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文化影響下的海州敘事文學》從地域宗教活動、民俗信仰、敘事文學等角度,指出了海州地域文化表現(xiàn)出的“一般知識和思想”特點,并對其作了學術(shù)性定位——邊際文化,解決了此前學術(shù)界前輩們的相關論爭,為地域文化研究開拓了新的視野。
海州是我國古代文明發(fā)祥地之一,有著數(shù)萬年前的原始文化活動遺址,大量有關早期人類的創(chuàng)世神話、自然神話、英雄神話等在這里廣泛流傳。它位于長江、黃河兩大三角洲的結(jié)合處,又是北海、東海的交匯點,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曾先后屬魯、齊、吳、越、楚等國。因而海州地域文化在融合了中國北部、南部、中部以及東部沿海地區(qū)文化共性的同時,也接受了許多外來文明,形成了具有海州地方特色的文化個性。學界此前對此研究多有忽略。《邊際文化影響下的海州敘事文學》將考古遺跡、文獻資料及方志記載等結(jié)合起來,首次對海州文化性質(zhì)特征進行了界定,對海州這種獨特的文化背景,對當?shù)睾笫牢娜诵≌f創(chuàng)作,如《西游記》和《鏡花緣》等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李傳江,男,1976年生,漢族,江蘇東海人,文學博士。1995-1999年就讀于江蘇師范大學,師從陳洪教授,獲文學學士學位,2002—2009年就讀于南京師范大學,師從王青教授,獲文學碩士、博士學位,F(xiàn)就職于江蘇連云港師專,并師從揚州大學董國炎教授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曾公開發(fā)表專業(yè)學術(shù)研究論文十多篇,主持參與省部級科研項目一項、市廳級科研項目三項,榮獲省“青藍工程”培養(yǎng)對象、市“521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等榮譽稱號。
緒論
第一章 海州地域文化特征及原始宗教信仰
第一節(jié) 文化特征
一 多元文化交界——邊際性特征
二 一般知識占主導——邊緣性特征
第二節(jié) 原始宗教信仰
一 大地母神崇拜
二 天體崇拜
三 靈魂崇拜
第二章 民間道教與海州
第一節(jié) 方仙道信仰在海州的盛行及《太平經(jīng)》的產(chǎn)生
一 戰(zhàn)國以前“長生不死”觀念對方仙道思想形成的影響
二 戰(zhàn)國時期方仙道形成的背景
三 秦漢時期方仙道的興盛
四 《太平經(jīng)》在海州的產(chǎn)生
第二節(jié) 海州地域的道教活動
一 秦漢以來的道教活動
二 明清時期的道教活動
第三節(jié) 海州地域的仙道類故事
一 長生類故事
二 方術(shù)類故事
第三章 民俗佛教與海州
第一節(jié) 佛教傳人海州
一 佛教從海路傳入
二 海州佛教特點
第二節(jié) 海州地域的佛教活動
一 東漢時期的佛教活動
二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活動
三 唐宋以來的佛教活動
第三節(jié) 海州地域的佛教故事
一 因果報應類故事
二 輪回轉(zhuǎn)世類故事
三 方術(shù)類故事
四 其他普通宣佛類故事
第四章 海州民間傳說
第一節(jié) 東海孝婦故事在海州的流傳演變
一 海州“孝婦”事的相關記載
二 從“庶女叫天”到“東海孝婦”
三 從漢至元的有關記載看“東海孝婦”故事的流播
四 海州孝婦冢祠與郯城孝婦冢祠辨
五 孝婦故事中天之異象與海州民間傳說
第二節(jié) 虎皮井故事考
一 關于海州地域人虎互化故事出現(xiàn)的時間問題
二 虎皮井故事的形成基礎
三 唐代虎皮井故事的興盛
四 虎皮井故事的類型學價值
五 海州虎皮井故事的民俗學價值
第三節(jié) 舀海故事考
一 舀海故事的產(chǎn)生
