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全面介紹了印度哲學各宗的思想及其與佛教的關系,開啟了學院派研究的先河,是中國現(xiàn)代印度哲學研究的典范之作。
阿馬蒂亞·森是一名蜚聲國際的著名學者,他橫跨經(jīng)濟學、哲學、政治學等諸多學科,不僅在經(jīng)濟學上貢獻突出,在政治哲學方面也卓有建樹。其正義思想致力于現(xiàn)實不義的鏟除而非完美正義的構建,跳出了西方固有的正義思維,超越了先驗制度正義的一域之囿,改變了我們思考正義的方向,呈現(xiàn)出清晰的邏輯理路和獨特的思維向度。在其深邃思索中,正義需以
本書為譯文集,全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京都學派哲學”,收錄8篇文章。第二部分“東西宗教哲學”,以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早期的宗教哲學思想為出發(fā)點,日本近代宗教哲學家清澤滿之的宗教哲學為終點,闡釋出東西方他力宗教哲學的比較旨趣及意義。第三部分“哲學在東亞”,以西方哲學在東亞的接受與轉化為主,主要討論現(xiàn)象學進入日本后所產(chǎn)生
物象化圖景與事的世界觀:廣松涉哲學的構境論研究
山片蟠桃實學思想研究
紀伊國屋2015本屋大賞讀者票選人文書從遣唐使到黑船來航,再到明治維新。日本始終處于對外來文化的接受和選擇之中。日本有自己的思想史嗎?或者“日本思想史無通史”?(丸山真男語)為回答這個問題,日本思想史學者清水正之梳理日本各個時期的思想家、流派、代表作品,從古代到現(xiàn)代,全面了解這個國家的思維方式。本書在作者為日本放送大學
在書開篇,作者便開門見山地指出《善的研究/西方哲理譯叢》的目標在人生的根本問題,即人的生活、人的存在與生命等一系列語言的重大課題。但是,從西田的思想來看,這些復雜問題的根本在于對“經(jīng)驗”與“實在”的理解。然而,人存在的經(jīng)驗與真正的實在究竟是什么?西田在該書中分別厘清了純粹經(jīng)驗、實在等問題進而探討了《善的研究/西方哲理譯
以基礎理論與實際應用為模型,深入探討了日本江戶時代初期代表學派之間對儒家經(jīng)典的不同詮釋路向與特點,分析了其異同與成因,提出的方法與結論對于理解和把握中國儒學的海外傳播具有實際意義,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和實用性。在研究方法上,以中國儒學的理氣論、人性論、格致論為理論框架探討日本學者的學說特點,總結其具有日本特色的對中國儒學
《想象東亞》選取了十二篇文章,跨越了1993到2010年前后近二十年的時間,這二十年正是韓國“東亞論”最為活躍的階段,因此具備了編纂成書,近距離了解與觀察的可能。而書中十二位作者,正分別代表韓國老中青三代學者不同的學術視角和學術態(tài)度。盡管本書中所編譯文章并非全部為論文,有的是會議演講稿,有的則為隨筆式短評,似有參差不齊
《瑜伽師地論》是佛教經(jīng)典中最重要的論著之一。它以新的阿賴耶識本體論及唯識學為基礎,融通大、小乘義理的精華,建構了恢弘的境、行、果相呼應的理論架構,對三乘的階次、境界和十七地進行了精微的論述。《瑜伽師地論》是瑜伽行派的基本論書,也是法相宗最重要的典籍,更是研究小乘與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寶庫。