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展現(xiàn)了別樣的三毛!
* 以洗盡鉛華的文字從容優(yōu)雅地勾勒出了三毛跌宕起伏的一生,并對三毛的文人思想與精神價值做了深度的思考,重點剖析了中國青年的叛逆與渴望,一個時代的困惑與浪漫。
* 在延續(xù)其詩意浪漫風(fēng)格的同時,對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及曲折人生進行了更細膩的刻畫,讓三毛的形象能更真實、立體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 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過。三毛的這句名言可視為其燦爛而短暫人生的真實寫照。流浪異國14年,閱盡世界的豐富多彩;48歲告別人生,又留給后人無數(shù)的感懷和疑云。
三毛,原名叫陳懋平,1943年3月26日出生在重慶,1991年1月4日去世。這位讓許多中華兒女為之動容的女子,最后選擇了用一束絲襪來結(jié)束在她人間的芳華。
人們對三毛的了解,大多是起源于那本著名的《撒哈拉的故事》。那片沙漠是三毛心中最自由的地方,在那里,她曾隨心所欲地生活著,她曾擁有一段屬于她和愛人荷西的私密生活,然而一切的美好都因為戰(zhàn)亂而結(jié)束。屬于三毛的自由世界,也從她飛離撒哈拉這片沙漠的那一刻起一去不復(fù)返。
很少有人知道,三毛自小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女孩。當(dāng)孩子們都在玩著過家家的游戲時,她卻愿意一個人在寂寞、荒涼的墓地游蕩。年幼的三毛喜歡看殘忍的宰殺牲畜的過程,生命在她的眼中,仿佛早早地就被刻上了無法隨心的痕跡。大概也正是因為這樣早熟的成長,所以三毛才用盡了一生都想要掌控自己的生命。
三毛一生歷經(jīng)四次自殺,第一次是因為老師的污蔑,讓她第一次見到人心的丑惡;第二次是因為戀人的驅(qū)使,讓她第一次嘗試了愛到無法自已;第三次是因為失去了即將要結(jié)婚的愛人,讓她第一次意識到生命的脆弱;第四次是因為自己的病情,讓她第一次懂得了愛情的唯一。而第三次的自殺,也成為三毛留在世間的故事。
三毛一生都缺乏友情,當(dāng)她站在生命邊緣的時候,沒有任何人陪伴,甚至她的死訊都是靠醫(yī)院通知父母的。三毛是脆弱的,她不愿意把自己不爭氣的一面在任何人面前表現(xiàn)出來。世上大凡內(nèi)心柔軟的人,都會在外表上表現(xiàn)得異常堅強和勇猛。
可人們在看到《撒哈拉的故事》時,總是會為這個東方女子在異域的種種故事而感動,贊嘆她勇于追求生命中的真諦。丈夫荷西去世后,三毛為了逃避內(nèi)心的傷痛,又一次選擇了離開自己的故土,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到拉美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只為了再一次讓追求自由的心靈可以躲避眾人的目光。她只是一個需要人來愛的女子,可是世上最懂她的心的那個人卻先她而去了。
在學(xué)繪畫時,三毛最鐘情的藝術(shù)家是畢加索,是那位為了世人不理解的感情而獻出生命的癲狂者。從某種層面來看,三毛何嘗不是一位癲狂的女子呢!她擁有不羈的靈魂,那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正像是畢加索筆下的油彩一樣,盛放得熱烈,滿是光艷,卻也凋謝得殘酷。
對于這樣一個女子,很難用更準(zhǔn)確的詞匯去描述或評價她。她的故事已經(jīng)成為傳奇,留給我們的除了仰望之外,唯有不能自已的贊嘆和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