二 舀海故事對佛教“抒海求寶”故事的情節(jié)繼承
三 高姑舀海與張生煮海的比較
四 舀海故事的價值
第五章 海州文化對明清文人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
第一節(jié)《西游記》與海州
一 吳承恩與海州
二 唐僧與海州
三 海州云臺山與小說《西游記》中的花果山
四 海州地域媧遺石、無支祁傳說與孫悟空形象的塑造
五 小說《西游記》中的海州生活習俗
六 海州地域宗教特點與《西游記》的宗教觀
第二節(jié) 《鏡花緣》與海州
一 李汝珍的海州情結(jié)
二 海州獨特的山海環(huán)境與小說中的海外仙境
三 海州板浦的鹽業(yè)生產(chǎn)生活方式與儒商文化
四 海州社會俗弊與小說揭示的社會不良風氣
結(jié)束語
附錄海上絲綢之路及佛教傳入說疏證
附表
參考文獻
后記
第一章 海州地域文化特征及原始宗教信仰
海州地處中國最東部的邊遠海隅,位于東部沿海連接南北、過渡東西的結(jié)合部,隔海與日本、朝鮮相望。歷史時期的地殼運動又使得當?shù)厣矫}綿延,除了著名的云臺山、羽山、朐山(又稱錦屏山)、孔望山、伊山外,還有青龍山、夾山、劉志洲山、后小山、劉頂山、白虎山等。由于七千年前覆蓋在亞洲東北部的冰川融化,海州大部分地區(qū)淹沒于海水中,云臺山也成了海中的“仙山”。距今三千年左右,海平面下降,海岸線由羽山地區(qū)移至朐山。魏晉時期,由于全球性的海平面下降和陸地抬升,海州板浦地區(qū)出現(xiàn)一塊灘涂,后不斷擴展,逐漸與伊山相連。直到清康熙五十年(1711)前后,云臺山才與大陸連接起來①。這種地處偏隅的山海相依環(huán)境,使得海州地域文化呈現(xiàn)出鮮明的個性。
第一節(jié) 文化特征
海州地域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曾先后屬魯、齊、吳、越、楚等國,在融合了中國北部、南部、中部以及東部沿海地區(qū)文化共性的同時,因為海港的便利交通。來自不同國度的異域文化也對海州地域人們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并且,由于海州地處邊遠的東部海濱,歷史時期遠離政治文化中心,受主流文化的影響較小,因此多一些民間的、民俗的一般知識與思想。
一 多元文化交界——邊際性特征
海州地域的地理位置較為特殊,但總體而言,它處在齊魯、楚、吳越等幾大文化區(qū)域的邊緣,同時又受海洋文化與異域文化的影響,我們不妨將其稱為“邊際文化”。
邊際文化的概念是在“文化的邊際”概念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199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王曉麗博士提出了“文化的邊際”概念,她說:“一種文化除了有它的中心與邊緣的區(qū)分之外,還存在著另一種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文化恃質(zhì)相遇時,或者在擁有兩種以上不同文化的地區(qū)內(nèi),極易觀察到。本尼迪克特用過‘交界處’這個詞來表述文化橫斷面上兩種以上文化不協(xié)調(diào)的突出狀態(tài),我將之稱為‘文化的邊際’……文化的邊際是指在某一地區(qū)直接反映出的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它可以確定性地刻畫出‘你文化’與‘我文化’的區(qū)別,明確地體現(xiàn)著文化的界線,是對文化的質(zhì)的描寫”,文化的“邊緣”與文化的“邊際”的區(qū)別在于:“一個是面,一個是線;一個是單一文化的傳播區(qū),一個是兩種文化的交界!币虼耍辽俅嬖趦煞N不同文化的相遇或者兩種文化并存的地區(qū),才會出現(xiàn)文化的邊際,不論這種并存是相容還是沖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