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德里達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大學講課中度過的,最初是在索邦大學,之后二十余年在巴黎高師,1984年直到去世則是在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以及全世界多個高校。 德里達1975-1976年在巴黎高師開設的研討班以生死為主題,共十四講。這個主題是當年法國教師會考指定的題目,德里達本人擔任當時的會考輔導老師。這個主
本書共含十六講,第一講為課程導論,施特勞斯提出并解答了兩個問題:第一,我們?yōu)槭裁匆D(zhuǎn)向色諾芬?第二,我們應該如何閱讀色諾芬?第二講的對象是色諾芬的《回憶蘇格拉底》,第三至五講是《齊家》,第六講轉(zhuǎn)入《希耶羅》,第七講是《邦國財政》和《雅典政制》,第八講是《拉刻岱蒙政制》,第九至十六講是大部頭作品《居魯士的教育》。
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始終保持“確定性”的問題意識,為確定性問題提供了極具洞察力的語言視角。本書從“確定性”概念入手,基于維特根斯坦的意義觀和理解觀,旨在對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中的確定性思想作出一種連續(xù)性的深度系統(tǒng)探究,厘清其發(fā)展脈絡與變化軌跡,澄清對維氏確定性思想的誤解。同時,重新審視語言和確定性的密切關(guān)系,呈現(xiàn)語言在實踐
本書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布洛赫第一本被譯為外文的著作,通過對黑格爾的研究表達了布洛赫對黑格爾哲學、古典哲學和體系化哲學本身的理解,布洛赫以主體—客體為視角,對黑格爾哲學及體系化哲學進行深刻探討,是布洛赫著作系統(tǒng)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本書包括1951年初版前言、1962年再版后記、入口、哲學、揚棄、人名索引、譯后記及部分組成
本書集中探討這一論題:我們?nèi)绾文軌蛟诩炔唤邮苷Z言實在論、又不向任何一種語言唯心論示好的情況下,設想語言和實在的關(guān)系?維特根斯坦并不像其他語言哲學家那樣,先將語言和實在視作兩個完全不同的領(lǐng)域,然后再試圖在二者之間建立起某種關(guān)聯(lián)。他另辟蹊徑,將這種引發(fā)無限紛爭的二元對立模式拋擲一邊,轉(zhuǎn)而從作為語言使用者的人如何在其諸多生活
尼采的《快樂的科學》采用了箴言形式。全書的主體部分是由五部箴言/格言組成的,共有383節(jié),長短不一。 《快樂的科學》在尼采的一生中處于中心的位置,它也是尼采在哲學表達方面最成功的嘗試。身為哲學家,尼采反對科學,同時也抗拒藝術(shù),但是他又拒絕哲學的過去以及過去的語言。在《快樂的科學》中,尼采否定科學的統(tǒng)治權(quán)威,尤其反對笛卡
本書以訪談錄的形式,為讀者提供了認識亨利思想的極佳機會。我們從一次次的問與答中看到,亨利如何對傳統(tǒng)現(xiàn)象學進行解構(gòu),如何發(fā)展出注重內(nèi)在感受的“生命現(xiàn)象學”,并如何將其運用到繪畫、精神分析、政治等諸多領(lǐng)域。此外,亨利的學術(shù)關(guān)懷不止于純粹思辨,他還呼吁我們關(guān)注技術(shù)時代中被遮蔽的生命本質(zhì)。他通過捍衛(wèi)文化、藝術(shù)和思想的價值,還原
本書是盧梭1753年應第戎科學院的征文所撰寫的論文,此文奠定了他的政治哲學的核心問題和全部基礎(chǔ)思想?梢哉f,盧梭寫作《社會契約論》正是對論文提出問題的一個解答。本書的版本,在文前增加了勒賽克爾的導論,詳解了盧梭的一生以及論文的結(jié)構(gòu)和意義,以增進讀者對此書的理解。 盧梭在書中提出了“自然人”的思想假設,
本書以傳主生前與友人的通信和同時代人的回憶文本為依據(jù),寫成的一部詳實可靠的研究評傳,對于研究舍斯托夫和整個20世紀俄國僑民學術(shù)界的歷史狀況、時代背景,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本書基于文化自信的宗旨,提出如何正確地理解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合理部分,使之與中國現(xiàn)代化文化相融合。所謂中國式解讀,指的是一種文化意識和理論標準,它決定著我們觀察問題的角度、解釋模式和表達方式,以及選擇素材和審視結(jié)論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