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史》6卷本的第6卷,主要內容是對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以及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前的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研究。通過這些國家和地區(qū)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fā)展軌跡,可清晰地看到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成就,是使歷史學從過去研究政治、軍事、外交,到對社會和經濟的
復雜過程進行深層次的研究。馬克思關于階級和階級斗爭的理論促進了對資本主義,以及資本主義以前各社會形態(tài)階級和階級斗爭狀況的探究。
王加豐,1949年生,浙江永康人。歷史學博士。浙江師范大學歷史學教授。長期從事西方歷史文化及史學理論、現代化理論的教學和研究。
王立端,教授、博士。從事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在《史學理論研究》等雜志發(fā)表多篇學術論文,參與《史學之魂——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編寫。
于沛,1944年生于天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1992年起領取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中央馬工程重點課題“史學概論”“世界現代史”首席專家。研究方向是史學理論暨史學史。近年出版專著有《史學思潮和社會思潮》《歷史認識概論》《當代中國世界歷史學研究》《經濟全球化和文化》等,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fā)表文章百余篇。
第一章 美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
第一節(jié) 關于美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幾個問題
一 關于美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的整體評價
二 劃分美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標準
三 美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的重點
第二節(jié) 20世紀中期以前的美國馬克思主義史學
一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美國的傳播
二 勞工史、社會主義史和黑人史的出現及其特點
三 美國共產黨的成立與美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形成
第三節(jié) 戰(zhàn)后美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fā)展
一 麥卡錫主義流行時期
二 新一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出現
三 主流史學開始接受新左派史學和新馬克思主義史學
四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變化
第四節(jié) 馬克思主義與新社會史學
一 概述
二 馬克思主義新社會史的特點
三 赫伯特·古特曼與新勞工史
四 戴維·蒙哥馬利關于“工人控制”問題的研究
五 尤金·吉諾維斯與黑人奴隸史研究
第五節(jié) 關于重大歷史變遷的理論和爭論
一 西歐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問題
二 關于歐洲以外國家和地區(qū)的過渡問題
三 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
四 巴林頓·摩爾的多途徑的現代化進程理論
第六節(jié) 關于唯物史觀的研究
一 概述
二 《歷史和理論》上一組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文章
三 歷史唯物主義與過渡問題的討論
第七節(jié) 赫伯特·阿普特克和埃里克·方納
一 赫伯特·阿普特克
二 埃里克·方納
第二章 加拿大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
第一節(jié) 加拿大馬克思主義史學概述
第二節(jié) 加拿大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史學
一 書寫“人民的歷史”
二 勞工史和產業(yè)關系研究
三 用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解釋加拿大工業(yè)資本主義的形成
第三節(jié) 加拿大新馬克思主義史學
一 布賴恩·帕爾默的史學成就
二 格雷戈里·基利的新勞工史研究
第四節(jié) 埃倫·M.伍德重建歷史唯物主義
一 “回到馬克思”:準確解讀歷史唯物主義
二 階級理論:“作為關系和過程的階級”
三 資本主義的歷史特殊性
四 現實關懷: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第三章 蘇聯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
第一節(jié) 十月革命后蘇聯(蘇俄)史學概況
第二節(jié) 戰(zhàn)后初期的蘇聯史學
第三節(jié) 歷史研究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的階級斗爭
第四節(jié) 戰(zhàn)后初期歷史研究中的主要理論問題
一 游牧民族的宗法封建關系
二 農奴制和俄國的商人資本
三 封建主義基本經濟規(guī)律
四 關于俄國農民戰(zhàn)爭問題
第五節(jié) 蘇共二十大和蘇聯史學
一 消除個人迷信的消極影響和歷史研究
二 蘇聯史學的新發(fā)展
第六節(jié) 歷史學理論方法論研究
一 歷史學理論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
二 歷史與現實
三 世界歷史進程中的規(guī)律性問題
第七節(jié) 歷史認識理論
一 歷史認識理論的產生和發(fā)展
二 歷史認識的主體和客體
三 歷史認識中的理論和方法論問題
第八節(jié) 史學新方法和新的分支學科
一 計量歷史學
二 比較歷史學
三 史學新方法
第九節(jié) 蘇聯解體前后的史學
一 蘇聯解體前史學的困境
二 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史學
第四章 東歐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
第一節(jié) 學術與政治:東歐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現狀
第二節(jié) 東歐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社會文化背景與思想理論根源
第三節(jié) 東歐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邏輯、政治傾向和歷史關注
一 東歐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哲學基礎:東歐馬克思主義觀念例證
二 東歐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基本內涵和理論邏輯:政治敘事和歷史敘事
三 東歐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政治取向和未來趨向:意識形態(tài)立場與史學價值取向
第四節(jié) 東歐劇變和東歐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衰變
第五節(jié) 托波爾斯基的歷史認識論探析
一 托波爾斯基的學術成就與學術思想概論
二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托波爾斯基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
三 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托波爾斯基歷史認識論的交叉視閾
四 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模式:托波爾斯基歷史認識論的建構框架
第五章 日本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
第一節(jié) 日本馬克思主義史學產生的背景及學術條件
一 日本馬克思主義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
二 日本馬克思主義史學產生的思想理論條件
三 日本馬克思主義史學產生的歷史文化基礎
第二節(jié) 日本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的產生與挫折
一 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形成
二 野呂榮太郎的《日本資本主義發(fā)展史》
三 《日本資本主義發(fā)展史講座》與日本資本主義爭論
四 羽仁五郎的明治維新史
五 服部之總的歷史論
六 渡部義通的古代史研究
七 高群逸枝對《父權制》的挑戰(zhàn)
第三節(jié) 戰(zhàn)后日本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重建和發(fā)展
一 戰(zhàn)后50-60年代的歷史學概況及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重建
二 對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批評
三 經濟高速增長與日本史學的變化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史.第6卷/外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下》: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是美國社會史在20世紀60年代后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艾麗斯·凱斯勒一哈里斯在論及美國新社會史的智力源頭時說道:這一方面歸之于美國和歐洲的學術傳統(tǒng),特別是法國《年鑒派》的主張;另一方面是“以新的方式復活的馬克思主義”,也就是我們習稱的西方馬克思主義。這兩種來源并非互不相關,因為眾所周知,年鑒派也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所以她強調說:“即使許多社會史學家拒絕承認與種種馬克思主義標簽的聯系,特別是拒絕承認與馬克思主義歷史學中固有的目的論的聯系,然而他們也學習和采用了馬克思的思想的某些范疇,這表現在某些最著名的歷史學家的著作中!瘪R克思主義對社會史的貢獻主要有三點:第一,研究社會和物質現實與個人和集體意識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這種研究為社會史增加了一種新的維度;第二,辯證分析揭露出普通群眾的意識,這種意識通過多種方式表現出來,但主要是通過語言、儀式、象征性的行為和宗教;第三,馬克思主義者集中于社會現實和行為間的關系揭開了關于“文化”本質的某種持續(xù)不斷的討論,即關于如何對它進行定位、識別及關于它的政治影響的討論?傊,馬克思主義已經滲透到關于社會史的研究中,從某些方面看,或者從某些作品來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與非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不太容易分清楚:到20世紀70年代,“行為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創(chuàng)造性的成分已經緊密結合起來,產生了一種對已成為社會史前沿的勞動人民文化的研究。一種次要的方向則涉及試圖解釋文化是如何影響或不影響歷史變化的進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