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書林:中國近代史》為呂思勉先生中國近代史著述精選集,包括:中國近代史講義、中國近世史前編、中國近百年史概說、中國近百年史補編、中國近世文化史補編、日俄戰(zhàn)爭六部分。其中只有《日俄戰(zhàn)爭》曾于1928年由商務(wù)印書館出過單行本。書中六部分內(nèi)容雖分別寫于不同時期,有交叉、有延續(xù)、也有斷裂,但每部分都是組成中國近代史這個整體不可或缺的部分。
全面剖析近代百年中國重大事件;
深刻評說近代百年華夏重要人物;
細微展現(xiàn)近代百年神州世態(tài)風貌;
真實還原再現(xiàn)中國百年近代歷史。
呂思勉,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蕓、蕓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并稱為“現(xiàn)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畢生致力于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上海私立甲種商業(yè)學校、沈陽高等師范學校、蘇州省立師范學校、滬江大學、光華大學等校任教,曾擔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代校長。早年還曾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wù)印書館任編輯。1951年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被評為歷史學一級教授。
一 緒論
二 中西交通之始
三 傳教之始
四 康雍乾三朝與俄國交涉
五 清代之盛衰
六 道光以前中外通商情形
七 道光以前煙禁
八 燒煙及中英戰(zhàn)事
九 江寧和議
十 鴉片戰(zhàn)爭之役評論
十一 五口通商后廣東中英交涉
十二 咸豐戊午、庚申之役
十三 戊午、庚申和約大要
十四 中俄咸豐戊午、庚申兩約
十五 同光中俄交涉
十六 嘉道咸同光之朝局
十七 各國立約交涉
十八 革新之漸
十九 日本立約及臺灣生番事件
二十 英人《芝罘條約》
二十一 法越之役
二十二 英緬之役
二十三 英謀西藏
二十四 中日之戰(zhàn)與馬關(guān)條約
二十五 港灣之租借
二十六 戊戌政變及庚子義和團
二十七 俄占東三省及日俄之戰(zhàn)
二十八 清末外交情勢
二十九 改革政體之動機
三十 清之亡及民國成立
三十一 民國以來之政局
三十二 民國以來之外交
一緒論
《史記·六國表》曰:“《傳》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贝藶檠芯繗v史當略古詳今之注腳。蓋事易見而理難明,自謂能明原理者,往往所執(zhí)仍系實事,事已過去而猶欲強而行之,則泥古之禍作矣。世之侈談皇古以及理想太高者,其不可用即由于此。然則歷史知識信莫貴于現(xiàn)世矣。
史事前后相因,又彼此皆有關(guān)系,欲強分之,正如抽刀斷流,不可得斷一事也。欲求其原因,非謂全宇宙皆其因不真,欲求其結(jié)果,亦非謂全宇宙皆其果不確也。然事之真相難窮,而人之知識有限,就凡人識力所及,原因結(jié)果,要不能無親疏之分,然則舉吾儕認為與現(xiàn)在有直接關(guān)系之事,搜集而研究之,夫固未為不可也。所謂近世史者,其義如此。然則近世史當自何時始邪?
