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了中國歷史上一位家喻戶曉的帝王隋煬帝楊廣的其人其事。內容上,采用偏文學化的手法,打破傳統(tǒng)歷史敘述架構,選取隋煬帝一生50多個重要片段,連綴成文,漂白一個被抹黑了的真實隋煬帝。隋煬帝楊廣在位十四年,年號大業(yè),先后平定江南、詭計奪權、營建東都、開鑿運河、創(chuàng)立科舉、開發(fā)西域、三征高句麗等,一樁樁、一件件都充滿了傳奇。
楊廣,從《隋書》的初級黑到《資治通鑒》的高級黑再到后期文學作品的超級黑,但抹黑之路并非毫無止境。如今,人們力圖糾正傳統(tǒng)正史、小說、傳聞等施加給楊廣的污蔑和不實之詞,將其還原為一個血肉豐滿、性格復雜的歷史形象。本書正是力圖為您還原一個真實的楊廣。
楊廣:是千古一帝還是無道之君
歷史,并不是一些偶然的事實,迷途騎士漫游事跡之聚集:他們各自為戰(zhàn),做無目的的掙扎,在他們的一切努力里,看不出任何效果。歷史的發(fā)展是合乎理性的,各事件之間有著本質的聯(lián)系。
黑格爾
在中國,楊廣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也是最知名的帝王之一。他一生活了五十歲,最后十四年身份是隋朝皇帝,年號大業(yè)。對于他一生的事跡,如平定江南、詭計奪權、營建東都、開鑿運河、修筑長城、創(chuàng)立科舉、修訂律法、搜編書籍、降服突厥、開發(fā)西域、三征高句麗等,如今已是婦孺皆知,耳熟能詳。
大業(yè)十四年(618年)三月,楊廣在江都宮變中被叛軍所殺。幾乎從那一刻起,圍繞他的各種爭論就如火如荼地展開了。當年五月,隋朝洛陽留守政府給他上謚號明帝、廟號世祖,兩者都是非常積極、正面的評價。而同年九月,剛建立的唐政府只追謚他為煬帝,這又是完全消極、負面的評價。謚號一明一煬、廟號一有一無,代表著當時官方對楊廣一生截然相反的兩種態(tài)度。
那么,以上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哪一種較為合理呢?
其實,上述兩種態(tài)度都是對楊廣比較客觀、合理的評價,因為明和煬在楊廣身上都有明顯體現(xiàn),他就是這么一個矛盾的集合體。只是其一生行事過于豐富多彩,性格極盡復雜而又充滿矛盾,絕非一個謚號所能涵蓋。而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又沒有一個皇帝同時擁有兩個截然相反謚號的先例。所以,隋朝洛陽留守政府和唐政府,一個作為隋朝國祚的傳承者,一個作為大隋王朝的埋葬者,分別站在頌揚楊廣一生政績、作為和汲取其亡國破家教訓的立場上,在給他選定謚號時就只好各取所需了?v觀楊廣一生,尤其是他當皇帝的十四年間,上述兩方面體現(xiàn)都十分明顯,也就不存在如何取其主要方面的問題。在評價楊廣這個人物時,將明和煬結合起來才是全面和完整的,否則兩者取其一,都有片面美化或丑化之嫌,當然也就不甚可取。
那么,楊廣在死后的一千四百年中,為何被普遍以負面的隋煬帝相稱呢?
這其實涉及對楊廣評價的歷史變遷問題。在楊廣被殺之后,隋朝洛陽留守政府只是曇花一現(xiàn),只堅持了四個月,就被王世充發(fā)動政變而架空了。次年(619年)四月,王世充又進一步篡隋自立,國號鄭。鄭是一個短命政權,其控制范圍僅限于洛陽及周邊一帶,于621年五月被唐軍所滅。此后,唐朝相繼消滅群雄,重新統(tǒng)一中國。十余年后,唐編纂完成了記載隋朝38年歷史的《隋書》。在其中,楊廣被有預謀地冠以隋煬帝之稱,而且被刻畫成一個典型的暴君形象。
鄭滅亡時,隋明帝稱號尚未被廣泛接受,而《隋書》編成之后,當然更不會再有人肯為它續(xù)命,也只能任其湮沒無聞了。相反,楊廣的隋煬帝稱號和暴君形象,則由《隋書》起步,后來又經過《北史》《資治通鑒》《隋史遺文》《開河記》《隋唐演義》《說唐演義》等正史典籍和演義小說重加渲染,流傳后世一千四百年,日漸深入人心。
其實,《隋書》對楊廣的抹黑還只算是初級黑,《北史》中關于隋朝的部分幾乎全部照搬《隋書》,影響也不大。真正對抹黑楊廣推波助瀾的,其實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與《史記》合成史學雙壁,其作者司馬光與司馬遷也合稱史學兩司馬,《通鑒》的整體水準應該是相當高的。但它整體的高質量畢竟掩蓋不了某些章節(jié)上的瑕疵。尤其是司馬光寫作《資治通鑒》所秉持的目標是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宋神宗語),是利用歷史來勸鑒后世帝王的。而楊廣恰恰是亡國之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典型反面教材。于是,司馬光就對這段歷史(尤其是關于楊廣本人的)進行了刻意歪曲。
從此,正史對楊廣的抹黑,就從《隋書》《北史》的初級黑,升級到了《資治通鑒》的高級黑。
當然,《資治通鑒》畢竟是正史,即便司馬光有意歪曲一些人物或事件,也還保持史學家的嚴謹、真實精神,并不敢憑空捏造,隨意杜撰。但到再后來的《隋史遺文》《開河記》《隋唐演義》《說唐全傳》等,因為作為文學作品,可以進行藝術性的夸張、虛構,楊廣的形象便進一步由高級黑,變成了超級黑。
當然,抹黑之路并非毫無止境。自20世紀以來,人們對楊廣又開始了一個漂白的過程。對楊廣的認識和評價開始出現(xiàn)了新的轉向,人們力圖糾正傳統(tǒng)正史、小說、傳聞等施加給楊廣的污蔑和不實之詞,將其還原為一個血肉豐滿、性格復雜的歷史形象。這不僅在歷史學界,而且在文學小說、影視創(chuàng)作等領域,甚至在普通大眾之中,都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
與此同時,對楊廣的評價也五花八門、蔚為大觀:有的人將其認定為成就卓著的千古一帝,有的人則認為他是勞民傷財、荒淫無度的獨夫暴君,還有的同情其締造千秋偉業(yè)的抱負和雄心,而哀嘆其作為亡國之君的悲慘下場。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可能再沒有其他任何一位皇帝處于這種尷尬的局面:既在短暫的執(zhí)政生涯中取得輝煌成就,最終又因這些成就國破家亡,而且在一千四百年后仍不能被蓋棺定論。這可能正是作者對楊廣這個人物懷有濃厚興趣的一個原因。
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悠久而燦爛的文明,同時對自己的歷史充滿了熱愛和敬意,尤其注重從中總結經驗教訓,以史為鏡,反照自身,以明得失。當然,歷史的解讀和價值都是多維度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書的主角楊廣,一生事跡極盡豐富。相信各位讀者在本書中,也會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收獲。
戴文杰,男,北京大學畢業(yè),法律學碩士。著有《秦亡漢興三十年》一書,獲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第十三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其文筆輕松幽默,在內容的結構和邏輯關系上把握較強,且對中國古代歷史有一定的獨到見解,是一位極具潛力的青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