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系統(tǒng)介紹了高速鐵路基礎設施減振降噪技術體系,涵蓋了橋梁、軌道、隧道減振降噪技術及聲屏障設計技術,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工程應用實例,內(nèi)容豐富、體系完整。該書介紹的高速鐵路減振降噪技術與裝置都是該領域?qū)嵱眉夹g與前沿研究方向,具有很好的學術價值,社會效益良好,應用前景廣闊。
該書介紹的高速鐵路減振降噪技術與裝置都是該領域?qū)嵱眉夹g與前沿研究方向,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和學術價值,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應用前景。該書的出版對加快我國高速鐵路減振降噪技術理論研究和產(chǎn)品研發(fā),豐富和完善高速鐵路減振降噪治理措施,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鐵路是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也是大眾化交通工具,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處于骨干地位。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社會對鐵路的需求越來越大,高速鐵路作為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新的運輸方式,具有速度快、運能大、節(jié)約土地、節(jié)能、環(huán)保等技術特點,發(fā)展高速鐵路符合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需要,對于構建現(xiàn)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施交通強國戰(zhàn)略,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具有重要作用。
高速鐵路噪聲振動日益引起社會的關注,在高速鐵路建設過程中,雖然通過改善動車組頭部流線、提高車體表面平滑度、改良受電弓性能、安裝聲屏障等技術,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相比國內(nèi)外其他行業(yè),減振降噪技術措施還顯單一,理論研究還不夠深入,與公眾對環(huán)境舒適性越來越高的要求還有差距,高速鐵路減振降噪技術研究和產(chǎn)品研發(fā)非常必要。
中國鐵路設計集團(原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于2012年承擔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863計劃)重大項目課題高速鐵路減振降噪關鍵技術(2011AA11A103)研究,參加單位包括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中鐵電化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聲學所。主要研究內(nèi)容包括:
(1)高速鐵路噪聲源定位、辨識、空間分布及頻譜分析與噪聲源數(shù)據(jù)庫;
(2)高速列車結構NVH特性和關鍵部件低噪聲設計、制造技術;
(3)高速鐵路大型結構物減振降噪裝置設計和隧道內(nèi)外降噪技術、吸聲材料研發(fā)等;
(4)高速鐵路聲屏障復合噪聲特性分析和減載式聲屏障設計與制造技術。
本書是在系統(tǒng)總結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863計劃)重大項目課題高速鐵路減振降噪關鍵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基礎上,對高速鐵路噪聲源辨識技術及基礎設施減振降噪技術研究方向、方法進行系統(tǒng)闡述;對高速鐵路槽形梁、減振支座、鋼橋粘彈性阻尼層裝置、軌道吸音板、鋼軌阻尼裝置、隧道新型緩沖結構、隧道內(nèi)吸聲材料與結構、減載式聲屏障等高速鐵路減振降噪裝置設計、制造技術及工程應用情況進行詳細介紹。希望對今后從事高速鐵路減振降噪技術研究、裝備研制、高速鐵路減振降噪設計、建設與管理的工程技術人員有所幫助。
本書共分為七章,主編胡敘洪,負責確定本書各章節(jié)內(nèi)容、制定全書大綱及統(tǒng)稿與審定工作,前3章由劉冀釗、胡文林負責撰寫,第4章由郭酈、徐鵬負責撰寫,第5章由蘇偉、馬廣負責撰寫,第6章由王世清、張桂揚負責撰寫,第7章由薛林海、王娉娉和劉立斌負責撰寫。王少林參加了第1~5章的撰寫工作。
本書在出版過程中得到國家863課題高速鐵路減振降噪關鍵技術資金資助,并得到中國工程院何華武院士的支持與鼓勵,何華武院士欣然作序,對高速鐵路減振降噪關鍵技術研究成果給與肯定,并對本書提出了寶貴意見,作者及其團隊表示衷心感謝。
第1章概論1
1.1我國高速鐵路減振降噪技術研究現(xiàn)狀1
1.1.1高速鐵路噪聲源辨識技術1
1.1.2高速鐵路噪聲控制措施2
1.2高速鐵路減振降噪技術體系及發(fā)展方向8
1.2.1高速鐵路噪聲源辨識、噪聲控制指標分解、聲學設計優(yōu)化策略8
