事實上,對某人起作用的方法,對其他人或許就適得其反。對有些人而言,徹底戒絕某種強烈的誘惑可能會活得更好;而對另一些人來說,適度地沉湎于某些事物才更有利。有些人熱衷簡樸,而有些人則喜歡奢華。
事情遠不止于此。在思考朋友關于她養(yǎng)不成跑步的習慣的說法時,我感到,在夜貓子與早起鳥這兩類人表面的不同之下,還深深地存在著塑造出人類本性的某種基底差異,既深刻,又強烈和明顯,然
而我卻視而不見。
為了找出那些曾被我忽略的東西,我在自己的網絡主頁上貼出了一些問題,請求讀者回答,其中包括:你覺得制定新年規(guī)劃如何?你遵守交通法規(guī)嗎?為什么遵守或者為什么不遵守?你會純粹為了好玩兒而去上一堂課嗎?讀者的回復紛至沓來,我發(fā)現(xiàn)在這些五花八門的答案里,貫穿著幾個不同的模式。說來簡直有些詭異,根據(jù)答案你以可把他們歸為幾類,而每一類人仿佛都事先約好了,回答如出一轍。
例如,關于制定新年規(guī)劃的問題,有一類人給出的答案幾乎完全一致:如果新年規(guī)劃有用,我會照例去做,但我不會從元旦這一天開始,因為1 月1 日這個日期太具有強制性了。他們都用了強制一詞,為此我感到頗為驚奇,因為1 月1 日這個日期對我從來都不是問題?墒沁@些人給出的答案卻全都一樣,他們到底有什么共同之處呢?
還有很多人這樣回答:我再也不做新年規(guī)劃了,因為從來也沒能完成過,我總是找不到時間去實施。
甚至還有人這么說:我從來也不做什么新年規(guī)劃,我可不想捆住自己的手腳。
這里面存在某種有意義的規(guī)律,我非常明白這一點,但我就是還不清楚它是什么。
苦思數(shù)月,我有了發(fā)現(xiàn)新大陸般的頓悟。我當時坐在家中辦公室的桌旁,恰好瞥了一眼我手寫的凌亂的待辦清單,我的心突然被觸動了。就是這個簡單而又關鍵的問題:你如何應對預期(目標)?
我終于發(fā)現(xiàn)它啦!
我找到了解開謎題的鑰匙。我感到驚喜若狂,就好像當初阿基米德跨出浴缸時那樣。我靜靜地坐在那兒,大腦飛速地思考著與預期相關的問題。
我當時抓住了一點,即我們大家都面臨兩大類預期:
·外設預期外人加諸我們的預期,就像按規(guī)定時限完成一項工作。
·內設預期我們加諸自身的預期,就像執(zhí)行新年規(guī)劃。
我的核心感悟是,根據(jù)一個人應對外設及內設預期的表現(xiàn),就可以將他歸于以下四種不同類型中的某一種:
支持者無論是外設預期還是內設預期,都一樣樂于應對。
懷疑者質疑所有的預期,只有當確信一項預期合乎情理時,才會去達成,因此他們實際上只應對內設預期。
守義者樂于應對外設預期,但還是奮力完成內設預期。
叛逆者抵制一切預期,無論是外設的還是內設的。
事情就是這么簡單。只需用一個直截了當?shù)膯栴},所有人的本性都可以在這四種分類中找到對應的位置。
現(xiàn)在,我明白我的朋友為什么養(yǎng)不成跑步的習慣了:她是一位守義者。當隊友和教練對她有所期待時,她展現(xiàn)自我毫無問題;而當她面對自己的內設預期時,她就糾結了。我也讀懂了那些關于新年規(guī)劃的千篇一律的評語。
四種趨向的理論架構澄清了我所認知的那些突出的行為模式,使我現(xiàn)在能夠解釋人人都能看到,但卻無人予以關注的那些現(xiàn)象。
我將這個完整的體系勾畫在一張紙上,呈現(xiàn)為4 個對稱且交互重疊的圓。我的這一架構展示出蕨類葉子或鸚鵡螺似的優(yōu)雅。我真心覺得我揭示了一條自然規(guī)律人的本性。
或許還可以說,我創(chuàng)建了一頂麻瓜分類帽。
認清了這個架構后,我就立即著手加深我的理解。四種趨向的策略成為《比從前更好》(Better Than Before )的第一章,那是我寫的一本關于改變習慣的書。我同時也在我的個人主頁(gretchenrubin.com)上發(fā)帖,闡述四種趨向;我還和妹妹兼共同主播伊麗莎白·
克拉夫特一起,每周做一期關于四種趨向的博客節(jié)目《格雷琴·
魯賓教你更快樂》。每當我討論四種趨向理論時,無論是讀者還是聽眾都會紛紛與我互動。
大多數(shù)人都能夠通過一段簡單的描述來辨別他們的性格趨向,但對于那些心中沒底或希望自己的回答被分析出來的人,我設計了一份問卷。成千上萬的人都做過這個關于四種趨向的問卷,這份問卷在本書第二章或者happiercast.com/quiz 網頁都能找到。人們對于問卷的回答,以及我們所做的開放式的自由反饋,都給了我更多的啟發(fā)。(我注意到一點,人們的性格趨向往往會影響他們做這份答卷的意愿。懷疑者會問:我為什么要花費時間和精力來做這份問卷呢?而叛逆者則會想:是你叫我做這份問卷的嗎?呵,我才不做呢。)
為了測試關于四種趨向的觀察結果,我決定就這一理論架構進行一次全國性的典型性抽樣調查,我檢測了地域分布廣泛的一群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和不同收入的美國成年人。我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是什么?那就是四種趨向之間的比例。守義者占40%,名列第一;懷疑者位居第二,占24%;有叛逆者趨向的成員最少,占17%這一比例高得令人吃驚;我本人是支持者,這一類占19%。
此項研究還證實了我的許多觀察結論。例如,在考慮新年規(guī)劃時,支持者最有可能動手去做;而叛逆者討厭去做;懷疑者會在他們認為合適的時候去做,而不是等著哪個規(guī)定的日子;守義者則常常徹底放棄制定規(guī)劃,因為過去的規(guī)劃曾讓他們苦苦掙扎。
在對這一架構進行優(yōu)化時,我甚至給每一種趨向都添加了不同的顏色,這是借鑒了交通紅綠燈模式的結果。黃色代表懷疑者,因為就好似黃色信號燈提醒我們要等一下,以決定是否繼續(xù)前行,而在達成一項預期之前,懷疑者總是會問等等,為什么;綠色代表守義者,他們會隨時準備好前行;紅色代表叛逆者,他們極有可能停下或表示拒絕;鑒于交通信號燈沒有第四種顏色,我就為支持者挑選了藍色,似乎也很合適。
我對四種趨向研究得越多,就越能了解它們的巨大影響力。在我們深入思考四種趨向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這種思考對自身的了解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只有在認清自己的本性、自己的興趣和自己的價值觀的基礎之上,我們才能夠建立起幸福的生活。
同樣重要的是,在我們深入思考四種趨向時,我們也能夠更好地理解別人。當我們認清了別人的性格趨向時,我們就能更加有效地與之生活和工作在一起,譬如同事與老板、老師與教練、丈夫與妻子、父母與孩子、醫(yī)護人員與病人。
對四種趨向的理解,使得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理解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