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完善著自身,演繹了數(shù)百萬年的人類進化史;人類對美的追求的歷程與人類社會發(fā)展同步,書寫了人類社會的文明史。從盤古開天的傳說,到夏朝中國進入王朝更替的歷史,五千多年,中國社會滄桑變化,中華文化綿延流傳。我們作為華夏子孫,應該了解我們的文明史。
典中華之大冊,故則舊事之成例,舊事之精事過典故,數(shù)典明志修身齊家以平天下。
人類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完善著自身,演繹了數(shù)百萬年的人類進化史;人類對美的追求的歷程與人類社會發(fā)展同步,書寫了人類社會的文明史。從盤古開天的傳說,到夏朝中國進入王朝更替的歷史,五千多年,中國社會滄桑變化,中華文化綿延流傳。我們作為華夏子孫,應該了解我們的文明史。
悠久的歷史讓每一個中國人都引以為榮,但真要知史則很不容易,可以說知而不懂都是很難做到的。知而不懂不只是因為史料浩如煙海,更主要的是舊有的文化體系已經(jīng)改變了。近百年來,隨著白話文的普及,絕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讀不懂文言文了,但是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絕大部分是用文言文寫成的,絕大部分寶貴的中華典故也隱身在晦澀的古語之中,F(xiàn)代教育體制與舊的文化體系基本沒有交集,即便有,也只是象征意義上的聯(lián)系。雖然我們現(xiàn)在用的還是漢字,但漢字不是語言,只是符號。從構詞到成句再到文章,現(xiàn)代語言和我們的歷史書面語言之間,有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造成了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文化的距離,我們需要在這條鴻溝上建造幾座橋梁,使當代的我們能夠方便地探究我們的歷史。我們繪著、匯集的這套《中華文化傳承圖譜》就是在我們和我們的歷史之間建立的橋梁之一,其中的典故卷和人物卷則是這座橋梁的主要構件。
我們以繪著和匯集的方式出版《中華文化傳承圖譜》系列叢書,從多視角介紹古代繪畫藝術,尤其是蘊含在古代繪畫中的人文內(nèi)容。本書為典故卷的卷二,采用晌拓的方法對含有人文事件的古典名畫進行提線重繪,以古代關于典故的圖卷為藍本,繪著集成。以圖注的形式,逐圖配上文字說明。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容,典故更是多如牛毛,但是反映典故的圖真的不多,好的典故圖更是風毛麟角。究其原因,有文化的人未必懂繪畫,懂繪畫的人未必有文化,既懂繪畫又有文化的人大多鐘情于山水畫,還有一批人喜好畫花烏,畫人物的人少之又少。古人認為畫人不雅,直到明清時期人物畫才多了起來,但是年畫人、戲人又占了很大的比例。即使是在這種文化占主導的情況下,還是有不少畫人物的驚世之作,只是相對于千百年來發(fā)生的人文事件來說,相對于天文數(shù)字的山水畫、花鳥畫和吉祥圖來說,中國的典故畫實在是太少了,也太珍貴了。這些優(yōu)秀畫作離我們所處的年代越來越久遠,隨著時間的推移,紙張氧化,風化殘損,如果再不做提線工作就來不及體現(xiàn)這些優(yōu)秀的畫作了。雖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們還是要著手做這項艱苦的工作。在做這件工作的過程中,我獲得了意外的收獲,感覺仿佛進入了時光逆轉的隧道,與古代的杰出畫家及畫中人物做了一次愉悅的會晤,豐富了自己的歷史知識,繪畫技巧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先秦兩漢
采桑蠶事
華封三祝
許由洗耳
舜帝躬耕
子期聽琴
壕上觀溪
孟母三遷
文士濯足
懿公嗜鶴
濠梁觀魚
莊周夢蝶
耄耋授經(jīng)
商山四皓
圯上拜師
東方朔偷桃
負薪讀書
昭君出塞
蘇武牧羊
鹿門雙隱
承彥沽酒
三國兩晉
竹林七賢
金谷園樓
齋居運甓
羲之題扇
羲之賞鵝
羲之賞鵝
書成換鵝
書成換鵝
東山絲竹
雪夜訪戴
謝家詠絮
重九風高
淵明賦閑
淵明醉歸
扶醉辭客
漉酒圖
歸去來圖
靖節(jié)遺像一
靖節(jié)遺像二
靖節(jié)遺像三
靖節(jié)遺像四
虎溪三笑
壽陽公主
南朝遺事
隋唐五代
風塵三俠
三俠聚首
俠贈府財
劍俠磨鏡
大富貴亦壽考
大富貴亦壽考
三斗朝天
太白醉酒
文苑圖
張果獻藝
華清出浴
懷素書蕉
懷素書蕉
見月行思
薛濤拂箋
樂天煉句
香山九老
月下敲門
盧仝煮茶
杜秋吹樂
小庭良夜
義山遺硯
宋元明清
鞠場球戲
更相為仆
羨門論道
茂叔愛蓮
米芾書壁
米芾拜石
東坡洗硯
東坡題竹
雞犬人家太古風
簪花
云林洗桐
番馬交易
其他
焚香讀書
方房賞盂
凈名居士
瑤池仙劇
松下曳杖
隱居十六觀
訪莊
釀桃
澆書
醒石
噴墨
味象
漱句
杖菊
浣硯
寒沽
問月
譜泉
囊幽
孤往
縹緗
品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