1.2.2低噪聲動車組設計技術9
1.2.3基礎設施噪聲控制技術9
參考文獻12
第2章國內(nèi)外鐵路噪聲振動控制標準14
2.1國內(nèi)外噪聲控制標準14
2.1.1國外噪聲標準、限值14
2.1.2國內(nèi)鐵路噪聲標準、限值19
2.1.3國內(nèi)外鐵路噪聲標準、限值對比分析21
2.2國內(nèi)外振動控制標準21
2.2.1國外環(huán)境振動控制標準21
2.2.2我國環(huán)境振動控制標準24
2.2.3國內(nèi)外環(huán)境振動控制標準對比分析25
參考文獻26
第3章高速鐵路噪聲源辨識測試技術27
3.1高速鐵路噪聲源分類 27
3.2高速鐵路噪聲形成機理27
3.3高速鐵路噪聲源辨識方法28
3.4高速鐵路噪聲源辨識測試方法研究與改進30
3.4.1反卷積算法30
3.4.2傳聲器陣列優(yōu)化設計32
3.5高速鐵路噪聲源辨識測試與分析35
3.5.1高速鐵路噪聲源辨識測試35
3.5.2高速鐵路噪聲源辨識測試成果分析38
3.6高速鐵路噪聲源辨識測試分析小結44
3.6.1高速鐵路噪聲源特點44
3.6.2高速鐵路噪聲源辨識測試方法44
參考文獻46
第4章高速鐵路軌道減振降噪技術研究與應用47
4.1概述47
4.2輪軌噪聲控制技術49
4.3高速鐵路軌道吸聲板降噪技術研究與應用49
4.3.1吸聲材料吸聲機理及吸聲系數(shù)測定方法49
4.3.2國內(nèi)外軌道吸聲板應用情況51
4.3.3高速鐵路軌道吸聲板研制54
4.3.4高速鐵路軌道吸聲板生產(chǎn)及安裝75
4.3.5軌道吸聲板安全性及降噪效果高速鐵路現(xiàn)場實測77
4.3.6軌道吸聲板城軌應用實例82
4.4高速鐵路鋼軌阻尼裝置降噪技術與應用83
4.4.1阻尼減振降噪原理及阻尼結構83
4.4.2國內(nèi)外鋼軌阻尼裝置應用情況84
4.4.3鋼軌阻尼裝置研制86
4.4.4鋼軌阻尼裝置生產(chǎn)及安裝101
4.4.5鋼軌阻尼裝置降噪效果現(xiàn)場試驗102
4.4.6鋼軌阻尼裝置城軌應用實例106
參考文獻107
第5章高速鐵路橋梁減振降噪技術研究與應用108
5.1高速鐵路橋梁振動與噪聲問題108
5.1.1高速鐵路橋梁地段振動問題108
5.1.2高速鐵路橋梁地段噪聲問題109
5.1.3國內(nèi)外橋梁地段振動控制技術研究和實踐情況110
5.1.4國內(nèi)外橋梁地段噪聲控制技術研究和實踐情況111
5.1.5高速鐵路橋梁噪聲振動控制技術研究的主要方向115
5.2槽形梁降噪設計與實踐116
5.2.1槽形梁設計要素及關鍵參數(shù)116
5.2.2槽形梁結構方案聲學性能118
5.2.3槽形梁設計方案120
5.2.4車橋耦合振動分析120
5.2.5槽形梁降噪性能分析124
5.2.6槽形梁降噪性能實測127
5.2.7槽形梁技術經(jīng)濟優(yōu)勢分析137
5.2.8槽形梁應用實例139
5.3橋梁支座減振技術研究140
5.3.1橋梁減振支座理論分析模型140
5.3.2常用簡支梁橋減振支座關鍵動力學參數(shù)144
5.3.3減振支座對地面振動的影響151
5.3.4墩高對減振支座合理剛度的影響153
5.3.5常用跨度簡支梁減振支座參數(shù)選取155
5.3.6減振支座設計155
5.3.7減振支座豎向減振性能室內(nèi)試驗157
5.3.8減振支座小結162
5.4黏彈性阻尼層降噪技術及應用163
5.4.1黏彈性阻尼層減振降噪機理163
5.4.2黏彈性阻尼材料選型164
5.4.3典型鐵路鋼結構橋梁結構噪聲分析170
5.4.4黏彈性阻尼層上線安裝及現(xiàn)場試驗185
參考文獻191
第6章高速鐵路隧道噪聲控制技術研究及應用194
6.1高速鐵路隧道洞口微氣壓波控制技術研究及應用194
6.1.1高速鐵路隧道洞口微氣壓波控制技術現(xiàn)狀194
6.1.2高速鐵路隧道緩沖結構常見型式分析及參數(shù)優(yōu)化197
6.1.3新型高速鐵路緩沖結構型式及參數(shù)優(yōu)化218
6.1.4高速鐵路隧道微氣壓波環(huán)境影響分析234
6.1.5高速鐵路隧道緩沖結構設計方法238
6.2高速鐵路隧道內(nèi)噪聲控制技術研究248
6.2.1交通領域常用吸聲材料248
6.2.2高速鐵路隧道吸聲材料255
6.2.3聚合砂吸聲板聲學性能影響因素256
6.2.4聚合砂吸聲板的物理特性271
6.2.5聚合砂吸聲板隧道內(nèi)敷設方案272
6.2.6隧道內(nèi)敷設吸聲材料對微氣壓波的改善279
6.3高速鐵路隧道噪聲控制技術對比分析282
參考文獻284
第7章高速鐵路減載式聲屏障研究與應用288
7.1概述288
7.1.1高速鐵路聲屏障應用現(xiàn)狀288
7.1.2高速鐵路聲屏障技術研究方向292
7.2高速鐵路聲屏障氣動載荷和降噪特性293
7.2.1高速鐵路聲屏障氣動荷載特性293
7.2.2高速鐵路聲屏障降噪特性300
7.3高速鐵路減載式聲屏障研究307
7.3.1高速鐵路減載式聲屏障減載降噪機理307
7.3.2高速鐵路減載式聲屏障結構形式307
7.3.3高速鐵路減載式聲屏障材料309
7.3.4高速鐵路減載式聲屏障單元板減載降噪性能檢測311
7.4減載式聲屏障測試與應用311
7.4.1高速鐵路減載式聲屏障降噪性能測試312
7.4.2減載式聲屏障降噪性能312
7.4.3高速鐵路減載式聲屏障減載性能測試315
7.4.4高速鐵路減載式聲屏障減載技術優(yōu)勢321
7.5結語322
參考文獻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