中國歷史可劃分三大時期。羲、農(nóng)、巢、燧利物前民,文化由來,遐哉尚矣,雖書闕有間,傳說要非盡虛誣,此為自草昧入文明之世,一也。孔子刪《書》,斷自唐虞,史公作《記》,始于黃帝,惇史留詒,蓋自茲始。斯時部落林立,異族錯居,以累代之盡力經(jīng)營,而林立者始漸合并,錯居者始漸同化,至于嬴秦,遂胥宇內(nèi)而為郡縣,此自分裂入統(tǒng)一之世,二也。自秦迄今二千余年,就大體言之,疆域?qū)崯o甚變更,政治亦無甚根本變動,四方異族程度皆較我為低,雖亦有時憑恃武力,薦居上國,至于聲明文物,終不得不舍其故有者而從我。一再傳后,其族且與我同化,泯然無跡焉。文化足以裨益者,唯一印度,亦僅及神教哲學而止耳,此為閉關(guān)獨立之世,三也。自歐人東來,而局面乃一變,其文化既與我大異,政治兵力亦迥非前此異族之比,我國受其影響,遂至凡事皆起變化,此為現(xiàn)在所處之時期,就此時期之事而講述之,此則所謂近世史者也。其中又可分為二期:一自歐人東來,至清末各國競劃勢力范圍止,此為中國受外力壓迫之時代;一自戊戌變政起,訖于現(xiàn)在,此則中國受外力壓迫而起反應之時代也。
二中西交通之始
自中國通歐洲陸道凡四,北經(jīng)西伯利亞逾烏拉嶺入歐俄,一也;自蒙古經(jīng)天山北路出兩海間,(咸海、里海)二也;自天山南路逾蔥嶺,三也;南經(jīng)前后兩印度西北行,四也。四道中,北道最荒涼,直至俄人據(jù)西伯利亞筑鐵路而后大開。自蒙古迄兩海間為游牧人種薦居之地,匈奴、蒙古侵略歐洲實自此道,兩洲之聲教文物由此相接者,希焉。蔥嶺以西、印度固斯以南,自古多城郭繁華之國,然天山北路,既阻之以大沙漠,川邊海藏又為世界第一高原,越此相通,實云艱阻。安南雖為中國郡縣,而暹羅、緬甸,開化皆晚,且中國文化,古來亦迄在北方至南方漸即開明,而安南已離去矣。故中歐雖陸地相接,然其關(guān)系反至海洋交通之世而后密也。
海道自地中海、黑海出波斯灣,或自埃及出紅海為自古賈舶所由,然是時航海之業(yè)尚未大盛,至近世此道沿岸悉為土耳其所據(jù),而西人航海之業(yè)轉(zhuǎn)于此時勃興,遂不得不舍舊有之道,而別覓新路,其究也,海路之新通者有二,一繞非洲南端入印度洋,一則經(jīng)西半球東來也。此時歐洲文化亦驟進,其與我相異而足以相資之形大著,于是東西交往有如一家,而世界風云影響且及于亞東之古國矣。
西人近世之東航,實始明代。憲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葡萄牙人始抵好望角。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遂來廣東,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乃得澳門為根據(jù)地。(見《中西紀事》)自葡人抵好望角后七年(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而哥倫布發(fā)見美洲,其抵廣東后三年(正德十四年,1519),則麥哲倫環(huán)繞地球。嘉靖四十四年(1565),西班牙縣菲律賓,建馬尼剌。神宗萬歷三年(1575)、八年(1580),再至福建求通商,為葡所阻,而中國賈舶往來于馬尼剌者甚多。荷蘭故西屬也,以萬歷九年(1581)叛西班牙自立時,西班牙王兼王葡萄牙,惡之,禁其出入里斯本,荷人乃自設(shè)東印度公司,謀東航,先后據(jù)蘇門答臘、爪哇、馬六甲。萬歷四十八年(1620),攻澳門不克,轉(zhuǎn)據(jù)澎湖,旋略臺灣,(明熹宗天啟四年,1624)至清順治十七年(1660),乃為鄭成功所奪。先四年(順治十三年,1656),荷人使至清廷求通商,清人許其八歲一至,舶數(shù)以四為限?滴跞辏1664),又求改立商約,清人不許。然荷人于好望角麥哲倫海峽皆筑塞駐兵。自萬歷三十七年(1609),已得日人允許通商長崎。島原亂后,(事在明思宗崇禎十年,1638)日人悉禁他國不得通,唯荷人不傳教獨免。當時東方之商業(yè)實以荷人為獨盛也。英立東印度公司事在萬歷二十七年(1599),與葡人爭印度,葡人累敗,其臥亞總督乃與英和,許其出入澳門。思宗崇禎十年(1637),英人遂以艦至,而葡人之守澳門者拒之。英人乃自謁中國官,至虎門,為守兵所炮擊,英人還擊,陷其炮臺,后還所掠,中國亦許其通商。未幾,兵事起,復絕。鄭經(jīng)嘗許英人通商廈門及安平,然臺灣初開,安平實無甚貿(mào)易,唯廈門時一至而已。明清之間中歐海路之交通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