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儒學》叢書之緣起為復旦大學即將成立儒學院,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承辦,因此想要出版《現(xiàn)代儒學》系列叢書,以儒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為精神,搜集大陸與港臺、日韓的儒學*研究成果,涉及儒學熱點問題的討論,意圖不僅作為現(xiàn)代中國儒學界的鏡像,更要成為儒學未來發(fā)展的風向標。叢書作者不僅有海內(nèi)外知名學者,更著力于發(fā)掘中青年學者中的后起之秀。
本書所論專題為東亞儒學研究的視野與方法論辯與省思,其中*部分所收標靶論文三篇,是就東亞儒學研究的某些方法論問題進行批評性回顧與思考的論文,第二部分是針對上述三篇文章進行反思和批評的一組文章。這組專題收錄的是去年在臺灣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召開的會議論文,同時會議之際的發(fā)言錄音則作為該專題的第三部分綜合討論。與此相關(guān)的朱子學與東亞儒學專題則收錄了四篇首次發(fā)表的原創(chuàng)性論文,分別對韓國朱子學和日本朱子學進
中國儒學素有學術(shù)儒學、政治儒學、精神儒學等類型學上的不同形態(tài)。從地域文化史的角度看,儒學至少自前近代的近世時代就不斷開始向外傳播擴展,形塑出特色各異、共享儒學價值的韓國、日本或越南等地域性儒學形態(tài),表明在歷史上儒學不僅是中華文明而且是東亞文明的主要形態(tài)之一。
只是文化傳播必伴隨異文化間的沖突、融合乃至轉(zhuǎn)化等復雜過程,而此過程也就是儒學在東亞的在地化轉(zhuǎn)化而非同質(zhì)化吞并的過程,這就凸顯出儒家文化具有一體多元的開放性而非吞噬他者的排他性思想特質(zhì)。
本特輯東亞儒學問題省思所收論文對于儒學在東亞的歷史形態(tài)、思想轉(zhuǎn)化以及傳承發(fā)展等問題有深入的思考,對于推動東亞儒學研究具有重要學術(shù)意義。特稿中國的儒學復興是全球資本主義話語嗎?從本土中國的立場出發(fā),將當代儒學復興置于全球化視域中進行了考察,必將有助于中西方學者的深度對話。
本書作者有大陸、臺灣、日本知名學者,如黃俊杰為臺灣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教授,陳來為當代著名哲學家、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楊祖漢為臺灣中央大學教授,吳震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上海儒學院執(zhí)行副院長。
特稿 5
陳 來/中國的儒學復興是全球資本主義話語嗎?
回應后殖民的儒學批評 5
專題:東亞儒學研究的視野與方法論辯與省思 45
1、標靶論文 45
黃俊杰/東亞儒學的視野及其方法論問題 45
吳 震/試說東亞儒學何以必要
從子安宣邦、黃俊杰的相關(guān)論述說起 63
張崑將/儒學復興中知識分子對東亞儒學的思考之探討 78
2、回應論文 95
韓東育/前近代中日學界關(guān)于制心問題的討論 95
傅永軍/論東亞儒學超中心的合法性
東亞儒學的經(jīng)典意識及其詮釋學效應 110
楊祖漢/朱子思想與東亞儒學之成立
對東亞儒學研究的一些想法 129
蔡振豐/東亞儒學研究的再思考 139
藤井倫明/多元抑或一元
東亞概念的本質(zhì)與東亞儒學的意義 153
林維杰/整體與中心跨越國族的東亞儒學 166
3、綜合討論 175
東亞儒學研究的視野與方法:論辯與省思 研討會發(fā)言記錄 175
專題論文:朱子學與東亞儒學
208
林月惠/韓國儒學研究的視野與反思 208
蔡家和/韓儒宋時烈《朱子言論同異考》論四七論辯 219
井上厚史/朝鮮儒學的心學之位相 232
山本正身/仁齋學的天人合一理論
江戶儒學中儒學主體的一個位相 254
書評論文 267
丁為祥/境界與生態(tài):儒家哲學的終極關(guān)懷
讀蒙培元《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tài)觀》 267
曾海龍/在學脈傳承與學術(shù)批評之間
楊澤波先生之牟宗三思想研究述評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